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香++杨慈洲++张明++鞠成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1
摘 要 本文在探讨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竞技比赛中的成功经验得出,大学竞技体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对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提出了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扬弃中,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美国高校 竞技体育 我国高校 发展
一、引言
众所周知,美国的体育王国是建立在雄厚的大学体育基础之上的。美国大学的篮球、橄榄球联赛,几乎可以和职业联赛比肩。通过资料研究显示:美国的大部分职业运动员都是从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美国体育代表团在参加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中,大学生运动员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是在中学发展出体育潜力,然后被大学选中。他们中大约有1%的人在大学里造就了自己的商业价值成为职业运动员,其他没有成为职业运动员的人也享受了大学教育。
二、美国高校运动队的管理
竞技体育运动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自身特有的经济价值以及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一)选拔运动员的体制合理
竞技运动深受美国大中学生的喜爱,竞技运动是高校招揽生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竞技运动开展好的大学,大都有20多支运动队,运动员多达700至800人。生源对于美国大学,包括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足够的生源是学校办学经费的根本保障。竞技运动不仅能够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还能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正符合美国的价值观念体系。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推崇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财富、地位和成功,他们高度赞扬英雄主义,竞技运动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因此,竞技运动在美国高校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对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很宽松
美国大多数高校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对大学生运动员的要求相对不高,各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大学生运动员选专业的自由度较大,学籍的管理非常灵活,有些运动员可以延长4年的学习时间。这种管理的松懈,为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训练发展的空间。
(三)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管理规范
为确保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两不误,NCAA对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资格也有严格要求,参加校际竞技比赛的运动员必须是在校全日制学生,每学期必须修得12个学分。每学期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全体学生成绩的平均值,否则将失去参赛资格。运动训练的时间每天控制在4小时以下,每周不得超过20小时。美国高校体育十分注重训练与比赛的相互衔接,他们把比赛当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高校运动队的经费来源多样化
由于美国高校体育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较为完善,门票收入根据价格机制上下浮动,与各大学运动队的水平、比赛成绩息息相关。这样就可以促进各高校之间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运动队的水平。同时,每所大学都可以挖掘自身优势,在自己擅长的项目上有所作为,增加门票收入。根据NCAA的统计数字,由于美国大学与商业活动有密切联系,大学竞技体育的经费还来自公司和校友的慷慨资助。各大学可以与ABC、CBS等大牌公司签定合同,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出场费。
三、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模式
(一)高校选材不合理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奥运会冠军以及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上大学可以免试。运动员上大学是不可厚非的,趁年轻上个大学,有一技之长,可是这些运动员从小与社会隔离,放弃文化课进行专业训练。最终导致现在的大学竞技体育只选择运动员而不培养运动员。其实,大学本来是培养人的地方,程序应该反过来:大学培养运动员,成材后让社会来选择。
(二)运动员的学习、训练的管理有冲突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承担着双重任务,除了完成本专业学习以外,还要担负着为所在高校摘金夺银的重任。他们必须经过艰苦的训练,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运动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由于高水平运动员所在年级不同,上课时间不同,因此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不能完全统一,给训练的管理带来了混乱。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和比赛。而要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又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应付各门考试。这无疑给运动员增加了心理上的负担,使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尚未解决好运动员学习与训练这一对矛盾,因而制约了运动队成绩的提高。
(三)自身“造血”不畅
由于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有些高校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奖金与补助很难兑现,很多比赛的机会因为经费问题而被浪费掉。高校竞技体育何以徘徊很大原因就是高校体育经费紧张、训练设施不足等这些外部原因,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高校竞技体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语
美国高校运动队之所以能够培养出优秀运动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教育的理解与我们不同。在美国人看来,体育是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体育对于走向人生的孩子们来说,就是人生的准备,美国的大学体育,就是这个模式。一句话,我们的教育体制,要使运动员回到社会,而不是把他们从社会中隔离。
参考文献:
[1] 毛伟胜.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程一军.试析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走向[J].山东体育科技.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