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栋,李金龙
后现代主义与我国体育研究
李晓栋,李金龙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基本理论倾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同我国体育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后现代主义对于我国体育研究的应用价值。研究指出:在我国现阶段的体育研究中已经存在后现代主义元素,后现代主义以社会状况、哲学导向和研究方法的形式分别为我国体育研究提供了时代背景、指导理念和新方法论。同时,我国“体育本质”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后现代主义社会征象、“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和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现状这4种因素又为后现代主义在我国体育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从研究的思考前提、研究考察对象和方法论3个方面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如何应用于我国体育研究,旨在为今后我国体育领域内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提供一个借鉴和参考。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多元化;差异性
20世纪中后期,后现代主义思潮(Postmodernism)的学术烙印逐渐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凸现出来,最先集中于哲学、美学及文学领域,之后逐渐过渡到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在我国体育领域的研究中,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吸收和接纳相对比较迟缓,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和内在联系始终未在我国体育研究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总体呈现出一种单一化和简单化的特点:首先,不是过于重视社会整体的宏大背景而忽视行动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就是过于重视个体的主观意识而忽视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其次,在研究层次上表现出体育宏观研究与针对体育参与者个体的微观研究之间的失衡;再次,我国体育研究大多习惯于对复杂性事物进行僵硬的统一划归,力求对复杂体育现象的本质、规律和原则进行单一性和权威性的归纳总结。这种研究上的简单化和单一化降低了我们准确把握体育运动中相互交织的复杂社会关系的可能性,也僵化了我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这种单一化和简单化,不仅在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上给予学者以较大的桎梏,更是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这两种研究范式推到了相互对抗的矛盾境地,这对于今后的体育科学研究无疑会带来消极影响。
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影响浩大的社会思潮,虽然后现代主义者在概念、视角和方法论等问题上还存在较大分歧,但各种后现代主义理论和观点却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性特征:“即反中心化和一元化,反对宏大叙事和总体化、确定性和话语系统,强调非理性、差异性和批判反思精神,倡导多元化的方法论”[22]。在体育研究中,早期应用比较成熟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互动理论等经典研究理论也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受到更多学者的质疑,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体育研究中不应存在一种主导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他们认为,在后现代时代,“体育和身体被一种新的文化逻辑所标识,这就需要新的社会理论、认识论、方法论和政治学”[24]。总之,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内在联系以及差异性对于克服当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单一化和简单化倾向能够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角和帮助,而强调多视角、多维度以及从关系角度分析研究对象的方法也有利于把握体育研究对象的实质,这对于我国体育科学的长期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是指一种以批判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为基本特征的建筑学倾向,之后逐渐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学、美学、社会学以及部分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而完整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则是指以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文化基础、思维方式和理论取向为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和方式解释世界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集中于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对人主体性的剥夺、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同一性等现象进行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性”、“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12]。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分离的,充满了多元化与多样性,人对于世界无法给予一个统一准确的认识。同时,后现代主义也并不主张寻找出一个理论来解释世界,而需要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考据,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总之,后现代主义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肯定多元性和多样化,反对同一性、总体化和普遍化的思维倾向。
在理论取向上,后现代主义主张以下五个原则:1)强调内在联系。认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和本质的,在研究时不应把人看作是与外界毫无联系的独立个体,而应该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2)强调整体有机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整体与先前社会学家强调的整体不同,其所强调的整体是指人与世界相联系为一个整体,但是在审视整体时需要有一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视角,避免因整体而导致的思维僵化;3)反对基础主义,所谓基础主义就是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须有某种理论基础的学说[16]。后现代主义一方面反对形而上学,消除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中心论”,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营造的解构主义,颠覆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基础和理论信念,打破现代的等级体系;4)反对二元论。传统的二元论把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完全对立起来,后现代主义力求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变革来推翻主客体的分离,消除二元论中主体的中心地位以及内心与外在、心与物之间的二元对立观;5)反总体性。所谓总体性,就是将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归为同一性,指坚持统一化、权威化的理论模式。后现代主义者强调社会领域和社会分工的多样性,主张对社会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多元化分析,而不是追求对整个社会普遍规律的解释。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虽然纷繁复杂,所应用的研究领域也比较宽泛,但都体现出了对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的批判和否定,都注重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社会的多元化和内在联系。因此,这种思想倾向有利于克服现阶段体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简单化和单一化的缺陷,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一种更为包容性的研究视角。
