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1
摘 要 通过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的现状的分析,得出社交能力重要性来探讨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交能力的培养方法,以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 社交能力 培养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面临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是指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好坏关系到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完善能力等方面。可见,研究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培养意义深远、重中之重。
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的现状
社会经济竞争加剧,单位企业对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越来越注重,社交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某资料显示,98.7%的大学生认为社交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在高校教学中注重培养,71.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有待完善加强,34.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严重缺陷。可见,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交能力的重要性,高校大学生的社交能力的现状不能忽视。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体育专业的特性,98%的大学生活泼好动、社交能力一般,2%的大学生心理异常、孤立封闭行为异样、社交能力很差[1]。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社会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更高要求,59%的大学生转行到其他工作领域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意义显著。
二、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面临新的成长环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社会等。清华才女铊中毒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铊中毒事件等血的事实,网友戏谑“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告诉我们,培养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正确处理与室友、同学、老师、社会等关系的意义深远。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才能正确处理与上下左右的关系,才能与周围的环境和平相处,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二)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环境是社会大环境的小分支,学校环境相对地单一、简单纯净,学校环境是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培养的源泉和基地。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面临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社会等不同人群环境的交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要学会与同学们、教师、社会健康正常的交往,知道别人的需求和意义,学会察言观色,更好地融入到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中去[2]。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体育专业的社会性、开放性需要在校园环境中锻炼好自己的社交能力,处理好同学、师生关系,以致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大环境,需要较强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完善自己的社交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特征,大部分学生活泼开朗、社交能力强,但是,有少部分学生害羞、社交意识淡薄、社交技能匮乏,不懂如何与别人交往,更不愿深入社会环境中,这对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但要具备健康正常的人格特征,更需要身心能力各方面的全面发展[3]。社交能力是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综合素养,是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体现。
三、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培养方式
(一)加强高校体育课堂社交能力内容的实施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活动、教学活动的组织等要体现社交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灌输社交能力的知识,让学生明白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练习活动中体现社交能力的实施。合作练习、协同发展、团体意识,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社交能力的培养。开展体育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独立组织实施比赛过程,学生需要处理好学生——学生、学生——运动员、学生——裁判员、学生——活动参与者等形形色色的关系,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有待于提高和完善。
(二)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包括人文素养能力、理论知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社交能力、心理健康调控能力等方面。作为当代的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仅要熟读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苦练基本功,做到专项突出、技术全面、理论知识渊博、热情积极的青年人。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要加强自身体育专业能力的学习,突出自己的特长技术、专项技术,学以致用,加强对外的交流学习,丰富健全自身能力的发展,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
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立足校园的成长环境,要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去,用自己的特长技术、人格魅力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学校要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参与的机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要勇于走出校园,以自身特长技术建立自己的交往圈、朋友圈,开设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新天地,健全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院级教改课题。课题名称:社交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双向渗透研究,编号JYKT201412。
参考文献:
[1] 何亮.高校学生干部社交能力培养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07).
[2] 卢中旺.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社交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6(02).
[3] 张环.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制作[J].安徽科技大学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