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丁羽 闫大培 李磊 沈福海
·职业病防治·
某煤矿煤工尘肺发病特征及防控措施的探讨
张琴 丁羽 闫大培 李磊 沈福海
目的 调查分析某煤矿1958—2010年煤工尘肺发病情况及其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为防治尘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某煤矿1958—2010年期间所定诊的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煤工尘肺病人的发病工龄、工种、初次诊断期别、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等,探讨煤工尘肺的防控措施。结果 某煤矿1958—2010年记录完整煤工尘肺病例8 386例。平均发病工龄为(21.08±6.56)年,平均发病年龄为(47.03±6.98)岁。纯掘进工的发病工龄最短,为(19.21±6.13)年。煤工尘肺的平均发病工龄随着年代的延伸,有从高到低的趋势。煤工尘肺检出率从80年代至今呈下降趋势。结论 某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标,是发病的根本因素,掘进工是煤工尘肺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煤工尘肺;发病特征;防控措施
煤工尘肺是指煤炭生产作业工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尘肺的总称[1]。煤工尘肺是煤炭企业发病人数最高,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因此系统分析煤工尘肺的发病情况及特征,探讨其防控措施,可以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尘肺病提供科学依据。
1.1 调查对象 某煤矿集团公司1958—2010年间累计诊断尘肺病例10 423例,经资料分析、逻辑检错,剔除记录项目不全的病例,剩余8 386例。以8 386例煤工尘肺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取自于某煤矿集团尘肺病例信息数据库。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
1.3 调查内容
1.3.1 一般项目 工作单位、姓名、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等。
1.3.2 工作资料 工龄、工种、开始接尘年龄、发病工龄、发病年龄、初次诊断期别、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等。
工种结合该矿区实际情况,按接尘矿工不同作业岗位分为5种工种:①纯采煤工(采煤作业工龄占全部发病工龄80%以上者)。②纯掘进工(掘进作业工龄占全部工龄80%以上者)。③主采煤工(采煤作业工龄占全部发病工龄50%以上者)。④主掘进工(掘进作业工龄占全部工龄50%以上者)。⑤煤矿混合工。发病工龄是指从开始接尘到诊断为Ⅰ期煤工尘肺时的实际接尘时间(年)[2]。发病年龄是指诊断为Ⅰ期煤工尘肺时的年龄(岁)。
1.4 诊断标准 诊断以确切的接触粉尘职业史为前提,技术质量合格的高千伏X线后前位胸片为依据,由具有尘肺病诊断资质的专家组集体进行诊断。
根据定诊年代的不同分别依据1958年诊断标准草案、《矽肺X线诊断及分期标准》(简称“1963标准”)、《尘肺X线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简称“1986标准”)、《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进行诊断。
1.5 资料分析 资料经核实整理统一编码,以每10年的数据作为一个队列进行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前进行必要的变量代换和编码。对于计量资料,如果正态,方差齐,则用±s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如果正态,方差不齐,则用±s描述,t′检验,秩和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
1.6 质量控制 设计调查表,精选并统一定义调查项目,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能客观、具体、量化、通俗易懂的加以表达。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标准。所有资料进行核实后用Excel进行双份录入,两份数据库比对检错、逻辑检错等,保证输入质量。
2.1 基本情况 某煤矿集团始建于1949年,自1958年开始诊断尘肺,至2010年累计诊断尘肺病人10 423例,经资料整理后得到有效病例8 386例。初次诊断为Ⅰ期Ⅱ期Ⅲ期的病例数分别为7 712例,499例,175例,Ⅰ期尘肺在初诊病例中所占比例最大,为91.96%,初次诊断即为Ⅱ期Ⅲ期的病例数共有674例,占8.04%。剔除Ⅱ期Ⅲ期病例后,得到平均发病工龄为(21.08±6.56)年,平均发病年龄为(47.03±6.98)岁。按工种统计混合工所占比例最大,为46.16%,其次为主采煤工,为19.95%。煤工尘肺新发病例中,主掘进工的发病工龄最短,为(18.60±6.20)年。经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煤工尘肺初诊期别及工种的一般情况
2.2 不同诊断年代煤工尘肺期别构成 自70年代之后Ⅰ期尘肺新发病例持续较高,均在90%左右,所占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为97.34%,在本世纪最低。2000年以来,Ⅱ期Ⅲ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表2)。
2.3 不同工种Ⅰ期煤工尘肺病例发病工龄、接尘年龄、发病年龄的比较 纯掘进工的发病工龄最短,纯采煤工的发病工龄最长,经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表2 不同诊断年代煤工尘肺期别构成[n(%)]
