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岗,林家通,康水华,杨云
(华东交通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南昌 330013)
滚动轴承是机车走行部的关键零件,其状况直接影响机车的性能与安全[1]。高速运行中,如果轴承发生故障甚至卡死,会产生热轴现象,不能及时处理将造成切轴甚至颠覆事故[2]。据统计,80%以上的火车翻车事故由热轴造成。
目前,广泛采用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race Hotbox Detection System, THDS)监控热轴现象,但其实际应用中预报兑现率普遍较低,误报率较高[3-5]。由于热轴判别的复杂性,目前THDS设备根据历史经验设定热轴判别阈值,无法直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为提高温度判别准确率,文献[6]提出使用模型算法对轴温建立识别模型,实现对轴承温度的模糊判别,但其存在隶属度函数设计困难,参数设计主观性强等不足。文献[7]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热轴判别模型,准确率较高,但存在神经训练层及隐含神经元多,计算速度慢等缺陷。
针对上述问题,引入增量型极限学习机(Incrementa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I-ELM)算法,该算法具有学习速度快、参数少、精度高等优势[8-10]。I-ELM算法随机产生输入层与隐含层间的连接权值及隐含层神经元的阈值,且在训练过程中无需调整,只需设置隐含层神经元的个数便可获得唯一的最优解,通过不断增加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减小训练误差,提高网络精度。针对机车轴温的非线性复杂多变特性,提出带输入限制的极限学习机,对热轴级别进行判别,并将其应用于和谐型机车轴承温度监测报警装置中。
轴承内部的摩擦是其主要热源。从生热的角度考虑,整体生热法和局部生热法以实验室测量结果为基础,总结出的经验公式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机车轴承复杂温度场情况。热网络法和有限元法采用理论分析,事先假设了某些特定条件,结论形式复杂且计算量大,无法满足机车轴温故障快速报警的要求[11]。
机车轴承运行温度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且相互交叉关联。THDS设备在实际中判别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因为机车运行在不同区间时,温度、气候等环境因素存在较大变化,且车型、车种,轴承结构、运行速度、负载情况等内在因素差异都直接影响机车轴承的运行温度。这些复杂且密切关联的因素决定了机车轴承温度模型的复杂性。
目前,THDS设备生产厂家常根据历史经验设定热轴判别的阈值。由于机车的运行环境及自身运行情况存在变化,固定的阈值无法适应实际应用需求。因此,热轴级别判断没有固定的公式与模型,可以视作其中内在关联因素发生作用,直接体现在轴承温度上。在此,分析轴承温度与其热轴级别,并采用神经网络训练的中间隐含层表述其内在关系。
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是典型的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结构,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输入层与隐含层、隐含层与输出层神经元之间全连接。
热轴判别受诸多因素影响,一般不直接使用轴温作为热轴判别指标,而是使用轴温温升[5-7]。轴温温升是指轴温与环境温度之差,选取温升T1、列温升T2、辆温升T3作为模型的输入,其具体含义见表1。
表1 模型输入含义
模型的输出为热轴等级G,沿用铁路系统做法将热轴等级分为正常、微热、强热、激热共4级,分别用1,2,3,4表示输出。则ELM神经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ELM神经网络结构
设隐含层神经元为n,则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连接权值w为
(1)
式中:wji为输出第i个神经元与隐含层第j个神经元间的连接权值,j=1,2,…,n;i=1,2,3。
隐含层与输出层间的连接权值β为
β=[β1,β2,…,βn]T,
(2)
式中:βj为第j个神经元与输出神经元的连接权值。
隐含层神经元的阈值b为
b=[b1,b2,…,bn]T。
(3)
设隐含层激活函数为g(x),则具有Q个训练样本的神经网络输出G可以表示为
(4)
其中wi=[w11,w12,w13],(4)式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Hβ=GT,
(5)
H(w1,w2,…,wn,b1,b2,…,bn,T1,T2,…,TQ)=
(6)
若给定满足某些条件的激活函数,如sigmoid,sine,hardlim和RBF函数,则神经网络的输出可以任意精度逼近目标函数[12-13]。因此,在极限学习机算法中,连接权值w和阈值b在训练中随机选择且在训练中保持不变。而隐含层与输出层间的连接权值β可以通过求解以下方程组的最小二乘解获得