虽然后现代主义自产生到现在已走过几十年的历程,但究竟何为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目前尚未出现统一的科学解释和阐述。按照美国哲学家Reigeluth的观点,后现代主义应是一种社会状况、哲学导向和研究方法[23]。由此看来,作为一种复杂综合体的后现代主义,在学术领域中的影响也必然不是单一的,同样,作为一种席卷全球学术研究的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对我国体育研究的影响也显现在不同方面。
2.1 作为社会状况的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的时代背景
后现代主义虽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但不可否认,“后现代主义”这一学术名词的来源即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因此,后现代主义在成为一种学术思潮的同时,本身也承载着一种宏大的社会时代背景。后现代主义的社会背景并不是一种逻辑假设,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以及科学技术的异化就是这种后现代主义社会现象的渊薮[20]。虽然较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后工业时代来说,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但服务性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阶层的崛起都预示着后工业时代的某些特征已经在我国得以显现。一些后现代的社会现象也在我国不断出现,个体意识的增强、价值观的变化、消费文化和服务至上观点的普及以及社会多样性特点的强化,作为社会微型缩影的体育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和约束。
从知识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知识范型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在不断更迭和进步,人类社会知识范型自古至今经历了神话知识型、形而上学知识型和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科学知识型,现阶段也正在经历着科学知识型同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文化知识型相融合的历史趋势,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背景在当今社会得以重视和凸显。因此,我国的体育研究不能脱离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社会状况和知识背景,以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状况为体育科学研究的时代背景,既是客观条件使然,也是一种学术研究的理性选择。
2.2 作为哲学导向的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的指导理念
哲学对于体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发展理念必然以一种哲学思想为依托,可以说,以往各个时期的体育研究,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导向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导向,其灵魂和根基就在于反对权威、提倡平等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看来,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之间都是真实的,且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没有人能够成为权威而完全地支配和控制他人,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导向,对于体育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渐成为现阶段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时代理念。就体育本身而言,从古希腊开始就承载了对人的教化功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体育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和释放,体育教育理念也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导向首先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中得以凸显,我国学者正是关注到了多元非确定性、对话合作性、异质多样性等后现代主义理念,并将这些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更加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要求的后现代主义体育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更加细化的后现代学校体育研究不断涌现,例如,吴本连等(2008)提出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13],就是在后现代主义理念之下探索出的新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路。
之后随着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哲学导向逐渐涉及到了体育研究,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其他领域,作为人的活动,以人为本、众生平等的哲学思想并不仅限于体育教育的范围之内。我国学者逐渐开始对后现代主义哲学导向下的其他体育问题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一些以后现代主义为哲学导向的学术研究开始出现。
首先,是关于体育观念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后现代主义下以人为本体育观的分析和探讨。例如,张华强(2005)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阐述了体育的本质、现代主义下体育的缺憾以及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在学校体育领域、大众体育领域和竞技体育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提出逐渐弱化政治、经济、民族等主题对体育的束缚,转而关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观点,为新时期中国体育观念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7]。
第二,是关于后现代主义哲学导向下的奥林匹克研究,奥林匹克文化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是否可以在未来的后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下的奥林匹克研究也在我国开始出现,付玉坤等(2005)在辩证剖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础上,认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味的否定性导向,其同样具有建设性向度,后现代主义所鼓励和倡导的创造性、多元思维风格和对世界大众的关爱与奥林匹克文化所鼓励的精神内涵是相同的,因此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在后现代社会中得到和谐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4]。