表3 不同工种Ⅰ期煤工尘肺病例发病工龄、接尘年龄、发病年龄的比较(±s)
表3 不同工种Ⅰ期煤工尘肺病例发病工龄、接尘年龄、发病年龄的比较(±s)
注:与纯采煤工做两两比较,a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纯掘进工做两两比较,b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工种 例数 发病工龄(年) 接尘年龄(岁)发病年龄(岁)纯采 904 22.89±6.22 23.98±4.93 49.18±5.36纯掘 566 19.21±6.13a 24.78±4.86 46.00±6.17主采 1 524 21.42±5.97ab 23.81±4.61 47.20±6.19主掘 1 089 20.04±6.28ab 24.80±5.18 46.28±7.27混合 3 629 21.45±6.26ab 23.37±4.88 47.03±5.64F值 36.76 27.49 28.27P值 <0.05 <0.05 <0.05
2.4 初始接尘年代与发病工龄的关系 煤工尘肺的平均发病工龄随着年代的延伸,有从高到低的发展趋势(表4)。
表4 初始接尘年代与发病工龄的关系(年)
2.5 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 采煤工作面近几年总尘平均浓度为54.8 mg/m3,是国家标准的9倍;呼吸性粉尘的平均浓度是11.9 mg/m3,是国家标准的3.4倍;掘进工作面近几年的总尘平均浓度为32.12 mg/m3,是国家标准的16.1倍。呼吸性粉尘平均浓度为5.9 mg/m3,是国家标准的5.9倍(表5)。
2.6 某煤矿工人历年体检率及检出率情况 某煤矿集团1987—2010年的平均体检率为66.10%,80年代尘肺的检出率最高,新世纪以来,尘肺的检出率维持在0.47%左右,2004—2005年尘肺检出率较低,从总体上看,尘肺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表6)。
表5 某煤矿公司生产作业场所粉尘浓度(mg/m3)
表6 某煤矿工人历年体检率及检出率
某煤矿自1958年开始诊断尘肺,自70年代之后Ⅰ期尘肺新发病例所占比例持续较高,均在90%左右。2000年以来,Ⅱ期、Ⅲ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这是由于2002—2006年因为《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原企业内部的尘肺病诊断资质被取消,从而中断了职业病诊断工作,由此产生大量漏诊。这提示尘肺病诊断应对具备专业技术和人员优势条件的一些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经上级卫生部门评审应颁发职业病的诊断资质,这样有利于企业做好职业病的管理工作。某煤矿煤工尘肺的平均发病工龄为(21.08±6.56)年。与相关文献报道相近[3]。
煤矿尘肺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作业环境、不同的煤田地质条件,尘肺的患病情况不同[4-5]。剔除初诊期别为Ⅱ期Ⅲ期的尘肺病例后,对7 712例Ⅰ期煤工尘肺病例不同工种、发病工龄、接尘年龄、发病年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某煤矿煤工尘肺病的平均发病工龄由短到长依次为主掘进工、纯掘进工、主采煤工、混合工、纯采煤工。这与以往的调查资料不一致,可能与矿井的主要巷道形成,后期掘进主要以主掘进工为主有关。因此掘进工是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
尘肺是一种潜伏期长的慢性职业病,粉尘浓度对其影响需长时间才能反映出来。矿工暴露粉尘后,潴留在肺内的粉尘难以清除,即使脱离粉尘作业,仍可罹患尘肺病[6-7]。煤工尘肺的平均发病工龄随着年代的延伸,有从高到低的发展趋势。这与50年代及以前,不能及时发现检出尘肺,使得50年代的尘肺病发病工龄和发病年龄偏大;另外50年代及以前,煤矿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开采煤炭的粉碎度也较低,所产生粉尘粒子的分散度也低,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较短,沉降速度快,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少;粉尘的比表面积小,不容易参加理化反应,对人体的危害较小。蒲新明等[8]认为,我国近年报告的新发尘肺病例具有发病年龄轻,发病工龄短,病情重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采煤的机械化水平提高,煤炭产量大幅上升,而湿化雾化作业完成不到位,粉尘浓度严重超标,使尘肺病人发病工龄缩短。此外,由于70年代以后国家非常重视尘肺病防治工作,出台了各项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及法律法规,严格贯彻八字方针的降尘措施,对接尘工人定期体检,所以能够早期发现尘肺[9]。
作业场所总尘浓度反映生产环境粉尘污染情况,与尘肺病的发病关系不大,呼吸性粉尘与尘肺病发病密切相关。某煤矿掘进工作面呼吸性粉尘平均浓度是5.9 mg/m3(超国家规定标准5.9倍),根据呼吸性粉尘致病的特性,特别要加强井下工作场所通风管理和通风效率,通过一定量的风速和风流,可将以气溶胶形态悬浮在工作环境中的呼吸性粉尘稀释或带离作业场所。从而有效的减少呼吸性粉尘浓度。
某煤矿集团1987—2010年的平均体检率为66.10%,80年代尘肺的检出率最高,新世纪以来,尘肺的检出率维持在0.47%左右,2010年某煤矿增加了退休职工的体检,接尘退休职工的尘肺检出率平均在8%~10%,约为在岗员工检出率的20倍。所以尘肺病检出总例数较高,剔除这种因素从历年员工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与尘肺病检出人数比较,集团公司尘肺病的检出率呈现稳定缓慢下降趋势。
影响尘肺发病的主要因素有:粉尘种类、粉尘浓度、分散度、接尘工龄、防护措施、接触者个体因素等。在尘肺病的防控方面,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贯彻执行“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
