赵诗军
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留守儿童”。受农村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值得关爱的情况。”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
从总体上看,“留守儿童”主要表现在:
第一,父母“关爱缺失”情感缺乏沟通,导致思想道德滑坡
由于长期外出务工,一些父母无法关注留守子女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上的真空。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挫折、过失、偏差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很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甚至出现越轨行为等。
第二,监护失控,生活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抚养监护的,由于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因素,无法完全行使对“留守儿童”的有效监护,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或受到意外伤害等事件时有发生。
第三,过分溺爱、放纵,导致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成绩下降
祖辈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在精神上、道德上的引导和管束,无法尽到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故“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成绩大都不太理想,出现了学习观念淡薄,从不想学到厌学、逃学,甚至发生辍学现象。
面对诸多的“留守儿童”问题,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将他们引导好,使他们能够做到自治自理自强自律,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要务。
一、把班级打造成温暖的“家”
爱护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很有见地的思想,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思想和情感的纽带。
二、感化幼小的心灵
为了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我建立了本班“留守儿童”的档案,利用双休日进行家访,和学生的监护人交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将其各方面的表现记入档案。这些学生当中,有不少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经常说慌,不服从管教,常有迟到、早退现象,在家好吃懒做,不情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出现其他行为偏差的现象。对于家庭教育缺失,缺乏亲情关爱,行为习惯不良的“留守儿童”,他们任性、放纵、随意,自律能力很弱。如果听之任之,缺乏有效的约束管教和引导,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班主任,我非常重视自身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感化作用。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從而仿效。
几年来,我坚持三读两操都到位,风雨不改,寒冬酷暑,始终如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情的付出总有回报,在老师的表率作用下,那些不求上进、纪律散漫的学生被深深的感动,渐渐的变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爱学习、奋发向上的学生。
三、鼓舞斗志,激励上进
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的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感应能力强。他们不喜欢冷冰冰的面孔,麻木冷漠的态度,简单生硬的说教,居高临下的管理。
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在学生面前应该成为既是一名严师,又是一名益友。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用高尚的情操来塑造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来提高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才会爱你、敬你、听你。
大多数“留守儿童”是托付于祖辈或叔、伯、姑、姨、舅等亲戚监护的。因为监护对象并非己生,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管在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很少在精神上、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这种管教的方式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容易养成任性的心理行为,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自控能力差,无法抵制社会不良诱惑,学习观念淡薄,厌学、逃学,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
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良好的班风和学风逐渐形成。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了奋发向上、和谐发展的班集体,好人好事不断涌现。黄杏梅、农惠萍两位“留守儿童”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被评为百色市三好学生。
教育是以爱为根本的道德、文化传递过程,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师爱之中。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师爱为基础的道德感化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它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的心田更需要师爱的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