第三,是关于后现代主义下体育价值问题的研究,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类重要活动的体育,其价值内涵的变化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尹霞等人(2008)的研究指出:在后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体育的价值重构变得必要而又迫切。在后现代主义关照下,体育运动的行为表现更突出的就是人类感性生命压抑后的反抗,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对人的本性的回归更加契合了现代体育价值重构的方向,即体育应从工具理性逐渐向价值理想转化,使人类在体育运动中不断进取,实现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迈进[15]。
第四,是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我国学者尤其对后现代主义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关注。杨昆普(2014)指出,后现代主义批判现存的等级制度和反对一切假想中心和权威,把目光投向被忽略者和非中心者,让文化成为大众都能参与的领域,反对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并淡化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边界,这为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14]。
第五,是关于体育语言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在理想语言哲学的影响下都力图建立一套精确的语言系统来表述复杂的体育现象,在关于“体育本质”、“体育概念”、“体育属性”等体育语言问题的长期探索与争鸣中,却始终未形成一种令众人满意的观点和结论。张庭华等人(2014)在全面分析理想语言哲学与后现代主义语言哲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对于体育语言系统的建立,不能一味地摒弃其复杂性和多元化而追求精确和统一,要参考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导向,把语言和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心灵的思辨,把客观事物生动的印象在思维之中[20]。虽然这一研究还存在诸多商榷之处,但不可否认,其为我国学界困惑已久的体育语言系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此外,一些体育史方面的研究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烙印。例如王俊奇(2012)指出,现阶段中国体育史学研究中的体育文化史、体育断代史以及民俗生活中体育书写形式的出现,就体现出我国体育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烙印,与此同时,把实例作为体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将实例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是后现代主义体育史学研究的重要标志[12]。可以说,作为一种指导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导向,是后现代主义在我国体育研究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3 作为研究方法的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的新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更重要的是它还启迪着方法论的变革。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主义者在科学研究中以理性方法和逻辑推导为唯一的方法论,强调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的二元对立[22]。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导向来看,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颠覆传统的现代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因此,随着我国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关注和吸收,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也为我国的体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论。
首先,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小叙事研究和语境分析推动了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向更加深入的层面迈进,尤其是后现代社会下的全球化语境,很快成为了学者分析我国体育发展改革的“新突破点”,相关研究一改之前所依托的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现状的研究背景,转而依托全球化这一新的分析语境,将我国体育发展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开放时空中,体现出我国体育研究向进一步多元化和细化迈进的发展趋势[6]。除此之外,“消费文化语境”、“文化认同语境”、“新媒体语境”等都成为我国众多体育学者分析体育现象的新视角,这对于之前我国体育研究中所推崇的反映权力者意识形态的元叙事分析做出了修正。
其次,在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体育研究逐渐走向了多视角和微观化,对于之前流行的构建宏大体育理论体系,以及分析宏观体育政治、体育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范式逐渐减少,转而对小型体育组织、体育运动中人的发展、体育教育中的教学要素等体育微观因素表现出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再次,关于人本身的研究开始增多。后现代主义关注人的主体意识,主张人类自我意识的新觉醒,我国学者在此影响下,也逐渐由之前体育自身功能和作用的研究,逐渐转向体育参与者自身主体意识的发掘和培养,“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也因此成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以“以人为本体育观”作为研究核心的文献就有百余篇之多。许多学者也一改之前对于普遍现状的调查统计,转而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对体育运动中的人进行深刻细致的剖析,这本身就是我国体育研究在方法论上从单一地走向多元的一个重要体现。总之,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开始容纳一切规则和方法,开始告别之前僵化和缺乏想象力的理性主义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自由意识。
