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继娟
[摘 要] 马克思自由观是在对资产阶级“经济人”概念深刻批判基础上逐步建构起来的,对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是相对自由、快乐、幸福的。但当代“经济人”的发展正面临人的真正独立性丧失、政治意识弱化、道德意识淡漠、生态理念缺乏。马克思自由观指明了科学的实践道路,即生产力高度发展,劳动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实现“经济人”和“政治人”、“道德人”、“生态人”的统一。
[关键词] 马克思自由观;“经济人”;发展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经济人”一词来源于现代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著作。从亚当斯密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经济人”的概念:经济人就是在经济理性支配下,一心逐利,力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人。生活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当代,“经济人”似乎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加自由、快乐、幸福。他们赚钱的方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取得财富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消费的产品也越来越高档,穿名牌、开豪车、住别墅成为很多“经济人”追逐的目标。然而“经济人”真的是人们表面看起来的很自由吗?从马克思的自由观来看,他们的自由其实是“带着镣铐的自由”。他们的自由是感性的、狭隘的自由,是建立在对物质的极度依赖之上的自由,而不是马克思所崇尚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
一、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自由是一种特别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自由观思想以以下几个著作为代表分为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得到了第一次系统表述。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
劳动不仅仅是人生产满足自身需要产品的手段,也是实现自由的途径。劳动是人实现自由的途径,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却是异化的劳动。马克思具体表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与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如何消除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必须先消除分工和私有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在这个阶段,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直接地实现于扬弃了异化的自主劳动之中的。
在《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虽然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的自然本性—爱”,但是其自由观还是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仅仅将劳动理解为类本质的外化,二是未能从历史主义的视角考察类本质本身。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克服了以上两个缺陷,把劳动首先视为维持生存的手段,这个阶段的异化是建立在分工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劳动和自由。第一,强调劳动和自由的物质性基础。他明确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其二,分工导致了人的异化,只有消除分工和私有制才能消除异化现象。其三,人通过物质性劳动创造了历史。他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5]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揭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自由,只是资本的自由,剥削的自由,而绝不是个人的自由。第二,人的自由时间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时间。第三,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要经历“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在《资本论》最后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物质生产活动排除在自由活动之外,马克思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6]
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发展历程,可以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丰富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自由的基础,实践为自由找到了现实的根基,实现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自由王国的实现以必然王国为基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自由实现的历史过程性。自由的实现过程与人类解放的过程是一致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充分说明了自由的实现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自由是人的解放即异化劳动的扬弃。
二、当代“经济人”的发展困境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在当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自由观视域下,当今经济人正面临以下几种发展困境:
(一)人的真正独立性的丧失
马克思曾经痛斥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象,指出在自由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之上的。人仍然受商品货币关系的制约,这种依赖性极大地遏制了人的真正独立性和自由全面发展。在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获得市场的认可。因而,此时“经济人”的发展更多的不是因应个性解放的诉求,而是满足于市场对自己的承认。只有产品卖得出去,他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财富从而满足自己的感性欲求。此时,人的社会特征是以对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个人无法摆脱对商品和市场的依赖,他们把自己的荣誉、地位、独立和自由都建立在自己积累的财富之上,不得不依赖自己的财富,为物所役难以实现自我的独立性。
(二)政治意识的弱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极大的激发了“经济人”的经济理性,然而政治理性却在不断的弱化。“经济人”只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权利和义务、法治观念淡薄。对于民主选举,持有“选谁都一样”的错误观念;对于民主监督,则认为那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主人翁意识不强;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则更漠不关心缺乏战略性的思考。马克思自由观认为实践是实现自由的途径,是自由的基础、源泉和动力。正因为“经济人”没有积极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去,忽视了政治实践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政治意识的逐渐弱化,使深处民主大环境中的自己越来越不自由,觉得政治离自己越来越远,导致了自身的片面发展。endprint
(三)道德意识的淡漠
马克思肯定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他始终认为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只有与他人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正实现。在博士论文中他主张:“不能抽象地理解自由,不能通过把人同周围环境分开并把二者绝对对立的办法来实现自由”。[7]马克思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与他人的自由和发展、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反对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己主义。然而,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有相当部分的“经济人”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只关注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对他人和社会漠不关心,缺乏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为了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却对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公共政治领域,有相当部分“经济人”公仆意识淡漠,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现象层出不穷。
(四)生态理念的缺乏
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8]自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自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问题成了危及人类安全的重大问题。相当部分“经济人”囿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不顾自然承受力的去开采矿产资源。随着人类欲望的不断扩张,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导致生态严重恶化和衰退,沙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破坏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企业或生产经营的“经济人”,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甚至没有排污设施,导致污水横流,严重污染了环境,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诸多城市出现雾霾现象等生态危机。此外,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人”所作出的许多违背自然规律、不利于子孙后代发展的事情,忽视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性、可持续性。
三、走出困境、迈向自由
当代“经济人”因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淖、囿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使其所谓的“自我完善”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不仅个人得到的是异化的“自由”,社会道德危机、生态环境危机也接踵而至。如何走出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自由观为其指明了科学的实践道路。
(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实现自由的现实基础,人们总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条件下取得自由的。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有限,“经济人”的劳动依旧作为谋生手段以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虽然在形式上他们享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政治自由,受到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限制,离自由王国的实现仍有很大差距。自由王国的实现要以必然王国为基础。当代“经济人”迈向自由的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私有制和分工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时,那时所有人必将实现真正的自由,拥有真正的人的独立性,摆脱对物的依赖。
(二)“经济人”和“政治人”的统一
“政治人”假设的通常表达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它的基本内涵是:人是一种具有利益协调能力的,追求友善合作,追求社会至善和谐的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具有经济方面的素质,还应包括政治方面的素质。作为“经济人”,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还应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强化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积极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增强主人翁意识,对国家和社会要充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要增强权利和义务意识,认识到行使权利的自由与履行义务的必然是辩证统一的,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意识越广泛,自由实现程度也就越高。作为“经济人”还要有法治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经济活动中要认真履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此外,“经济人”还要理清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反作用于经济,“经济人”政治素质的提高将会对经济利益的实现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只有实现“经济人”和“政治人”的统一,“经济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提出了“道德人”的理念。在他看来,人性具有两重性,“经济人”和“道德人”。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的准则,驱使人为他。马克思道德观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经济人”不仅要追逐个人利益,还应考虑社会利益。此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素质的提高,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作为“经济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真正自由的人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是在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自由的人。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作为“经济人”,只有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人”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要有道德责任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注重发展慈善事业,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坚持对人民负责、诚实守信原则。对那些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来说,要树立社会公仆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慎重使用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四)“经济人”与“生态人”的统一
“生态人”是指具有生态意识,并在活动中尊重自然规律,约束个人及集体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但是由于“经济人”没有搞清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导致雾霾等各种灾害频发从而造成身处其中的人类不自由。恩格斯曾经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因此,在对待自然问题上,“经济人”既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又要理清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合理限度内改造自然环境,避免走向“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决定论”两个极端。此外,马克思生态思想坚持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要想改变现有的生态状况,环境保护有关部门应该贯彻实施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监督“经济人”严格遵循相关条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共同努力下,“经济人”才能充分实现自由,实现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中央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3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0]王南湜.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哲学,2004(2)
[11]潘石.现代“经济人”的理性审视[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