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娟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出发,对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抓住青奥会的契机,找出后青奥会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青奥会所引发的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反思,提出后青奥会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更长远发展。
关键词:后青奥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 03-0047-05
Abstract:Based on our countrys system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as-pects,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edpers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athletes, coach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 and the statusquo of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youth Olympic Games, to find out in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our country athletics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roughthe youth Olympic club caused of athletics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in our country,find out in the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in our country and foreign athletics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existing gap, and finally the background for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athletics sports reserve talent cultivation,realize the more long - term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Key words:After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 Competitive Sports ;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激烈的体坛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体育人才的竞争,体育人才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其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整体水平。所以,要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扎实的搞好后备人才的梯度建设。青奥会的举办,不仅是单纯的大型体育赛事,更承担着未来体坛新秀的铸造之任,这些参赛选手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后起之秀,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系的中坚力量。因此,为了使我国竞技体育稳步向前发展,本文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出发,提出后青奥会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策,以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可供选择的理论依据,只有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后青奥会的各种资源,通过合理的配置手段,才能更好的实现后青奥会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1 青奥会的产生与教育意义
1.1 青奥会的产生
国际奥委会在2007年7月5日于危地马拉城举行的第一百一十九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一致同意创办青少年奥运会[1]。“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青奥会。首届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以30枚金牌、16枚银牌和5枚铜牌的绝对优势荣登榜首[2]。南京青奥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又一个重大奥运赛事,是中国首次举办的青奥会,也是中国第二次举办的奥运赛事,共设28个大项、222个小项,有204个国家的3 787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是参赛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体育大赛之一[3]。
同奥运会相比,青奥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参赛运动员年龄方面有着严格的控制,皆为14~18岁之间。探究青奥会的本质,除了要发扬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传统理念外,更加注重人性、纯洁、团结的体育精神。
1.2 青奥会的教育意义
青奥会除了体育竞赛,更加注重在运动会举办期间的教育与文化计划,包括奥运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使用毒品,社会责任、借助数字媒体表达等教育[4]。在振兴全球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奥会产生的必然性也就显而易见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说,青奥会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它注重于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青少年体质的重视,将体育的教育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使青少年能有更多的平台参与到体育运动的快乐中,发挥自己的潜在价值,教会青少年们选择正确的体育参与模式。同时,青奥会的产生,对于青少年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处在叛逆期阶段,青少年们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而青奥会的举办,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青少年周围的风气,潜移默化的引导青少年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在运动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公平竞争的比赛环境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少年们。青奥文化多元化的传播理念、高层次化的传播功能以及科技化的传播手段为全球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由于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育过分的重视竞技成绩,这就使得我国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疏漏,存在着盲目的适从性。可以说,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发展青少年体育同样是重要的历史契机[5]。endprint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2.1 运动员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数量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有3个。一是竞技体育项目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长此以来,田径类项目以及球类运动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因此,这些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建设的也比较健全,具有很强的超前性。然而一些运动项目,如:花样游泳、艺术体操以及女子足球等项目,没有形成一个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梯队建设。二是竞技体育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例如:首先,辽宁、四川、广东以及山东(20000人/年)等大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很好,成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聚集地;其次是河南、河北、江苏(15000人/年)等省,然后是浙江、福建、湖南、安徽、陕西、广西、黑龙江(10000人/年)等省。三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队伍呈现出橄榄型的态势,一、三线城市的后备运动员数量不多,相较而言,二线城市的运动员数量则相对较多,各级别城市后备运动员的状态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
从整体上看,除2010年以外,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低一级别运动员向高一级别运动员输送率较低。从2013年当年人数(见表1)可以看出,二级运动员到一级运动员输送率只有22.7%,其中女运动员输送率为25%。运动健将向国际级运动健将的输送率只有10. 1%,女运动员输送率为11.7%。
辽宁、四川、广东以及山东省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聚集地。从2013年各等级运动员人数量上看(见表2),这四省的运动员人数虽然很多,但低一级别运动员上高一级别输送人数较低,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后备人才成才率偏低。山东省的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较其它三省多,但从整体上看,各级运动员的输送率都较低。特别是一级运动员向运动健将级输送率偏低,这一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成绩,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竞技后备人才输出率偏低。
2.2 教练员人才培养现状