3.1 后现代主义能够为我国“体育本质”问题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对于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体育是什么”的问题,纵观我国近30年体育研究的学术成果,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结论[18]。国内众多学者所提出的体育概念和体育本质至今还未形成一个自圆其说并与国际接轨的概念体系,甚至连“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的翻译问题都长期在学界争论不休。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概念和本质进行了强制性的“整齐划一”,导致了对体育中某些复杂现象和特征的忽视。正如韩丹先生所说:“我国体育界把一个工作概念混成了学术科学概念,把包有3个成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术语变成了体育总概念,说它们是一个整体化的有机统一的整体,人为性地捆绑在一起……而三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5]。此外,体育学在学科属性上隶属于教育学领域,这也为我国体育科学自身的合法性问题带来了许多困惑,以致后来众多学者长期致力于体育本质研究和体育元理论的研究,就是力图为体育科学进行一个合法性的证明。但就目前来看,此类研究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带来了研究上的混乱。这种混乱促使更多的研究学者对之前所奉行的体育研究理论和研究视角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从对体育本质的研究、体育功能的研究,到体育中人的研究以及体育研究方法论的分析都有所涉及。与此同时,这种反思也迫切地需要一种理论导向,否则只能加剧研究总体的混乱性而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而后现代主义中的反本质主义和反中心主义可以对我国“体育概念和本质”问题研究中的“逻各斯主义”进行有效反思,摆脱之前力图通过逻辑思辨和现象归纳将复杂体育运动的本质简单化阐释的研究思路,转而更加关注于体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种族,以及不同文化形态下对体育加以多向度的考查和分析。当然,吸收后现代主义中的反本质主义并不是要对体育本质的寻找进行彻底的摒弃,对事物本质的挖掘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必经之路”,今后体育在我国的发展与改革更要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的本质,进而发挥体育的功能,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借鉴要求我们对之前探寻本质道路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摆脱对体育本质强制性的、统一划归式的理性总结,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复杂的体育现象。
3.2 我国后现代主义社会征象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就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看,虽然尚未完全进入到后现代社会,但是,一些后现代社会的征象已经在我国社会中不断增加,这就为后现代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现象开始出现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例如,之前流行的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逐渐消弱,而更加通俗的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断得到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倡导的英雄情结和模范主义也逐渐被大众的主体意识和张扬个性所取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给人们造成了更多的虚假景象和虚幻心理等,都是后现代典型的社会征象。我国的新闻报道更是后现代社会的集中体现,在内容上,暴力事件、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名人趣事等软性内容占有很大比例。在表现形式上,一味地追求事件的戏剧性,注重新闻的吸引力,在整体上呈现出新闻故事化的倾向[3]。而在体育领域之内,后现在主义的诸多特点也不断出现:1)体育运动更多地显示出回归自然的趋势。人们的体育观念也由提高身体素质、征服自然的心态逐渐变为亲近自然、感受生命价值,体育由之前所注重的身体超越过渡到身心综合发展的阶段;2)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体育自身的多元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体育差异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我国的武术正在以高姿态走向世界的舞台,而西方体育运动甚至一些土著人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在我国得到迅速的传播,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更为频繁;3)体育中的科技元素正在受到质疑,近20年来,科技的进步也刺激了体育的发展,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设备开始进入到体育中来,人类力图通过技术的改变来实现对于体育记录的超越。但是,体育的主体在于人,体育从古希腊开始就以展现人体之美为根本,技术的过度干预也必然导致人自身主体性的下降。因此,类似于“鲨鱼皮”泳衣的体育科技装备遭到了人们的排斥和反对。此外,体育产业和体育网络势力的崛起,体育职业俱乐部的飞速发展,都印证了在体育领域后现代主义社会征象的凸显。因此,无论是体育科学领域还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应该在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给予后现代主义以必要的关注和重视,这是由后现代主义社会征象的现实性以及理论发展的前瞻性所共同决定的。
3.3 “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为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我国21世纪之前的体育运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所带来的困惑和忧虑也必须引起体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虽然人类在竞技体育领域中,不断向人体运动的极限发起冲击,无数个记录被打破,但是在竞技体育竞争走向极致的同时,人也由竞技体育的中心逐渐被推到边缘,由之前体育的主体沦为竞技体育成绩攀比的工具。由于训练负荷的加重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的滞后,体育甚至成为了运动员的负担,而非快乐之源。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振兴中华的民族志向以及竞技体育所产生的政治效应使得国家对发展竞技体育有所侧重。“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限供给的条件下,突出和保证某一方面,势必产生体育的非均衡型发展”[11],虽然群众体育在这一阶段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同竞技体育的腾飞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反差,而我国体育发展力图实现增强国民体质的总体目标,必须要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全民健身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我国在21世纪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改进之前传统的体育发展观念,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注重包括运动员在内的体育参与者的基本权利与合法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而我国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出发点。后现代主义就是强调要尊重个体,反对普遍性对个体的压抑,鼓励人们发挥自身的自由和能动意识,倡导人们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社会关系,而这种观念也正和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相契合。学校体育领域对于学生体育兴趣和个性化的培养,大众体育中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以及农村体育和城市体育的平等对待,竞技体育领域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都与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思想观念相吻合。因此,后现代主义在我国“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理念下,也必将对体育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3.4 目前我国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的总体学术水平比较欠缺