(7)
其解为
(8)
式中:H+为隐含层输出矩阵H的Moore-penrose广义逆矩阵。
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太少或太多对神经网络的性能都有影响,而随着隐含层神经元数目的增加,增量型极限学习机的输出误差趋势逐渐减小并趋近零[14],即第k+1次迭代所获取的网络输出误差小于第k次迭代,不会出现过拟合问题。
因此,选取隐含层神经网络具体做法是:首先给定隐含层神经元初值n,训练误差η,如果网络输出误差E大于训练误差η,则增加隐含层神经元数目,重新训练网络,直至E<η。
根据电力机车轴温的特性,通常THDS设备在轴承温升达到40 ℃时预报微热,温升超过70 ℃时预报激热[6]。但是简单的“一刀切”往往会造成判断错误,故采用I-ELM热轴等级判别模型。在轴承温升低于30 ℃时,可以不通过ELM算法即可明确判定为正常运转温度;同样,温度超过100 ℃的强烈发热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判定为激热。判别表达式为
(9)
通过温升能够直接判断热轴等级的数据,减小ELM的计算量,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因此,基于输入限制的I-ELM热轴等级判别模型实现步骤为:
1)处理数据并获取Q个训练样本,给定训练误差η;
2)设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初值n=0, 样本训练误差E;
3)设隐含层节点n=n+1;
4)随机产生输入层与隐含层之间的连接权值w及隐含层神经元的阈值b;
5)选择sigmoid函数为激发函数,并根据(6)式计算隐含层输出矩阵H;
6)根据(8)式计算隐含层与输出层间的连接权值β;
7)根据(4)式计算神经网络的输出G;
8)计算训练样本误差E
(10)
若E<η,则终止训练,否则跳至第3)步;
9)限制输入,筛选测试样本。温升低于30 ℃时热轴等级为1,温升大于100 ℃时热轴等级为4。筛选后组成新的测试样本;
10)测试训练网络。将新的测试样本输入训练好的网络,将预测值与测试样本实际输出值进行对比,检验模型判别能力。
仿真试验基于MATLAB7.8平台,共选取60个样本,其中正常、激热、强热样本各10个,微热样本30个。为达到较好的训练网络,每个热轴等级的样本数据按照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4∶1的比例选取,即训练样本48个,测试样本12个。首先设定隐含层神经元初值L为30,训练允许误差E为4%,进行隐含层神经元个数选取,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误差
由表2可知,随着隐含层数目的增加,误差E有波动,但总体趋势是误差越来越小。当L=44时,误差E=2.08%,符合要求,因此将隐含层神经元数目固定为44。将训练好的网络用于测试样本,预测结果与真实值的对比如图2所示,分类正确率达91.667%,其中热轴等级为正常运转、微热和激热分类正确率为100%。由于样本数较小,神经网络的训练精度较差。如果强热样本数再多一些,分类正确率还会有所提高。
图2 ELM模型热轴等级判别结果
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采用传统的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3种模型运行时间和判别准确率的对比结果见表3,ELM的效率及准确率均高于其他2种模型。
图3 BP模型热轴等级判别结果
图4 RBF模型热轴等级判别结果
表3 算法运行时间
根据上述模型,设计了和谐型机车轴承温度监测报警装置,其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由传感器、接线盒、通信总线、主机和显示器等组成。系统采用1-wire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采用吸附式安装方式固定到每个温度测量点[15]。传感器安装部位如图6所示,每个轴位测量电动机大、小端,车轴左、右端,抱轴左、右端等6个轴温测量点,每个轴位还可接1个环境温度探头,即每个主机上布置28个温度探头。
图5 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图6 系统温度传感器安装实物图
采用Contex-M3处理芯片ARM5749作为主控处理器。主机测量的温度数据经ARM5749计算处理后在显示器上显示,同时通过色块警示及蜂鸣器报警,温度显示与报警效果如图7所示。
图7 系统温度显示及报警界面
在系统设计中,系统需要完成传感器温度值的采集、计算、分析、数据处理、报警等级识别及液晶显示驱动等。在程序设计中根据经验选取40个输入、输出样本作为固定的训练参数,并根据测量诊断结果自动增加或更新20个输入、输出结果作为实时变化的训练参数。具体ELM算法流程如图8所示。
图8 系统整体结构框图
将ELM模型应用于机车热轴级别判别,并结合热轴自身特性提出了基于输入限制I-ELM判别方法。根据设计精度要求选定隐含层神经元数目,针对多数的常规低温升情况与少量特高温升故障情况,不输入ELM网络而直接判别,极大提高了模型的判别效率。
仿真结果表明,ELM热轴等级判别模型不仅判别准确性有所提高,而且大大缩短了运行时间。多年实际应用表明,热轴等级模型判别准确,运行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