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指导者,肩负着运动员培养的重要任务,对于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升运动队的整体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教练员现状了解上看,教练员的执教经验丰富,但部分教练在训练方法上还是以继承为主,没有根据国际体育水平的发展改进方法。除此之外,我国的教练员以男性为主,女性教练偏少,特别是在执教女运动员时,女性教练能更加了解运动员的特点,提高运动水平。2010-2013年,我国教练员总数如表3所示。依然存在着高级别教练员人数较少的情况,其中女教练员人数更低。可以说,想要整体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就必须要提高我国教练员的整体数量与质量。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一是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二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天津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三是东北三省(见表4)。
与此同时,我国优势项目的优秀教练员数量要明显多于其他项目,形成了明显的不平衡状态,如:田径、体操、射击、水上等项目。这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出现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学历结构方面,国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学历普遍偏低,高学历、高水平的教练员数量少之又少,很多教练员的技能水平与能力水平之间存在差距;在竞技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方面,除了培训形式单一、内容冗繁之外,也缺乏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缺乏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同时,在我国竞技教练员系统中,女性教练员所占的比例是极低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性教练员能够与男性教练员之间形成一种互补的优势,这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重要问题。
2.3 科研人员人才培养现状
竞技体育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协作,共同配合。随着“科教兴体”战略的提出与贯彻,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科研投入逐渐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不断提高,竞技体育中科技含量不断增加[7]。
竞技体育是一项需要大量科研的项目,在体育科研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应用型研究的比例,科研成果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竞技体育的科技含量仍然不高,缺乏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往往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才不是出现在相应的技术领域方面;在竞技体育科技的管理体制方面,也同样存在相应的问题,缺乏专门的针对性人才培养,在真正的实践中,很多管理人员出身于交叉学科,这对于体育系统的整体优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
3 后青奥会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3.1 促进“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结合
在我国,由于传统训练模式的限制,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仅仅作为运动员出现在赛场上,然而他们的另一种学生身份往往被忽视。使得处在人生成长重要阶段的青少年们,往往缺乏足够学习文化课的时间,过分的注重运动成绩,往往就会给青少年运动员学业方面造成缺失。通过参与青奥会,发现了在这一方面与外国青少年选手的差距,重新审视了“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关系,深刻认识到出现这种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诸多运动员在学校挂名,却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体育与文化学习中来,导致我国现有的“教体结合”模式走偏。因此,有人提出体育还是应回归教育的大系统,通过“教体结合”来实现“教体融合”的新目标,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运动员”[8]。
青奥会的参与,为我国适时的调整传统运动员培养模式起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使我国开始注重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学与训”的矛盾,开始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体育人才,逐渐满足体育市场的需要,同时为运动员们今后的退役就业问题打好基础T作,让他们在获得重要技能的同时掌握扎实的综合文化知识。青奥会的参与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效率,在与外国优秀运动员对比之后,青少年运动员们也能主动找到自身的不足,通过“体教结合”的机会,更加自觉的进行文化学习,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可以说“体教结合”的模式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包办代替”模式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对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深远影响。endprint
3.2 优化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
现如今,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培养还存在重要的问题,人员数量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优势项目于传统项目的教练员比例也很不协调。在青奥会的契机下,抓住机遇,发展青少年体育中不占优势的项目,在青少年的运动员中,发掘人才,从青少年的基础开始培养,争取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取得理想的运动成绩,并以此为突破点,培养这些项目的优秀教练员;通过青奥会的参与,为教练员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合理的沟通交流,总结经验,发现在青少年阶段我国竞技体育与体育强国之间的差异,借鉴外国先进的训练技术方法,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积累更多的经验;最大限度的优化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结构,放宽增加人才流动政策,适时的培养一些高学历、高能力的教练员;完善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完善竞技体育教练员考核制度,通过正确的激励机制,更好的发掘教练员的潜能,消除个别地区、个别项目存在的教练员性别歧视问题。从青奥会的经验中,真正的认识到我国竞技体育自身的不足,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在教训中不断反省白己,最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竞技体育教练员。
3.3 加大竞技体育科研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句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也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腾飞,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如今的世界竞技体育赛场上,必不可少的就是蕴含众多科技含量的先进装备。在青奥会的赛场上,也纷纷的领略到了各国在体育科技领域先进的技术,特别是一些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一些专门的针对性的科学训练方法、训练技术、训练条件。因此,应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整合现在的体育科研要素,加快体育科研结构的转换与重构。而对于体育科研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发掘,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增加体育科研人才的对外交流机会,鼓励创新,奖励创新;处理好我国竞技体育自主研发与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等的关系;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全面推进体育科技进步与提高科技学术水平的关系;重视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作用,为我国竞技体育科研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有力条件。
4 结语
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上看,运动员数量在项目、区域及等级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将极大的阻碍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教练员在数量上也存在省市之间、项目之间的差异性;竞技体育科研人员也不能够满足竞技体育对于科技的需要。因此,青奥会的举办,不仅是对世界体育的卓越贡献,对我国竞技体育来说,更是给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下,应通过促进“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结合;优化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加大对竞技体育科研人才的培养来逐渐弥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加快我国体育强国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新浪体育.青年奥运会竞技与教育并重参赛选手有年龄限制[EB/OL].http://2008.si-na. com. cn/dt/other/2008-02-21/202250280. shtml. 2008-02-21.
[2] 闫育东,赵晶.从“青奥会”看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转移[J].中国学校体育,2014 (1):4-5.
[3]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介绍[EB/OL]. http://www. sport. gov. cn/n16/n1122/n1983/n32288/5609763. html. 2014 -08 -14.
[4] 马秀敏,青年奥运会诞生溯源、特征区分和发展预期[J].体育与科学,2010(5):14 -21.
[5] 任海.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体育与科学,2011(4):1-3.
[6]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战略抉择-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C].2001:202-220.
[7] 肖林鹏.我国竞技体育科研发展现状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3 (4):17-19.
[8] 罗杨.“体教结合”模式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