后现代主义自产生到现在已度过几十年的历程,所应用的领域已经由最早的建筑学和艺术学逐渐的扩展到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甚至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中也不乏后现代主义的身影,但是,在体育学领域中,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借鉴则相对比较迟缓,我国体育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大约在2000年之后才逐渐出现。相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后现代主义在我国体育研究中的应用显现出浮躁夸大的特点。一些学者甚至还未搞清楚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内涵就强行借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后现代主义在我国体育研究中迅速“成熟”起来。在后现代主义为我国体育研究领域注入新理论、新观点的同时,一些学者为了追求学术研究的时尚,体现标新立异的学术效果,将毫无创新的学术成果贴上后现代主义的标签,在文章中对一些常用词语进行后现代主义的替换,或者将与后现代主义相近的东西全部置换为后现代主义研究,给我国的体育研究带来了诸多混乱。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迫切需要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虽然后现代主义在理论指导上还存在许多被诟病的地方,“但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我们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提醒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性和负面影响,有启迪作用”[1]。
4.1 反单一化和标准化: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的认识论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核心在于反对现代主义思潮中所倡导的单一化、标准化的倾向,对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中心、一个本源、一个绝对的真理,也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提出了质疑和解构[10],而后现代主义研究的这一思考前提也能够为我国体育研究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和活力。加拿大学者Rail认为:“使用一种后现代的观点来研究体育就是要拒绝这样一种观点:科学可以用一种单一的、普遍的声音说话”[25],即体育研究应从多视角、多维度的对话与分析中对体育中的社会体验进行分析和把握,而不应该把体育研究推到更为宏大的层次,进而通过体育来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一般原则。虽然就目前来看,宏观性的分析以及对于体育总体性的把握对于我国来说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体育改革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阶段,更需要一些宏观研究来指导未来的改革走向,但体育并不是工具性的,其自身规律更需要一些多向度的微观研究加以考察。在之前我国体育研究所遵循的现代主义理论体系作用下,研究思考的前提就是要在众多偶然中寻找必然,从众多现象中归纳出本质,从众多个别中抽象出一般,对于体育本质、体育功能、体育分类、体育发展等问题的探讨,都是这一研究思考前提下所催生的研究个案。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主义理论框架下的体育研究已经不断显现出其笼统性和局限性,借助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进行体育研究就是要打破之前对于普遍真理、普适标准的过度追求,以反单一化和标准化为研究的认识论,突显体育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加强对体育运动中人的感受的关注。对于体育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将体育看作是以一种身体和精神交流和意义建构为主要目标的人的生活,重视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而非将寻找具有单一权威性的体育规律和体育价值作为研究的基本假设。
4.2 体育运动的局部现象与微观细节: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的考查对象
基于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反单一化和标准化的认识论,在考察对象的选择上也由对宏观性的体育事件、体育制度、体育环境等问题逐渐过渡到了对于体育的局部现象、体育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小型体育组织等体育运动中的微观事物,这也是现阶段国际体育研究的主流趋势。相对于宏观性和整体性的研究对象来说,微观的局部细节可以让研究者更深入地洞悉体育参与个体的真实感受。在以人为主体的体育运动当中,人的主观感受直接影响了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而大众群体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又影响了我国体育的整体发展走向。由于体育研究的这一发展趋势,我国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以体育微观现象和事物为考查对象的研究。例如,学校体育中的校本课程研究、师生关系研究、体育课与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大众体育参与心理和行为的微观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武术以及小型体育项目研究等,其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近年来甚至关于体育地理学的微观研究也开始出现[2]。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所推崇的对体育微观细节的考察,也与此主张差异性和多变性有关。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一切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并通过社会过程获得它们的意义,这意义则会因为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而研究者对于这种差异性的关照更加要求其从微观局部的角度对体育进行深入考察,将宏大的体育研究对象进行合乎科学准则和逻辑规律的切割和分类,才能比较其差异,洞察事物的内在意义。
4.3 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的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泛传播的学术思潮,对于体育研究的影响更为显著地体现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前文提到,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主义者在科学研究中以理性方法和逻辑推导为唯一的方法论,强调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非逻辑的二元对立[22]。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导向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颠覆传统的现代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自身的方法论特征还体现在强调事物的关系、反总体性、反单一性、反基础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几个方面,后现代主义对于体育研究的方法论影响主要体现为多元化,具体包含以下2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一种多元化的研究视角。视角就是受主体立场和理论观点所影响的特定的视点,是观察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定的切入点,一个视角就是一种观察研究体育现象的特定立足点,就是一个看待体育自身或者与体育相关事物的思考角度和有利位置,反对单一视角,提倡多重视角来分析和把握研究对象,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反总体性和反本质主义的体现。