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光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肇始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2007年发生以来,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去美国中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趋势。一方面,美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下降,对世界经济问题的话语权有所削弱。据估算,美国GDP占全球的比重已由2007年的25.9% 下降到2014年的22.5%。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实力快速提升,特别是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已超过25%。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多边贸易自由化推出的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停滞,全球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步伐减慢,各种自发的多双边机制下经贸合作则非常活跃,区域性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各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报告的区域贸易协议共有546个,其中354个已实施,大多数为自由贸易协定(FTA)。目前,几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都参加了至少一个区域贸易协议。在此背景下,过去以WTO规则为基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贸格局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为了巩固对世界经贸秩序的主导权,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即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经济领域改革,在引导制造业回归振兴实体经济,努力夯实国内经济基础的同时,着力推动金融领域去杠杆化,尽可能降低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风险,在此基础上又主动出击,对外推出了宏大的自贸区战略,力图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夺回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权。
近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促进授权》(TPA)法案,白宫正式获得贸易谈判“快轨”授权,从此政府部门与他国谈判时无须事前逐条逐项咨询国会意见,可直接向国会提交最终贸易协议,国会则在不作任何修改的情况下进行表决,从而大大简化了贸易协定的法律批准流程。TPA的通过将使美国的自贸区战略得以加速推进,有可能在突然间获得重大进展,进而在经济领域之外表现出更多的政治属性。作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二、商品贸易额第一的经贸大国,我国的发展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自贸区战略的影响,必须未雨绸缪,理性分析,妥善应对。
美国推行的自贸区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以已经成熟的NAFTA为主轴,向东推行跨大西洋的TTIP,向西推行跨太平洋的TPP,打造一体两翼型战略新格局,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性跨区域超级自由贸易区,通过重新设定全球绝大部分经济活动规则,替代现有的WTO规则体系,达到掌控世界经济主导权的目的。
1.NAFTA。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于1994年正式建立的高水平自贸区,约定三国必须遵守诸如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透明化等基本原则,尽可能消除贸易障碍。NAFTA曾长时间保持世界最大自贸区地位,目前的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并使得北美大陆经济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美国对NAFTA具有绝对掌控力,并将其作为推行自贸区战略的基石。
2.TPP。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是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较高水平多边自贸组织,其前身是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三国在2002年启动的“太平洋三国更紧密经济伙伴协定”谈判,2009年美国高调加入后给予积极推销,亚太地区国家开始纷纷加入。目前,加入TPP谈判的经济体数目已达12个,GDP 总量达到27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额的39.5%,贸易额占到全球总量的30%,一度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雏形。TPP立足于亚太,是中国应对美国自贸区战略的主阵地。
3.TTIP。即“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是美欧于2013年宣布启动的,被称为自WTO成立以来最有野心的贸易举动。与其他以削减关税为主要内容的谈判机制不同,TTIP将关注点放在消除森严的非关税壁垒上,力图统一监管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TTIP一旦建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涵盖8.15亿人口,经济总量高达34 万亿美元,占全球近一半,商品和服务贸易超过全球的1/3,不但会成为史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和相关产业行业标准。
美国推行自贸区战略的目的并非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打上了鲜明的政治烙印。一方面,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延伸,三大自贸区涵盖了世界绝大部分经济总量和贸易活动,如能做到高水平协同,其采纳的运行规则和技术标准必将成为未来通用的国际经贸活动参照标准,进而对全球政治经济布局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三大自贸区中的TPP谈判已成为美国延阻亚洲经济一体化、推行“重返亚洲”战略、与中国争夺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战略工具。TPP有很多规则设定明显针对中国,带有明显的遏制中国政治考量,如对环境保护的规定有悖于我国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对国有经济的“竞争中立”条款与中国现行经济体制有冲突、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超出了目前中国发展阶段等等。虽然美国宣称TPP谈判向所有APEC成员国开放,但事实上已将中国排除在外。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自贸区战略攻势,我国既没有全盘反对,也没有一味妥协,而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以开放的姿态保持了密切关注和适度接触,陆续推出了多项应对措施组合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在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投资驱动难以为继,对外依存度过高,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我国已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战略目标,通过简政放权扩大开放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强内生动力,通过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直是我国追求的目标之一,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把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自贸区模式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可作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我国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先后签署了14个双边、多边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还有7个自贸协定正在谈判中,并与多个经济体开展了自贸协定先行研究。