4.1 一级预防
4.1.1 开展综合防尘降尘措施 调查发现,该煤矿井下的粉尘浓度明显高于国家规定的限值。在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粉尘的产生量及分散度也大幅提高,但是综合防尘措施相对薄弱,这是导致尘肺病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煤矿生产中,应树立“主动治理、超前预防”的综合防尘治理的工作理念,从源头上控制尘肺病的发生。
4.1.1.1 提高防尘用水水质标准 该煤矿所在地区属于严重水资源缺乏城市,水中矿物质成分高,容易形成水垢堵塞采煤机组喷雾嘴,降尘作业难以完成。应对防尘用水做净化处理,使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对输水管路进行喷塑等特殊处理,防止防尘用水在输送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及在采煤机雾化中形成水垢堵塞喷头。
4.1.1.2 强化煤体注水管理 煤体注水管理是减少采掘过程中产尘的根本性措施。按照每隔30 m施工一个注水孔、每100 m 240 t注水量的要求,对综采工作面实施煤体注水,完善矿井洒水防尘管路系统。
4.1.1.3 强化采掘主要产尘点治理 在采煤机前后滚筒安装负压二次降尘器;在支架安装追机遥控自动喷雾,可以实现割煤、移架、放顶煤自动喷雾和遥控喷雾;综掘工作面使用综掘机除尘系统;炮掘工作面安装高压远程喷雾和放炮自动喷雾,实现快速高效降尘目的。
4.1.1.4 强化运输环节产尘点治理 在副斜井井口设计安装车辆冲洗站;在大巷安装喷淋系统和地喷水幕,形成立体喷雾系统;在皮带落煤点安装全封闭防尘罩,进口处运用门帘式水晶胶版皮条,避免转载点煤尘飞扬;在矿井主要进风巷安装自动净化水幕和旋转喷雾,解决风流携尘问题。
4.1.2 加强个体防护措施 职工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不能合理利用劳动保护用品是导致煤工尘肺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领导重视,职防与安检、培训、工会、工资等部门密切合作,在职工中大力开展尘肺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4.1.3 加大各生产环节的防降尘监管力度 ①加强监管,保证基础设施设备及防尘作业手段的正常运转和实施。②加大个体有效防护用品的佩戴和监管,鉴于目前防尘措施还不能从根本上治理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让生产作业员工佩戴必要而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
4.2 二级预防,做好尘肺病防控的过程监管 在一级预防达不到预防尘肺病发生的情况下,应加大职业健康监护力度,及早发现早期尘肺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职业病防治部门应加强与工资、人事部门合作,抓好粉尘作业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前的健康监护工作。建立个人健康监护档案,使在岗员工职业健康监护率达到95%以上,及时发现观察对象和职业禁忌证,使不适宜在粉尘环境工作的工人及早调离工作岗位。加大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力度,加大和拓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力度和范围。
4.3 三级预防 包括对尘肺病患者的对症治疗、去除不良嗜好、积极诊断治疗并发症、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等。
[2]刘宏波,杨永利,唐志峰,等.某煤矿企业尘肺病发病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6):1693-1695.
[3]郭长轩,蒋文中,丁新平,等.淮北矿区煤矿工尘肺发病及现况的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1):20-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6-48,192-200.
[5]胡秀云,张林清,苏广跃,等.煤矿尘肺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86,4(1):22-25.
[6]Rodrigues EG,McClean MD,Weinberg J,etal.Beryllium sensitization and lung function among former workers at the Nevada Test Site[J].Am J Ind Med,2008,51(7):512-523.
[7]Musk AW,de Klerk NH,Reid A,et al.Mortality of former crocidolite(blue asbestos)miners and millers at Wittenoom[J].Occup Environ Med,2008,65(8):541-543.
[8]蒲新明,白鸥.尘肺病防治的研究概况[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9):1464-1466.
[9]王雪涛,索霞,刘丽华.某煤炭集团公司1957—2007年尘肺病患病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8,26(11):664-666.
2014-09-30)
1005-619X(2015)01-0103-05
10.13517/j.cnki.ccm.2015.01.052
037003大同煤矿集团职业病防治院(张琴,丁羽,闫大培,李磊);063002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沈福海)
闫大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