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敏,把百老汇音乐剧带进中国

2015-08-03 10:45小轩
北京纪事 2015年8期
关键词:百老汇约瑟夫音乐剧

小轩

2014年5月10日,百老汇经典音乐剧《Q大道》在北京海淀剧院首演,能容纳千余人的现场座无虚席,随着一连串“无节操段子”的出现,剧场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在北京成功上演一个半月后,《Q大道》又被搬上了上海白玉兰剧场的舞台。在600多人规模的上海白玉兰剧场,《Q大道》自首演以来上座率都在八成以上。

杨嘉敏和她的团队既吃惊又欣慰,看来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的接受程度出乎他们的想象。杨嘉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最初的信念:把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带进中国。

回国开创音乐剧事业

在北大英语系读书时,杨嘉敏就有创业的想法。她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浙江人、一直受到家里影响的缘故,她在北大组建了一个创业团队,成立了一家翻译公司,联合了北大、北外的外语专业生,去对接摩立特、哈佛商学院的翻译案例这些大客户。

毕业之后,她觉得自己经验积累还不够,带着想创业的规划进入职场,就选择了风险投资公司。因为在这个平台,作为一名分析员,可以接触学习到各种成功和不成功的创业案例,而且要和各种创业者和投资人打交道,也是拓展视野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回头再去看创业的角度可能不一样。“原来可能觉得自己有好的想法就去实现,但是并不了解市场的竞争和产业环境、消费需求,很多想法是很盲目的。在投资公司的经历之后,在宏观的把握上会好一些。”为了能够和尽量多的创业公司接触,了解第一手信息,杨嘉敏毕业后去了软银集团东京总部。也就是在那里,她开始关注音乐剧这个产业。

到日本之前,杨嘉敏就喜欢音乐剧,她大学时选修了“莎士比亚戏剧”这门课,老师是来自美国的约瑟夫·格雷夫斯。这位老师同时还是一位戏剧导演、莎士比亚戏剧专家,他的理想是在中国传播戏剧教育。约瑟夫让杨嘉敏深深喜欢上了戏剧,也接触到不少经典的百老汇音乐剧。大学期间她把能够选的英美戏剧、音乐剧鉴赏、歌剧鉴赏等课都选了,还自己制作了北京大学学生戏剧作品《血色婚礼》《希尔维亚》等。

在日本,杨嘉敏空闲时也喜欢去看音乐剧。她了解到日本一个很成功的叫作四季剧团的演出公司,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从198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音乐剧做本土化制作,现在每年的营业规模都在几十亿元人民币,而百老汇音乐剧在美国年收入百亿元人民币左右,这给了杨嘉敏很大的启发。在国内市场,音乐剧暂时还处在市场空白期。虽然有多部西方经典音乐剧已经在国内上演并为国人所熟知,但音乐剧尚未成为普遍的文化消费产品。杨嘉敏认准了这个市场有潜力。

2011年,杨嘉敏放弃日本投资公司的工作回到国内,东拼西凑四处借钱,于2012年初创办了七幕人生文化产业投资(北京)有限公司,经营方向是购买西方经典音乐剧版权,进行本土化制作。当年她在北大的老师约瑟夫·格雷夫斯成了七幕人生的艺术总监。

把最好的音乐剧作品引入中国

《我,堂吉诃德》是七幕人生推出的第一部音乐剧,以英文版上演。女主演是上海音乐学院刚毕业的学生,流利的英语对白,精湛的演艺,把一个底层社会女性角色诠释得催人落泪,全场掌声雷动。剧中的经典主题曲《不可能的梦》唱出了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心声:“去追寻,那遥不可及的梦。去抗争,那不可战胜的敌人。去忍受,那不可承受之痛。去行走,那不可征服之路。”在木马剧场,靠口碑传播,上座率从最初不到1/3到满座。杨嘉敏说:“它的成功多多少少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在,但它让我们看到了好的内容的影响力。”这成为杨嘉敏之后选剧的一个最大原则。她会筛选历年来的得奖作品,包括托尼奖和普利策奖。

《我,堂吉诃德》的版权购买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约瑟夫·格雷夫斯是百老汇的导演,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在美国,一半时间在北大做客座教授。《我,堂吉诃德》在国际上非常知名,自1965年诞生之日,这部戏就引起巨大轰动,首轮演出长达5年2329场,一举囊括最佳音乐剧、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词曲创作在内的五项托尼奖(戏剧领域的奥斯卡奖)。此后半个世纪里,四度重登百老汇舞台。随后被翻译成30种语言,在全球40余个国家演出,均引起轰动,观演热潮持续至今。《我,堂吉诃德》也因此跃居20世纪音乐剧佳作行列。

