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娟
【摘要】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由于文言文中的文字表述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与现实距离较远。因此,如何实现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成为了诸多语文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主要从知识迁移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为日后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 文言文 知识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76-01
知识迁移法是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是指人们在学习的时候,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举一反三,从而进一步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知识迁移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能够将其合理的应用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势必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会古汉语内部知识的迁移
就高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文言文内容来看,其中包含了很多古汉语知识,比如说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意动用法等[1]。这些知识之间通常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如果想要将这些知识有效区分并掌握,就必须采取正确的区分方法,其中比较法就是最常用的方法。
以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区分为例,文言文中同一名词在不同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以“礼”字为例,《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者的“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于名词作动词,而后者的“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于名词作状语。经过同一名词在不同文章中的比较,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其表达的具体含义,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2]。
二、学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迁移
据统计,当前大部分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言文中的字词与学生经常接触的现代汉语中的字词意思存在差别,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很难充分掌握。为了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来清除字词障碍。我们都知道,现代汉语是由文言文发展而来的,二者之间必定会存在一些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让现代汉语作为学生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巧借成语积累义项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成语中,包含了很多文言文句式,首先是宾语前置,比如说“时不待我”、“唯才是举”、“何罪之有”和“岁不我与”等,其次是词的活用,比如说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而在成语中,也有一些词类活用现象,比如说“日新月异”、“先礼后兵”、“汗牛充栋”和“不翼而飞”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帮助其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会课外与课内知识的迁移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情况进行掌握,教师在考试时往往会以课外知识为主,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在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心态:反正考试的时候也不考,学不学无所谓。学生一旦抱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即使教师一再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会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将该问题有效解决,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会课外与课内知识的迁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的将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融入进来,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更多的掌握文言文的相关内容,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会文言知识与外语学科的迁移
文言知识与外语学科的迁移也是高中文言文知识迁移的一种方法,语文和英语作为两种语言学科,有很多地方都存在着相同之处,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对文言知识进行掌握,教师可以在文言教学中适当的将英语知识迁移过来。
以《逍遥游》的教学为例,其中有一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3]。这句话中,“众人”一词是个古今异义词,古义通常指的是一般人,而今义却是指很多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将二者弄混,为此,教师可以将“众人”的古义和今义分别用英语翻译成“ordinary people”和“many people”,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将二者进行有效却分,对知识的掌握也相对容易的很多。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对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知识迁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迁移法进行合理选择。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帮助其更快、更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韩丽萍.从知识迁移的角度浅谈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J].成功(教育),2012(04).
[2]李希霞.知识迁移巧用,就把新桃换旧符——知识迁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阅读与写作,2011.
[3]徐永华.系统和迁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阅读与写作,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