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彩燕
脐带绕颈是指由于胎儿在宫体内翻滚、活动造成脐带缠绕胎儿颈部而引起的一种脐带异常的现象[1]。脐带绕颈常常可造成胎儿宫内窘迫,属于一种高危妊娠[2]。胎儿可因为脐带血流不足造成代谢异常,甚至发生缺血缺氧的现象,如果脐带绕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可造成胎儿死亡[3]。因此,对脐带绕颈产妇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娩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脐带绕颈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应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分娩,发现应用改良McRobert 体位临床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脐带绕颈产妇,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产前经彩超确诊为脐带绕颈胎儿,且研究中排除脐带绕颈圈数多且紧、脐带相对过短、胎心有明显异常的胎儿。对照组年龄22~32 岁,平均(26.5 ± 2.3)岁;孕周36~41 周,平均(38.5 ±1.5)周。试验组年龄20~35 岁,平均(26.8 ±2.5)岁;孕周37~41 周,平均(38.5 ±2.1)周。两组产妇在孕周、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产妇入院后均经彩超确诊为脐带绕颈,临产前动态测定一切正常。对照组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采用传统的截石位进行分娩,具体操作:孕妇仰卧,双腿放置于腿架上,将臀部移到床边,从而最大限度的暴露手术区,助产医师在产妇子宫收缩时指导其用力。试验组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采用改良McRobert 体位分娩,具体操作:将产妇的髋部屈曲,双大腿充分压向腹部,产妇在助产医师指导下向下屏气用力,在子宫收缩间歇,产妇在助产医师指导下抱膝,两大腿尽量向上屈曲,尽可能贴近腹部,同时迅速调高产床中后部产妇臀部角度,保持头低臀高位5~10 s,待胎头回缩后迅速把产床调平帮助产妇恢复原来产位。第二产程的子宫收缩和子宫收缩间歇均按上述方法交替进行体位干预,直至胎儿娩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第二产程分娩时间及分娩结局。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分娩时间比较(表1)
表1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分娩时间比较(min,±s)
表1 两组产妇第二产程分娩时间比较(min,±s)
组别例数 第二产程分娩时间对照组50 43.86 ±19.92试验组 50 22.86 ±19.38 t值5.343 P值<0.001
2.2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比较(表2)
表2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比较(例)
由于胎儿在孕妇体内运动较为活跃,时常翻滚、转圈,且胎儿身体柔软,极易造成脐带缠绕[4]。一旦发生脐带绕颈就很难脱开,很容易造成脐带血液供应困难,造成胎儿氧气和二氧化碳代谢异常,甚至缺血缺氧造成胎儿死亡[5]。因此,科学有效的对脐带绕颈产妇进行治疗以及分娩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娩方式,即截石位分娩,该产位能够最大限度的暴露会阴区,有助于分娩过程中助产医师进行接产,但是该体位存在骨盆狭窄,胎儿下降阻力大,产妇易疲劳等问题,严重者造成胎儿窒息或产妇大出血,特别是对于脐带绕颈产妇,胎头下降及其困难[6]。在应用传统的分娩方法时,产妇自然分娩率低,多数产妇在第二产程不能顺利分娩,胎监异常率较高,临床效果不乐观。针对这些问题,在试验组中我们采用了改良的McRobert 体位,即产妇双腿屈曲贴近腹部,双脚蹬在大腿支架前部[7],子宫收缩期产妇下肢拥有支撑点,双手也能够解放出来,因此产妇能够更好地屏气用力,有利于胎儿产出,缩短第二产程。收缩间歇进行产床角度调节,产妇头低臀高体位使胎儿顺产道一定程度回缩,有利于脐带血液的流动,有效地避免了脐带持续牵拉造成的胎儿供血不足,降低了胎监异常率、脐动脉血气异常率及脐带绕颈胎儿的死亡率[8]。结果显示,试验组产妇应用改良McRobert 体位的第二产程分娩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产妇分娩结局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脐带绕颈的产妇应用改良McRobert 体位分娩,自然分娩率高,第二产程时间短,临床效果较为明显,整个过程安全可靠,产妇及其家属较为满意,因此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降低脐带绕颈胎儿的死亡率,从而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
[1]许瑶璇,王兴田,王 荣.胎儿脐带绕颈时静脉导管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变化[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3):89-92.
[2]周江平.脐带绕颈对围产儿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350-1351.
[3]王卉明,王 赟.胎儿脐带绕颈产妇389例的临床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7):650-651.
[4]邵红芳,沈国芳.头位妊娠脐带绕颈1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9):2760-2761.
[5]韩玉春.头位妊娠133例临床结局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295-296.
[6]徐晓红,孙瑞勤,刘淑文,等.脐带绕颈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32(7):1301-1302.
[7]张依妮,郭洪花.不同分娩体位在第二产程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81-283.
[8]王兰云,阮 芳,鲁 静,等.分娩期胎儿脐带绕颈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2):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