后现代主义在研究中所提倡的多视角研究具体来说包含2个方面:1)结合各种理论观点,从各种不同的主体立场和各种的有利位置来观察社会现实,揭示那些迄今为止一直被遮蔽的关系[16]。例如,同后现代主义联系比较密切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就是提倡逐渐改变此前“功能主义理论”独大的研究现状,根据研究对象以及研究需要的不同,将批判理论视角、功能主义视角、韦伯视角、后现代理论,以及其他如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女性视角、男性视角等综合加以运用,虽然不同的理论和视角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但是迄今为止,面对日趋复杂的体育现象,任何一种理论和视角都不可能单独进行完整的分析,因此,多视角研究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2)提倡在进行体育研究时,要时刻关注人自身的多样性。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人,一旦脱离这一主体,体育活动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难以进行,因此,体育研究更多是针对体育中的人的研究,而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本身就具备较为显著的多样性。后现代主义主张多样性,而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则需要关注人的多样性,在研究设计和分析讨论中充分考虑到人的性别、社会角色、工作状态、组织关系、文化环境等因素,多视角就是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体育中的人,而不是机械性的把人看作一成不变、彼此类似的“动物群体”而片面化、断层式地加以考查。
其次,后现代主义体育研究多元化方法论还主张科学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之间的渗透和互补。自从19世纪Herbart创建“科学教育学”以来,科学主义方法论就一直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教育学和体育学研究。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在研究中仿佛形成一种方法论定式,认为体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化,只有科学化才能够保证体育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科学主义方法论主张以成熟的自然科学为效法的榜样,以精确、定量、客观为目标,认定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对体育事实和规律进行准确无误的客观描述,轻视人文研究,主张以量的分析取代质的研究。体育研究能够从早期的思辨逐渐发展到现阶段的理性分析,运动客观的调查和实验获取研究的结果,这无疑是体育研究的一个伟大进步。但是,体育研究并非全部由事实问题所构成,其中也存在很多价值问题。例如,人的态度和价值、体育的精神文化内涵等问题,同样需要学者加以探索和解答。而对于这些问题,运用单一化和总体化的科学化方法很难深入问题的本质。与此同时,体育现象是极其复杂的,而作为体育主体的人类,也是由环境、社会、心理、态度等许多种因素相互交织而加以影响的,运用科学主义方法论下的研究方法必将使研究对象孤立起来,而这种孤立下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体育现象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这种社会背景包含了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可以用科学主义的方法加以衡量,但是人的因素,尤其是人的情感意志和态度观念,很难准确地加以衡量。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同一性和总体性,主张体现人的价值,这正是对科学主义方法论的挑战,同时也是为体育研究中长期的科学化所提出的一个破解之道。但是,单纯的人文主义方法论也同样存在着局限性,单纯的人文主义方法论极易将研究推向“相对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深渊。因此,作为“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并存的体育,需要的是科学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之间的相互弥补和渗透。
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后现代主义者们的观点同样纷繁复杂,哲学、文学和社会学领域的后现代学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主张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最体现后现代主义者主张的,则主要体现在从元叙事(Meta Narration)方法到小叙事(Small Narration)方法的过渡。“元叙事”的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Lyotard提出的,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中,指的是完整解释,即对历史的意义、经历和知识的叙述。它通过预期实现,对一个主导思想赋予社会合法性。利奥塔认为,现代认识论的困境在于“叙事危机”所带来的合法化问题,而科学没有找到自己的合法性就不叫科学[9]。在传统哲学中,科学是通过元叙事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合法性的,但是元叙事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大胆设想和历史求证。而时代发展证明,元叙事所提倡的对于永恒真理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社会之后,知识文化事业也逐渐成为可以生产消费的产业。元叙事在寻求人类永恒真理的道路上又遇到了重大挫折,在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兴起的年代里,人类思想的异化及多样化使得对于永恒真理的追求已变成一种“痴人说梦”的虚幻场景,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元叙事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批判和质疑。而相对于元叙事的各种矛盾与缺陷,后现代主义衍生出了一种自己所倡导的研究方法,即小叙事研究。相对于元叙事的方法,小叙事更加注重为揭示行为的价值和意义服务,同时较元叙事所蕴含的权威话语来说,小叙事则更关注个人的非理性感受。一旦研究方法的关注点从元叙事所倡导的制度化科学研究过渡到小叙事所倡导的个体感受,则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就得到了合法性的证明。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研究来看,符合小叙事特征的研究层出不穷,对于小群体的个案调查、对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以及对于部分传统体育项目的民族志研究,几乎成为了我国体育研究新的风尚。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褒贬不一,国内学术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参考和借鉴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于后现代主义同中国文化及学术研究的关系,或认为可吸收借鉴其内容,或认为应该摒弃与排斥。但就某一种理论或观点来说,都无法做到覆盖全面而毫无破绽,后现代主义的不同理论和视角正是对现代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解释,其对于西方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种种矛盾和困境的揭示对我们是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我国的体育研究也应对后现代主义进行针对性和区别性的借鉴、吸收。在参考后现代主义的条件下,不脱离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不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状,不脱离中国体育发展的大环境。我国的体育研究不能将后现代主义机械简单地套用到我国体育的发展现状之上,或将后现代主义僵化地嵌入到我国长期发展而成的体育文化之中。总之,后现代主义虽然存在较大的理论争议,且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部分理论观点并不适用于我国体育研究的大环境,但是其对于西方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现代体育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今后的体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我们避免西方国家所出现的种种体育发展矛盾和发展问题,而这样一种参考和借鉴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毕世明.本质·否本质·体育—关于后现代主义哲学一个主要论点的评说[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586-588.