这些自贸区协定的签署加深了我国与贸易伙伴的经贸联系,一定程度上突破了TPP对我国的围堵。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框架囊括了欧亚大陆上65个国家,覆盖近50亿人口和39亿美元经济总量,分别占到全球的70%和52%,影响力极其巨大。“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形势下面向未来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可以有效带动我国过剩产能的输出,也能拓展外交和经济活动空间,其本质是由我国主导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目前,这一倡议已获得欧亚大陆上50多个国家的积极响应,随着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高效的金融机构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美国在二战后建立并主导的,以“华盛顿共识”为思想基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核心机构,以美元为最主要储备货币,这一体系在根本上是为美国的金融霸权服务的,也充当了其推动自贸区战略的工具。我国反制美国自贸区战略所推出的各项措施,如果过分依赖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将面临很大的执行风险,也难以从根本上摆脱美国的掌控。为此,我国以雄厚的经济国力为后盾,依托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牵头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AIIB)、金砖国家银行等相对独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还设立了“丝路基金”等国际性投资基金,为“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区域性合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体来说,我国为反制美国自贸区战略所推出的应对组合拳是卓有成效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美国的战略围堵,提高了国际话语权,拓展了战略回旋空间,也为今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笔者认为,不久之后TPP和TTIP建设很可能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全球经济版图和贸易规则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届时我国面对的国际环境将更为复杂严峻。我国应当统筹当前和长远,在继续坚持既定应对思路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制度设计,赢得战略主动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不但实体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金融体系也隐藏着系统性风险,可以说发展机遇与困难挑战相互交织。因此,应当理性认识当前国内经济运行基本态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通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一系列措施,优化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实现发展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保持社会长治久安。
对于已经完成的自贸区谈判,要继续加强与各方的互联互通,探索打造升级版,不断提高一体化水平;对于正在研究或将要启动的自贸谈判,要统筹考虑我国对外开放大局,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加快谈判进度,尽早取得适当形式的成果;对于尚未开展自贸区谈判的重要贸易伙伴,要加强主动接触,积极稳妥开展研究,争取与所有主要贸易伙伴都建立起高水平经贸合作机制。其中,重点是推进《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进度。RCEP由东盟主导,包括了16个国家(其中多个国家同时也是TPP成员国),如谈成将涵盖35亿人口和23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具有与美国主导的三大自贸区相抗衡的规模和实力,也是中国最容易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型自贸区建设。此外,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亚太自贸区(FTAAP)路线图通过,标志着长期以来被视作APEC远景目标之一、涵盖了世界人口40%和经济总量57%、贸易总量48%的亚太自贸区建设提上了日程,要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推进。上述两大自贸区建设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影响力参与国际规则体系再造,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美国为我国设置的种种壁垒,是我国反制策略的重中之重。
美国的国际金融霸权地位是凭借其具有的压倒性优势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获得的,是与其超强的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管是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影响力都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尚不具备与美国直接叫板的实力。从历史上看,美国在维护其金融霸权地位上是不遗余力的,甚至是不择手段的。例如,虽然日本、欧洲都屈从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框架,但当日元、欧元具备挑战美元地位时,美国还是通过强力手段(前者是通过签署“广场协议”,后者是通过制造希腊债务危机)使其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矛盾重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酝酿深层次改革。我国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篮子,同时试探性地组建独立的国际金融机构弥补现行体制的不足,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在此过程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要把握好作为的“度”,不可急于求成,避免过度刺激美国。
短期内,我国既无法左右美国自贸区战略的推进,也不能通过直接加入的方式参与其中,只能利用对贸易伙伴的影响力间接参与规则制定。从长远看,中美两国是世界最大的两个单一经济体,经济上互补性强,政治上合作空间大。对美国来说,其自贸区战略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中国隔离在国际规则体系之外,而是要引导中国融入国际市场、遵从由其制定并主导的国际经贸规则;对中国来说,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闭关锁国没有出路,长远发展离不开统一开放的国际市场。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因此,要与美国加强合作、管控分歧,通过互动探索建立起符合各方利益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实现全球经济的终极一体化,既符合中美双方共同利益,也是两国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