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

2015-07-29 02:15:19陈慧敏潘国栋
关键词:创造能力体验式大学生

陈慧敏 潘国栋

摘 要:目前的教育已不僅仅局限于课堂和考试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践,体验式的第三课堂孕育而生。创新能力在整个人类的进程中也尤为重要,因此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是很好的结合。

关键词:第三课堂;创造能力;大学生

0 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是国家的接班人,大学生的素质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创新能力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由于固有的观念和模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不容乐观,这就急需一个新的课堂环境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课堂应运而生。

1 第三课堂的定义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从教学课堂里引申出来的。第一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老师和学生在第一课堂进行教学知识的传播。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做与第一课堂有关的活动,进一步学习知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第一、第二课堂中学习,近年来出现了第三课堂的说法,第三课堂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江桐认为第三课堂是一种无形的课堂,广阔而无固定的场所[1];何慧星、张爱萍、孙桂香等人认为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三课堂[2];曹屯裕把第三课堂界定为学校以外从事教学活动的场所[3];何厚良把基本教学活动之外学生所有的课余活动称为“第三课堂”[4];王卓认为网络就是第三课堂[5];孙东辉和崔瑞雪指出第三课堂是有计划的走出学校进行各类的社会实践[6]。笔者认为第三课堂是教学课堂之外,知识面更广阔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以兴趣为基础,实践与教学配合,着重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性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思想下发明出了伟大的四大发明,也产生了一些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简单而朴素的思想和方法。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思想。1919年,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的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7]。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性人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国家的栋梁,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核心。只有创新社会才能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党在十七大中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创新能力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都需要创新能力来创造自己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的在社会立足,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传统的教育使很多大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他们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不足,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没有意识到竞争的严峻性,没有社会责任感,往往在步入社会后后悔莫及。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社会对大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寄予厚望。但传统的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应试教育下,教学模式、教学队伍、课程设计等方面存在滞后性,老师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一味的接受,没有互动思考,没有实践和体验,使学习变得枯燥,形成了“一切为了考试,考完就忘”的模式。学生只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以固有的标准来衡量和考核自己的学习成果,导致知识面狭小,看问题和想问题片面化。因此没有考试压力,以兴趣为主,注重实践的“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优势

3.1 以兴趣为入口,没有考试压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可能关注与这件事相关的各种知识,研究各种现象。有了兴趣会推动个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的完整活动会促使人深入去钻研,从而产生创新的思维。在“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中,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兴趣的驱动下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比如,对纸文化感兴趣,在钻研的过程中会忘了时间,忘了吃饭,达到一种废寝忘食的境界,通过一张纸钻研出折纸、剪纸、拼搭、贴画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进而创造出新颖的东西,通过作品的展示和商业利用让学生产生满足感,进而更有动力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出新东西。

考试往往会扼杀一个人的兴趣,限制创新能力,使人的思想禁锢在考试的范围内,为了考试而学习是我国学生的现象。“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在感兴趣的领域内自由翱翔,不用担心对与错、是与非,不用担心成功还是失败,更好的享受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如没有耐心,遇到困难就退缩等不足,在老师及同学共同努力下克服并改正,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2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经过十几年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松懈、散漫,保留着固有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缺乏创造能力,缺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老师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用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校在硬件和软件上无法满足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中,没有严格的教学任务,师生突破旧的教学的理念和模式,老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打开自己的想象,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克服困难,动手实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等媒介发表自己的作品,获得他人认可,创造自己的价值。

3.3 良好的创造能力培养的氛围

传统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考试前背,考试后忘。教学模式单一,更多时候是老师自己在上面唱双簧,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没有对问题的思考,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中,老师不再是自己讲,而是和学生进行互动,课堂氛围随意,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向老师提问,师生之间随时可能爆发一场激烈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都对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了思想碰撞的火花,进而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不是给予答案,而是给予提示和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寻找答案,通过自己的付出而得到的答案比老师单向传授的答案印象更为深刻和受用。

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式学习,查阅各种资料,进行调查,动手实践来得到答案,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冲动和欲望,萌发创新的欲望,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

3.4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理论学习的课堂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论的学习是基础,而实践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无法发现真正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除了理论的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对事情的应变能力。“体验式”第三课堂可以依托学校这个平台定期承接校园活动创意布置,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面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又从所学的知识里寻找解决的方法。学校在提供实践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而带动大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小在思想上的培养,各方面在行动上给予的支持,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平台,个人的努力等。“体验式”第三课堂活动摆脱传统教学的压力,以兴趣为入口,突破旧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注重实践,着重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依托学校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承接校园活动创意布置,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发现自己潜能并加以激发,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提高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桐.别忘抓“第三课堂”[J].教学与研究,1991,9.

[2]何慧星,张爱萍,孙桂香.论新时期大学生第三课堂建设[J].陜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专辑).

[3]曹屯裕.建立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11.

[4]何厚良.高等教育第三课堂的设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0,1.

[5]王卓.网络:大学英语教学第三课堂模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0,3.

[6]孙东辉,崔瑞雪.实施“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5.

[7]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8-60.

作者简介:

陈慧敏,1995年1月18日,学生本科,长春工业大学。

潘国栋,1996年6月26日,学生本科,长春工业大学。

研究方向:学生自创项目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创造能力体验式大学生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46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46
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10:10:41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46:15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