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生成”来自哪里

2015-07-28 15:55李仁甫
江西教育B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案预设课文

曾几何时,教育研究者对课堂“生成”现象的研究非常热,而后来这股热逐渐冷淡下来。这固然跟“生成”在操作层面上难以落实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研究者对于“生成”理论本身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在理解上存在严重的偏差。

什么是生成?课堂“生成”是好还是不好?生成之前需要传统课堂中的预设吗?“生成课堂”教案如何书写?……对这些问题,教育研究者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最近,江苏省盐城中学李仁甫老师及其团队就“生成课堂”问题进行了一次探讨和交流。现将有关内容整理成文,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课堂的生成是必然的

李仁甫(江苏省盐城中学):百度搜索一下,“生成教学”相关结果约1710万个,“课堂生成” 相关结果约6690万个。浏览其中主要文章发现:一方面把生成推升至生命、生态、生活的高度,对生成课堂抱有无比美好的愿景;另一方面又把预设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为“唯有精心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但实际上,往往是预设做到精心之极,却没有带来许多“不可预约的精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课堂生成?

倪同刚(江苏省射阳中学):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说过,“生成是不断生成差异”。《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生成是“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性质、组成、结构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两种说法,惊人相似。课堂上既有可能出现一些课前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思维火花,更有可能使课前准备好的知识序列不得不发生些微的改变,使课前设想好的切入点不得不进行灵活的调整。前者是“性质与原来不同”, 可称之为“意外”,后者是“组成、结构与原来不同(即重组、重构)”,可称之为“陌生”。简单地说,生成就是出现意外和陌生。比如我在教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学生忽然插问:“老师,做官有什么不好?只要做个好官就行了。你为什么说陶渊明辞官不干了,就情操高尚了。”教室里一下子嘈杂起来。在此情况下,是沉下脸来,对这种用俚俗来消解崇高,以现实来曲解历史的做法严词斥责,还是正视挑战,顺势引导?最终,我选择了后者,结果教学效果非常好。至于课堂上因重组、重构而产生的意外、陌生现象,那就更多了。

武 健(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希望减少乃至消灭这些意外和陌生,所以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策略,而让课堂上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都在掌控之中。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将预设做到极致,把课堂中发生的“意外”变成教师的“意料之中”。

倪同刚:是的。通常教师都会认为“意料之中”多一点,多到层出不穷,没有什么不对,它似乎完全符合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观性。然而这种主观性有悖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客观性,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大跃进” 式的美好。

武 健: 倪老师所说的客观性是什么?

倪同刚:“课堂的客观性”就是指课堂上一切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突然停电了,如何使用课件?调皮的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怪问题,教学如何进行下去?甚至说,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如何处理?在课堂中,学生提出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是非常正常且经常发生的事情,一些学生会以发散性、跳跃性思维打乱教师预定的教学策略和节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如何处理?李镇西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学生质疑:“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这是不是说明马克思的事业发生了什么问题?这又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永垂不朽?”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他并不回避,而是从容接招、拆招:“哦,你是为共产主义的命运而深深地担忧啊!这个问题本来最好是请教总书记。不过,我可以谈谈我的看法,也许你听了我的看法后对这个问题会有新的认识。”这就是对课堂客观性的尊重。

武 健:简单地说,倪老师的“课堂客观性”,其实是一切教学行为都是放在“现场”进行的,都有现实的、意外的属性。

李仁甫:两位老师都说了课堂教学问题的实质。课堂教学是存在并活动于“现场”的,各种意外和陌生的现象就必然会发生,即课堂中的生成是必然会有,而且是意料之外,让人陌生的。

课堂生成走向增量

倪同刚:课堂是教学的现场,可教学和现场常常发生矛盾——有“现场”的热闹而无“教学”的实质,乃是花架子;有“教学”的灌输而无“现场”的交流,乃是填鸭式。自然,我们需要“教学”的实质,但也需要“现场”的交流。理想的课堂,应该有“教学”的实质加“现场”的交流。

武 健:是的,过去我们对“教学”的形式强调得多,而对“现场”关注得少。我觉得,“现场”的实质就是各种“关系”的存在:有时是教师与一个特定学生的关系,有时是教师与所有学生的关系;有时是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的关系,有时是小组与小组的关系;有时是一个学生“舌战”“群儒”的关系……当我们意识到教学现场的存在并应对复杂的关系时,课堂上出现的东西无疑就会跟原来有所不同或者有差异,意外和陌生就必然会出现。

