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改革探讨

2015-07-29 07:07李少林徐云青孙静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4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通识教育

李少林 徐云青 孙静

摘 要:1982年至今我国大学英语几经改革,但屡次改革的重点都基本放在提高英语基础能力上,而没有思考如何发挥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改革无疑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通识教育的展开也面临一些困境,如教师素质、研究方向和课程内容深度等问题。面对这些难点,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发展和学习,脱离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育人者。

关键词:大学英语改革;通识教育;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71-02

1 大学英语改革回顾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三次大学英语改革。第一轮大学英语改革(1982-1994)缘于1982年4月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教学经验交流会,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会议决定制定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经过们两年多的调查,教育部于1985年和1986年发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用)》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用)》。第一次大学英语改革基本奠定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基调,即突出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二轮大学英语改革(1994-2001)合并了原先的两个大纲,并把大纲的适用范围推广至全国所有高校,在这次改革中硬性规定全国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达到四级要求,这一规定掀起了一轮全国规模的大英应试教学浪潮。这一情形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引起了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争论。大学英语第三轮改革(2002-至今)是历次改革中比较深入的一次。为了显示改革的决心,教育部以纲领性的《课程教学要求》代替规定性的《教学大纲》,目的是要确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推动四六级网考就是为了确保培养听力能力得到保证和落实。此次改革还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鼓励探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三次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始终没有脱离提高学生一般语言能力,停留在知识层面。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也难以感受到这门课的吸引力。

2 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和明细的专业分类把人的视野和努力局限在一个极小的领域,领域和领域之间甚至是分工极细的研究领域内部,人们都不能理解彼此的工作。孔子说,“君子不器。”所谓君子不器,表面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够是一个器皿,因为一样器皿只具备一种功用,而君子不是只有一种用途的人。真正的君子要具备从容应对境界和无所不通的能力。而现在的教育却日益把人变为专才。Jackson Lears谈到:“受市场推动的管理模式,对大学带来最大的威胁;以数量标准的效率及产量厘定大学表现,将知识看为商品,将求学的公开场所变成企业化研究实验室,和职业训练中心。”可见社会的政治、经济主导了大学发展的方向,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贩卖知识,大学生成为消费者,将大学当作走入职场的踏脚石,只着重功利的考虑,忽略个人的全面发展,只了解本专业知识,而不能对更重要的人生问题加以思考。在当前的大学教育现状下,通识教育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通识教育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隔膜,在零散的学科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培养有全局眼光、全局关怀和深刻见识的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能够指导学生响应人生的意义、目的等问题;此外,通识教育的理念能使大学抵抗以世俗化、功利化和商业化为特征的全球化负面影响。目前中国多所高校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通识教育改革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目前通识教育可大致分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其中外语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和中西交流的必备工具,因此大学英语应该和通识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成为向国人展示自身文化的平台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渠道。在教材设计上,大学英语应尽可能的涵盖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因此在语言学习时,就应该令学习者同时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对方的文化,它应该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人格教养等方面的内容,介绍双方文化的经典著作,让人脱离枯燥的语言层面的学习,使人在文化差异中感受各自文化的魅力,从而拥有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甚至从中受到启迪,进一步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高深的智慧。这样的英语课堂才能充满乐趣和吸引力,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今唤醒人们看清教育的本质,即如何塑造“人”和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大学英语也不能推脱其责任。只有树立这样的见识,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摆脱目前尴尬的处境,拥有存在的价值和在未来形成良性发展。

3 通识教育展开的困难

许竹君在其研究中提出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部分可以称为初级课程,通识应用类课程是基于基础英语课程之上的中级课程。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把语言学习与文化、交际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学校应根据通识教育的宗旨,通过借鉴国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成功经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以英语为依托的某一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达到语言与文化、语言学习与提升个人素养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更多考虑的是培养有全局眼光、全局关怀和深刻见识的人。因此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广度,但课程内容如果缺少深度,就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不能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也无法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辨识能力。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的学校需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定位,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若干课程,花时间培育,努力建立“通识教育类精品课程”。通过这种转变,结合教材开发、教材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面带动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形成包括人才培养、学校特色建立等的良性循环,打通了学校的上升通道。另外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也间接影响了通识教育累课程的展开。教师自身不善于思考和分析,没有见地,也就无法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扩展学生思维。

4 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发展

大学英语改革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英语教师。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素质和英语休养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学科单一、知识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什么能力以及达到何种素质才能胜任其工作呢?学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建议。戴曼纯提出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首先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了解教育理论和学生心理及二语习得规律;了解西方文化并能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能使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学语言理论发展。此外还应该鼓励大学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跨学科进修,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热爱教学、热爱教师职业、有使命感、喜欢英语等是教师学习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起决定型作用。内在动力足,英语教学工作就像是有水之木,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教学热情不会减少,而跨学科学习也不会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一名大学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英语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影响。一名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或为学生欣赏、或受学生喜爱,或令学生折服。因此提高自身的修养是十分关键的。总之英语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养;广泛涉猎,保持思维的活跃和开放;摆脱单调枯燥的语言教学,脱离教书匠形象,加强对学生、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感,充实自己,并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明确人生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語电化教学,2010,(5).

[2]应琼.深化大学英语改革——实践合理性角度审视[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0).

[3]熊思东等.通识教育与大学:中国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4]玛莎·纳斯鲍姆.培养人性——从古典学角度为通识教育改革辩护[J].李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4(1).

[5]许竹君.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教师发展走向[J].高教探索,2012,(3).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通识教育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