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佰健
“老师,我不喜欢这一自然段,我喜欢第三自然段。”“老师,我喜欢用画画的形式来表现。”……这中间有些学生可能是故意跟老师“唱对台戏”,但多数学生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的不一样的“声音”,是他们个性的体现,是求异思维的发展。虽然对老师来说,这不是预想中的事,但它的存在很有意义。老师要“蹲下来和孩子谈话”,站在与孩子同样的高度看世界,这样才能更了解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策略一: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1. 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应尊重自己的学生,把学生作为具体生动的人来对待。
2. 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活动的展开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因此,师生之间必须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理解,产生师生的情谊,进而实现相互合作。
3. 师生间的互动
“互动”的含义在于: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激发来以后,老师就会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样一来,按原先预设好的教案授课的教法,将很难应对学生思维极其活跃的新局面。这就促使老师下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采用最优的教学策略,设计多视角、多途径的教学方案;同时也是在敦促老师放下架子,确立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的意识,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这样使教学从根本上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活动。
策略二:“心理期待”的运用
由于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待所造成的影响,产生“心理效应”,被称为“心理期待”。我们要恰当地运用“心理期待”,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对于同一段文字,有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我就鼓励他说“请说说你的理解”,然后给予恰当的评价。有的学生说:“我不太喜欢这一句话。”我就问他:“你喜欢怎样的句子?说说理由。”然后告诉他这只是个人喜好的不同,就像有人喜欢吃萝卜,有人喜欢吃青菜,你能说是哪一样菜好吃?这时要学生了解“萝卜”的营养价值高,“你尝尝看,也许你会发现它味道不错而喜欢它”,这就是“师傅领进门”。我们每个人的口味本来就不同,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作为“师傅”要尽量调好这些“菜”的味道,尽可能让学生“萝卜青菜我都喜欢”。
策略三:“一道好菜的要素”——优化教学过程
1. “色”——媒体的恰当运用
现代教育媒体,集声音、图象、文字和动态画面为一体,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器官。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从实际出发,合理运用媒体,就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能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满足,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记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没有“色”可能会让许多学生对这道菜失去兴趣,没兴趣也就不会去尝一尝,这道美味的菜他们就品尝不到了。
2. “香”——老师生动的语言
老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这道“菜”是否能“吊起”学生的胃口。由于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恨,或抑扬、或低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就要求我们老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语言,如果能善于启迪学生的心智,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完美表达,这“香”味,怎能不吸引学生呢?
3. “味”——语文本身的魅力
语文课本中许多内容,其本身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认识到从《军神》里走出的刘伯承坚强如铁,从《天游峰的扫路人》里走出的扫路人充满自信、豁达开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语文里有真情,语文里有哲理,语文里有四季…… 这些是语文的独特之处。这个“味”是这道“菜”的主要成份,失去“味”,再好的“色”“香”也会失去效果。我们还可加点小调料,如表演、画画、辩论等活动,就能拿出色香味俱佳的“大餐”了。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