[2]蔡玉军,刘芸,刘宇.体育地理学微观研究的框架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38-41.
[3]陈卓.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社会[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578-582.
[4]付玉坤,刘旻航.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学刊,2005,12(6):33-35.
[5]韩丹.纵论中国体育:特征、概念、历史和转型[J].体育与科学,2014,35(6):1-13.
[6]黄聪,任璐,汤金洲,等.武术文化资本化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武术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6):702-705.
[7][美]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0-94.
[8][法]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81.
[9]梁斌.后现代主义起源及其价值取向问题研究[J].求索,2013,(12):114-116.
[10]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1-75.
[11]田雨普.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J].体育科学,2010,30(1):3-9.
[12]王俊奇.后现代视野下的体育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1):28-30.
[13]吴本连,季浏.论后现代主义体育教学观下的师生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8,(7):108-109.
[14]杨昆普.论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4):39-41.
[15]尹霞,谭月华,高月宏,等.后现代主义观下的体育价值取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5):15-18.
[16]张广利.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学研究方法[J].社会科学研究,2001,(4):104-109.
[17]张华强.论后现代主义下以人为本的体育观[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2):27-30.
[18]张军献.寻找虚无上位概念—中国体育本质探索的结症[J].体育学刊,2010,17(2):1-7.
[19]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43-48.
[20]张庭华,杨正云,郝文亭,等.再论体育届的语言问题—后现代主义语言哲学阐释(上)[J].体育文化导刊,2014,(2):27-28.
[21]张应强,赵军.后现代主义与我国的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2006,(6):41-46.
[22]郑淮,杨昌勇.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理论的主要贡献[J].教育学报,2006,2(4):22-25.
[23]CHARLES M REIGELUTH.Systematic Change in Education[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1994:3-11.
[24]JAMESON F.Postmodernism,or,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M].Durham,North Carolina: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35-45.
[25]RAIL G.Sport and Postmodern Times[M].Albany,New York:State of New York Press,1998:17.
Postmodernism and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
LI Xiao-dong,LI Jin-long
As a social trend of thought,postmodernism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On the basis of postmodernism and its tendency of the basic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tmodernism and sports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value of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esent stage of the sports research has already existed the elements of postmodernism.The postmodernism in social situation,philosophy guide and research methods respectively,provided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guiding ideas and new methodologies.Furthermore,a new thinking of the problem of "the essence of sport",postmodernism society signs,"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sports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post-modernism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to study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na.On this basis,this paper discussed how modernism applied sport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premise of thinking,research subject and methodology.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of postmodern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sports in China,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
modernism;postmodernism;sportsresearch;diversification;differentiation
2015-06-25;
2015-10-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K10008)。
李晓栋(1989-),男,山西长治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E-mail:shanxilixiaodong@126.com;李金龙(1963-),男,河北曲阳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Tel:(0351)7018838,E-mail:lijinlong@sxu.edu.cn。
山西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1000-677X(2015)11-0089-08
10.16469/j.css.201511011
G80-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