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波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2
摘 要 本文是基于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和中国群众篮球运动的理论界定,中国社会转型期前群众篮球运动的运作模式以及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现状的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期前后的群众篮球运动,以期在理论与实践上为中国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研究做好铺垫。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群众篮球 运动研究
一、社会转型期的理论概述
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指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指的是社会结构转型,而不是社会制度转型,也即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出现结构性的变化[1]。界定社会转型,从理论上来可以简单的说,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其基本涵义:一是指持续发展中的一种阶段性特征,是在持续的结构性变动中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二是指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还意味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
二、中国群众篮球运动的定义
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广义的群众篮球运动,大多数的专家倾向于认为群众篮球运动是指除竞技篮球运动之外的一切篮球活动;对于群众篮球运动的狭义定义,倾向于认为群众篮球运动是指不包括学校篮球运动和武装力量篮球运动在内的群众篮球运动,这也是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因为作为社会的特殊活动领域的学校和武装力量,其与社会活动领域开展的篮球运动活动在目的、组织管理、进行方式到具体内容上都存在重要的不同。
三、中国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性
群众篮球运动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由于它具有的本质和社会两方面的功能所决定的,它的本质功能是提高健康水平与进行娱乐消谴,在基于身心健全发展上不断超越自我,它的社会功能是对社会经济、生产、政治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群众篮球运动的社会功能是在基于其本质功能上派生出来的,因而社会功能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群众篮球运动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上直接对人进行了改造,提高了人改造世界的能力。换而言之,它使得劳动者的素质也得到了直接提高,进而提高了生产力,对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参加群众篮球运动时人们可以提高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再把这些能力运用到其它活动中去,有利于自己与家庭、社会的合作的和谐,社会的稳定性也会提高,进而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四、中国社会转型期前群众篮球运动运作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开始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城镇化步伐的速度,体育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民健身虽然不算人声鼎沸,但体育锻炼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流行。
群众篮球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中,开展群众体育,令赛事得到了频繁广泛的影响;场馆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加上不再局限于单一形式的经费投入,开始多管齐下;随着组织机构发展的健全,居民的健身意识普遍得到了增强,锻炼人数也明显上升。“热爱健身,崇尚健康”作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已成为广大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1980年以后转向以各行业、各部门主办的群众篮球运动,其由各部门办为主,各级体委主要负责协调指导工作。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比赛在各行业、各部门开始举办,如各行业或大企业举行的一些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职工比赛在每年都会定期进行,采取资金自供或者各行业协作的形式,受到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并在比赛过程中充当指导、鼓励以及协调的角色,也使得各类职工的篮球比赛频繁出现,成为一大特色。
但相对之下,依然比较落后的农村篮球运动,仍然是被人们遗忘的“荒岛”,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的农村体育,其整体呈现的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
中国社会转型期前,自上而下的压力型管理体制在各市、乡镇普遍推行,成了责任人和执行者的上级乡镇、村领导下达各种目标任务,凡是有关于目标责任状的工作指标就想尽办法去完成,而一概不管与之无关的事。为了不被一票否决,乡镇、村领导长年累月都是围绕财政收入、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安全生产而奔忙,自然而然把包括群众篮球运动在内的体育运动视为额外负担而无法顾及。加之三年一届变动频繁的乡镇领导,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农民健身这类既没有经济效益又无政绩的事情。而在乡镇中大多数没有集体企业,来自上级下拨的支付转移款是其财政主要收入,办公支出和工资补助是其主要用途,由于财力的有限使,因而维系正常的工作运转十分艰难,而真正意义上用于篮球运动的公益事业的投入少之又少。
五、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众篮球运动的发展现状
80年代初,两万多个体育场地在全国建成,其中灯光篮球场就有16500多块。随着改革在农村的逐步深化及经济在农村的飞速发展,在国家、集体的大力组织下,农村篮球比赛在这一时期慢慢向正规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全国农民“丰收杯”篮球赛、农运会篮球赛也开始举办。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群众篮球运动正在经历着原先由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向完全的群众体育社会办转化。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规定:“城市规划企业、学校、街道和居住区时,应当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1995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纳要》中也有相应内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他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都要向社会开放。这些条款保障了城乡的各种篮球场馆逐步增长。在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中,数据表明1995年全国有426903块篮球场,1139座篮球房,5672块灯光球场。在中国篮协开展的活动“小篮板工程”中,中国篮协为了启动这项工程,其计划通过动员社会力量,争取政府支持以及依靠商业开发等途径,在10年内陆续在全国100个城市的居民区、街巷提供供人民群众进行篮球锻炼的全天候开放的篮球场地,竖起8万个“小篮板”。个人因素在人们的参与动机中越发重要:首先,逐渐深入人心的体育健身观念以及人们开始接受“花钱买健康”“为健康投资”“健康生活方式”等新观念。其次,参加篮球活动是消除和缓解紧张,疲劳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人们在紧张、疲劳、下班后又有较多的余暇时间参与其中。而在青少年中,其动机往往是展示体能与技巧、满足追求成就、自主等需求。篮球运动因为投资少、简便易行成为大部分人的首选。
在上世纪90年代末,街头篮球传入我国。它是一项主体是人,目的是展示篮球技巧与突出自我风格展示个性的娱乐健身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新颖,时间与空间均不受限制。规模巨大的“羊城晚报杯”三人篮球挑战赛在1995年首次举办,报名参赛的队伍有约300支,到1999年已发展到1590支的第三届“百事可乐”三人篮球参赛队伍,而这次比赛创造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比赛场次最多、组别最全的世界三人篮球赛记录。在街球场上,他们寻找到自信、身心得到愉悦、心情得到放松、释放了压力、张扬了个性,得到了自我价值实现和满足,这或许是从未得到过的。街头篮球运动其作为一项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娱乐手段,生理与心理需要都符合当代人。它同时也是一项交际手段,可以对人的精神状态进行协调,对精神压力有缓解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尤其体现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党中央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农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而在大多省市的实施细则中,要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篮球场地的目标被明确提出,中国群众篮球事业作为新的篇章被打开。而农村占中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开展群众篮球运动,中国的群众篮球事业必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六、中国社会转型期前后群众篮球运动的对比分析
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普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领导也在不断加强。1978年,国家体委召开县级体育工作调查会,制定了《关于做好县的体育工作的意见》,各地积极有步骤地提出开展农民体育。在1979年3月下发《关于加强群体工作的意见》,强调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一定要分别情况从实际出发,而60年代初提出的“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和勤俭节约”的原则仍要坚持。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农村篮球比赛在国家、集体的大力组织下,逐步发展地正规化、制度化。
首先,在农村的群众篮球运动中,政府是主导因素。农民自发进行体育锻炼在没有政府行政行为下自觉性不强,政府依法行政和健全机构,全面组织和发动,真正把农村体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抢抓历史机遇建设新农村,同时也要定期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扶持力度,施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动场地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要同步,提供有效的经济后盾和组织保障。
其次,体育部门在农村很多群众的要求下发动和组织篮球运动,主动做好一些基础性工作,宣传力度的加大,增强大家体育观念,市、乡、村三级体育网络得到建立和完善。体育部门帮助农民组建各类体育协会,加强指导和管理协会,体育骨干培训班也开始定期举行,为发展农村群众篮球运动提供强大的后盾。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也逐渐强化,各部门行业和工、青、妇等社团组织的作用有了相当大提高,农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各种形式的篮球比赛活跃起来。
★基金项目:湖南省财政厅教育厅课题一般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众篮球运动发展的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编号:13C545。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社会转型期竞技体育资源实施优化配置之必要性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