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现场”在他们看来往往是可以不考虑的,课堂是不需要生成的。教学中的对话、讨论、活动等教学策略便很少使用,学生缺乏身体体验、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最终导致知识无法自我内化和重新建构。唯有充分考虑现场感,让学生在复杂的关系之中进行参与式学习,进行知识的建构,课堂中才会有“不可预约的精彩”。

李仁甫:其实,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是分为“教”系统和“学”系统的。当教师自顾自地独白,无视学生存在,忽视跟学生交流,其实就是使“教”的系统处于封闭状态。而事实上,课堂教学就是“教”的系统和“学”的系统在动态的、相互碰撞的一个过程,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学会在某种程度上介入、冲击学生的“学”——生成就这样不得不产生。

倪同刚:而从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想了解一般性的系统知识,有的想解决一个疑难问题,有的想就一个重点问题拓展到课外。既然学生的需求不一样,教师怎能预设同样的内容去应对一切呢?因此,课堂中就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而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对文本的初始感受——或提出疑问点,或分享欣赏点。在学生的提问与分享之中,意外和陌生就会大量出现,“不可预约的精彩”便化为现实。

李仁甫: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可以得出这么几点“共识”:①只要师生存在和活动在课堂上,就必然会有生成,即课堂必然会有生成;②当教师遇见这种生成现象并能够机智应对时,会获得职业生涯中少有的高峰体验;③学生往往喜欢这种灵动的课堂,而其实这是值得关注的生成源;④遇见生成现象的关键时刻,有人严加管控、消极应付,希望意外和陌生越来越少(减量生成),但也有人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希望意外和陌生越来越多(增量生成);⑤不少教师开始不适应,可历练之后,最终能够走向增量生成。

倪同刚:一句话,不是要不要生成,而是要减量生成还是增量生成。消极看生成,它“不得不如此”,因为教学现场是教师活动的“地球”,只要不做“拔着头发离开地球”的傻事,他就必然会迁就“场效应”;而积极看生成,它“最好如此”,师生以活跃的思维状态进入教学现场,并且这种状态被一种场效应充分地诱发出来,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生成动力,从而产生无限精彩的意外和陌生。从消极到积极,从减量生成到增量生成,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从传统的再现课堂到新型的生成课堂。

武 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生成课堂”。

李仁甫:当课堂上出现意外、陌生的现象成为必然,而如果教师希望这种意外、陌生的现象越来越少(减量生成),就必定对课堂教学过程严加管控,消极应对课堂生成。这种课堂就是让课前的准备如愿、完美地再现,谓之“再现课堂”;教师希望意外、陌生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多(增量生成),并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应对课堂生成。这种课堂强调的是随机、即时生成,可谓之“生成课堂”。

生成之前要预备

倪同刚:正如李人甫老师所讲,“预设”是容易走向“再现课堂”的,那么,走向“生成课堂”如何才能做到呢?

李仁甫:这个问题很有探讨价值。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弄清“预设”的实质。就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来说,教学目标在预设下是确定的,一般不会更改;教学流程在预设下也是确定的,大致不会更动;教学内容基本上伴随教学流程而适时显现,所以往往也因为教学流程而变得确定。教学流程课前设计好了,对课堂往往“全覆盖”,比如课堂导入、检查字词、范读课文、文本切入、问题研讨(问题1……问题N)、课堂总结、当堂练习、课后作业,其中文本切入、问题研讨是标志性的流程。很多教师都把功力放在这些关键的流程上,他们苦思冥想,挖空心思,试图从文本中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并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届时让学生一同顺着这个切入点和这些问题思考、回答。教学流程的外化形式是教案、课件,而为了减少意外和陌生,使之尽量在意料之内。

倪同刚:是的。“预设”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教案走,课堂中没有意外的、陌生的生成,只有教师预设的流程。

李仁甫:所以,在这里我提出了一个“预备”的概念。所谓预备,就是教师在课前预先所做的一切准备。“预备”具有弹性的、动态的、隐性的(不如此亦可)、机动的等特性,仅是充当课堂教学需要的备料。我说的这个“预备”更强调是对教学素材的选择性,而“预设”强调是规定性——数量上的规定,序列上的规定,尤其是后者。

那么,难道生成课堂一定不需要预设?自然不是。生成课堂的启动也是需要一个预设的,但是这种预设不是课堂的“全覆盖”,仅仅是一个切入口或者一个导语,就像是“起调”后真正唱歌的仍是学生。比如发出“提问与讨论”的指令便是预设,但是当学生的自由提问使课堂获得最初动力后,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广泛讨论,便出现了下面更多的教学环节——这些环节是不可预知的。以李镇西讲《孔乙己》为例。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女生A:老师,第一段为什么要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教师:好,谁来帮她解答?