约瑟夫·格雷夫斯觉得这部剧是音乐剧中最好的作品,七幕人生的第一部戏一定要做这个。但是《我,堂吉诃德》英文版从未在中国推出,知名度没有那么高。杨嘉敏一开始有一些顾虑,约瑟夫·格雷夫斯叫她先看剧本再作决定。拿到剧本后,杨嘉敏连夜看完,眼中满是泪水,觉得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故事情节上甚至比《歌剧魅影》更能打动人。

决定做这个剧之后,他们去购买版权,整个过程一波三折正如一出戏。因为中国的版权意识太薄弱,在国际版权公司看来口碑太差,不予理会。最后杨嘉敏他们辗转找到作曲家的经纪人,多次沟通说明中国的音乐剧出于起步阶段,有着很大的市场需求……终于打动了该经纪人,帮忙联系到该剧的作曲家、也是版权所有人。八十多岁高龄的作曲家并不在乎这个剧能卖多少钱,更在乎什么人能把这个剧很负责任地带给中国观众,最终被杨嘉敏的诚意打动,授予了版权。

本土化不止是翻译

在做《我,堂吉诃德》期间,七幕人生的团队成员只有杨嘉敏、导演约瑟夫和负责制作工作的周吉。第一轮演出后,新成员陆续进入杨嘉敏的创业团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做翻译的,有做媒体的,有做艺术普及课程的,都是被《我,堂吉诃德》吸引来的。杨嘉敏说:“现在团队的好几个成员之前是媒体合作方,看完音乐剧后加入了我们团队,这是特别神奇的事情。”

这是一个年轻而特别的团队,每个人的身上都透着堂吉诃德的那股劲儿。第一轮演出期间,杨嘉敏跟着大伙儿拿着宣传单在剧场和商场门口分发,“我们团队的成员都很年轻,很多刚大学毕业,但能独当一面,主观能动性强,能自觉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深做透。”

音乐剧在国内的确算是一个全新的、不太广为人知的艺术形式。在每部戏的排练期间,在公司内部争论最多的是关于剧本本土化的程度。比如说《Q大道》是不是要把纽约街道变成上海街道,最终的决定是彻底本土化,台词中甚至出现了上海话。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有好几点一开始都不知该怎么本土化,比如英文版本中的“人人都有种族歧视”,这在中国是完全没有的,后来想到唯一可以对等的就是地域歧视,所以变成了“人人都有偏见”。

“一开始翻译过来的剧本大概就是一个50分钟的内容,然后我们一遍一遍地去打磨,去找相对应的本土化的点。”演员也做了很大贡献,比如本来角色中毛毛妹的一句台词是“今晚我改作文,是幼儿园小朋友的作文”,一次因为口误,说成了“幼儿园小朋友的论文”,引起了观众大笑。后来他们就保留了这个“口误”。

杨嘉敏说,《Q大道》这部戏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大都市年轻人的“青年危机”,讲的是一群租房聚居在一起的年轻人接触了多元的社会问题,但依然在逆境中拥抱彼此,不放弃梦想,“这部戏毫无粉饰地勾画出了年轻人的真实世界。”

想要把音乐剧做成一个像电影那样的大众市场,那就必须降低票价。日本四季集团的定价策略是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的1/20。“所以我们的策略就是长档期、低票价。我们两个剧的价格都在200?300元之间,其实就是1/20的标准。”杨嘉敏说,文化产品消费不是必需品,这个过程中有任何一个环节让他们感觉很费劲,就会放弃消费。除了价格,购票是不是足够便捷,演出场地的交通是不是便利,也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购票环节上,除了和格瓦拉合作,七幕人生还开通了自己的订票热线。虽然只运作了《我,堂吉诃德》和《Q大道》两部剧,杨嘉敏已经慢慢摸索出了一些门道,比如她发现《我,堂吉诃德》更多的观众是来自豆瓣,《Q大道》虽然和豆瓣仍有合作,但更多的观众来自格瓦拉。“我们每天都会做评估,然后强化某个营销渠道或者手段。”

杨嘉敏说:“我的希望是做中国本土的日本‘四季剧团,希望在中国一些大的主要的文化消费城市都有七幕人生的专属剧场,能够让中国人像日本、韩国一样,同步欣赏到国外最好最优秀的音乐剧作品。” 她说,日本四季剧团真正的成功在于,让艺术家在社会上仅仅依靠他们的艺术才华很有尊严地活着,而这也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百老汇约瑟夫音乐剧
百老汇
百老汇之星,逐梦前行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下)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上)
纽约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的双轮驱动
童话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