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达
饭桌上忌说“晦气”话
这儿说的“晦气”,并不是骂人的话,而是那些让人听了心里不舒服的话。
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有些不吉利或者不干净的事儿,比如拉屎撒尿这种龌龊的事儿,在饭桌上不能说。
其实,北京人说话是非常讲究礼貌周全的。平时,在说到一些“脏事”时,总要拐弯抹角,用隐语或自篡的文雅词儿来代替。比如说撒尿,通常会说:“解小手儿”“方便一下”“下水道告急了”“去一趟卫生间”等等。如果是小孩儿,一般则说“尿哗哗”等。拉屎,通常会说:“解大手”“出恭”“出去蹲一会儿”等等。总之,要回避撒尿拉屎这些词儿。
平时说话都回避“晦气”话,到了饭桌上,要加个“更”字。
毋庸讳言,吃饭是满足食欲的快乐之事。按老规矩,吃饭时是不能说话的。可是,人一旦吃美了,就管不住自己的嘴了,不但舌头根儿痒痒,嗓子眼儿也跟着痒痒。这时,说说话,聊几句闲篇儿,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但是有一样儿,饭桌上只能聊高兴的事儿,快乐的事儿。因为聊几句快乐的事儿,能起到助兴的效果,让胃口开得大一些,再多吃点儿。
相反,碰上不懂规矩的人,在大家吃得正痛快的时候,聊起上手术台做手术,或者谁谁出了车祸,现场怎么惨不忍睹。再不然说起上厕所的事儿,您说这不是给大伙儿添恶心吗?
正因为如此,北京人给自己的孩子从小就立下规矩,在饭桌上,绝对不说让人晦气的话,不能给人添堵。直到现在,北京人依然在遵守这个老规矩。
不倚门儿
老北京人大都住胡同的四合院或大杂院,所以说到“门儿”主要是指家门儿和院门儿。倚,是偏着身子靠的意思。不倚门儿,就是不能歪着身子靠在门框上,也不能倚在门板上。
这是当长辈的教育晚辈从小就必须要做到的老规矩,也是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大忌。
为什么北京人忌讳倚门呢?
一是歪着身子靠着门框或门板,样子太难看,不文明也不雅观,用北京话说,看上去比较匪气(土匪之气)。如果倚门跟人说话,不但有损自身形象,也是对对方的不尊不敬。
二是在老北京,倚门是妓院妓女特有的动作和姿势。当时,三四等妓院和一些土窑子(劣等妓院)的妓女,为了招揽客人,通常浓妆艳抹地倚着门,叼着香烟,嬉皮笑脸地拉客。这种姿势几乎成了窑姐(妓女)的所谓“标志”动作。
所以,老北京人特别忌讳家里人倚门。长辈对晚辈也从小就给立下了这个老规矩。
不能踩门槛儿
门槛儿,是门框下边儿挨着地面的横木。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住的平房,都是木头门。我们通常说的门实际上是由四部分组成,即门板、门框、门楣和门槛儿。
这四部分各有各的功能,缺一不可,但以门槛儿为重。如果门板是敞开的,进门或出门,在门里还是在门外,都是以门槛儿为界的。换句话说,迈过了门槛儿,才算出门或进门,所以北京人对门槛儿很当回事儿。
老北京人的生活理念里多少带有一些迷信色彩。门槛儿的“槛儿”,儿化以后,跟“坎儿”字的儿化同音。而“坎儿”的字义,除了土坎儿之外,还有当口儿、节骨眼儿(最紧要的地方和时机)的含义。这就使门槛儿具有非同一般的寓意。
换句话说,门槛儿就如同是一道坎儿。所以,踩门槛儿,就如同踩到了坎儿上。按迷信的说法,坎儿是劫数。您踩坎儿,就意味着您会遇到坎儿,而且这个坎儿还迈不过去。您说这不是找倒霉吗?
因此,北京人有个老规矩,甭管谁都不能踩门槛儿。搬东西的话,碰上重物,实在不好搬,宁肯不搬,也不能中途把东西撂在门槛儿上。您想谁愿意碰到坎儿呀!
北京人说“过门槛儿”的时候,压根儿就说“迈门槛儿”。一个“迈”字儿,反映出北京人对“坎儿的”畏惧。
有关不能踩门槛儿的老规矩,还有一种说法:门槛儿的“槛儿”跟“坎”同义。“坎”是八卦之一。“坎”,代表水。水主财运。您把主财运的“坎”给踩了,这辈子还想发财?门儿也没有!
一般的老百姓,谁不想发财呀?踩了门槛儿,一辈子受穷。谁愿意犯这忌呀?所以,家里的孩子刚会走,当长辈的就嘱咐他,不能踩门槛儿,更不能坐门槛儿。
其实不光是老百姓家里有这规矩,过去,包括皇上在内,朝廷里的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都有不能踩门槛儿的规矩。有皇上的年代,国家专门有负责制定颁布和操演各种礼仪的礼部。
所有新到都城任职的官吏,先要到礼部接受培训,弄明白各种规矩,才能觐见皇上。其中就有进宫时不能踩踏任何宫门的门槛儿。违者,不是摘纱帽翅儿的事儿,而是脑袋要挪地方。想想吧,踩门槛儿是多大的罪?
历史上,还没有出现一个因为踩门槛儿掉脑袋的人。当然,谁也不会那么傻,明明知道要被杀头,偏偏去踩门槛儿。
忌跟人说“坎儿年”
北京人认为,人这一辈子,总会碰到不少“坎儿”。这个“坎儿”字,有“沟沟坎坎儿”和“坎坷”之义,也有“门槛儿”之义。由“坎儿”衍生出“坎儿年”的说法。
老北京人把人能活多大岁数,叫人的寿数,或者说人的“大限”。老北京人认为:人的寿数当中,有不少“坎儿年”。比如“七十三,八十四”(岁),是众所周知的“坎儿年”。因为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他们都属“圣人”,一般老百姓的寿数能超过“圣人”不容易,所以“圣人”的寿数,成了老百姓的“坎儿年”。
此外,老北京还有一些所谓的“坎儿年”,比如66岁是“坎儿年”,老北京有句俚语:“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还有一种说法,本命年也是“坎儿年”等等。
我们且不论这些所谓“坎儿年”的说法,是不是合情合理,也不管它是不是带有迷信色彩。既然它成了一种民俗,那么我们就得正视它。
比如北京人过66岁这个“坎儿年”,按老规矩,女儿要在父亲66岁生日这天,买一块肉,扔到住家的房顶上。为什么要扔到房顶上?因为平房四合院的房顶,是猫和鸟儿经常出没的地方。
不是说“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吗?当女儿的买块家畜猪马牛羊的肉,扔到房顶上,让猫和鸟儿给吃了,等于把父亲的“坎儿年”灾祸给破(解)了。家里没有闺女怎么办?由儿媳妇代行此责。这种风俗如同腊八喝粥,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三伏吃烙饼摊鸡蛋一样,都已深入人心。
由于“坎儿年”意味着灾祸,肯定不是个吉祥话儿,所以,北京人有个老规矩,忌讳跟长辈或客人说“坎儿年”。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寒暄的时候,您问他贵庚(多大年纪)了?人家告诉您:73或84了。您千万不能说:“您是‘坎儿年呀!”因为,在老北京,谁也不爱听别人说自己有“坎儿”。所以,您或者什么也不用说,或者用别的话绕开这个话题。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