男生:这是为了说明那时物价在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女生B:不对,我想应该是间接说明孔乙己生活的年代,因为读者从小说后面的落款日期“1919年”就可以大体推断出那是上世纪初发生的事。

教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有道理一些啊?

倪同刚:如此“预设”,“预设”也变成“预备”了,那么生成课堂究竟应该如何“预备”呢?

李仁甫:仍就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来说吧。预备的教学内容不能被安置在固定的教学流程之中,所以它们往往就以板块(或者小包装)的形式存在,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尝试性的拼接,而最终还是要看是否被教学现场选中。这样一来,就是预备好了的教学目标也完全可能发生被现场“修正”(增减)。

武 健:既然提倡预备,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备课了?教案是不是就不需要了?

李仁甫:当然不是。既然有板块式的预备,通常也就有相应的教案编写。不过,为区别于“再现课堂”的工序式教案,我称之为板块式教案。所谓板块式教案,就是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延伸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头脑中预先形成了一个个供课堂随机、即时地选择的教学板块,然后把这些板块记录在案,形成教案。适应性比较强的教师,甚至可以将板块式教案搞成“书头备课”,即在课文字里行间和其他空白处写些理解性的文字,补充些资料(书上不够写,可粘贴附页),做些标记,安排些局部性的教学方案。预备好了的教学板块,类似于卡片,因情况需要再去发挥作用,即哪些板块需要,哪些板块不需要,哪些板块发挥大作用,哪些板块发挥小作用,在课堂上完全靠“机缘”——而这个机缘由教学现场决定,由学习中的学生决定,由各种关系决定。

武 健:使用板块式教案是好办法,不过广大一线教师在致力于生成课堂时难以书写啊,而学校管理者也不好督导、检查。

李仁甫:是的,教师的预备工作只有外化为教案,才便于课堂操作,才便于领导督导、检查。你们看看,就关键性、本质性程序来看,工序式教案的书写特征是不是“一、最佳切入点;二、问题1……N”呢?现在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全景式的教学流程”扔进粉碎机,然后创造出一种能包含同时又多于这些“东西”的“新东西”。这种“新东西”就是:“可能的切入点、相关资源;可能的切入点、相关资源……”

倪同刚:你能否举例说明?

李仁甫:不妨以《老王》为例,如果是工序式教案,便可这样书写——

一、切入点

从课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写文章时特定情感的一个词(这个词即课文最后一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愧怍”)

二、问题

1.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道:“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请跳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思考:老王有着怎样的不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2.请用一句话概括,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用一个字概括。

3.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74岁高龄了,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字回答。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剩下段落,思考: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

5.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

6.让我们精读课文第8~16自然段,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细细地品味,想一想:哪个词语触动了我的心弦,为什么?

7.面对生活如此苦,心地如此善的不幸者老王,杨绛一家为他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回视课文,迅速找出杨绛一家为老王做的事。

8.是的,不幸者老王和幸运的杨绛一家就是这样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交换爱心。然而,老王去世以后,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

…………

如果是板块式教案,则可这样书写——

可能的切入点:课文最后一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所含的深意。

相关资源: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巴尔扎克说过: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吁请“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蒙受冤屈的裁判。

杨绛回忆文字: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然后在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

可能的切入点:课文第8~16自然段中写老王送油、蛋时的细节。

相关资源: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可能的切入点:杨绛及其家人对待老王的态度。

相关资源: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杨绛对待家里的其他临时帮忙的人,如林奶奶。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

…………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板块式教案力求以任意角度切入文本并配以预备好的资源,随机推进而具有强大的选择性、包容性、灵活性,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倪同刚:这种板块式教案有自己的优势,却又包含工序式教案的基本内容。

李仁甫:好的。从今天“生成课堂”的探讨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精彩的课堂生成不是来自对课堂的“预设”,而是需要教师的精心“预备”。那么,课前教师和学生应该怎样做准备,生成课堂启动之后教师如何有效地主导课堂,如何评估生成课堂的有效性……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有机会再探讨、交流。

本栏责任编辑 刘 林

E-mail:286029287@qq.com

猜你喜欢
教案预设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立定跳远》教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半张纸》教案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