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映球等
目前,我国心理研究者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大学生、中学生、特殊学生群体上,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相关关系的研究更少有涉及。本研究将以生活满意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学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希望有助于了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影响作用,为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广州市番禺区、海珠区、越秀区、白云区、天河区五所小学随机抽取545名小学生作为被试,发放了545份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49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46%。其中,高中低SES的划分数据由被试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中作答相关的题目后经过进一步的数据统计处理后获得。有效被试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二)测量工具
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了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户籍所在地、成绩等级的信息调查。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笔者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后进行编制,由专家审阅后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预调查和多次修改。该问卷对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和家庭财产状况三个变量进行测量:父母受教育程度调查选项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专科、大学或以上五个等级,将较高一方的受教育程度转换为受教育年限进行分析,小学赋值6,大学或者以上赋值16,原始分标准化后最大值0.93,最小值-2.61;父母职业地位测量参照李春玲的职业声望和职业社会经济地位的指数表,将较高一方的职业进行赋值,原始分标准化后最大值2.18,最小值-3.16;家庭财产状况由调查家庭拥有物品间接获得,从房产、电器、交通工具、书籍、家庭年收入等项目进行综合评分,题目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区分度均大于0.6,题目组分数赋值范围在6~24分之间,原始分标准化后最大值1.81,最小值-1.96。得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和家庭财产状况三个指标的标准分之后,采用任春荣提出的项目反应理论单参数模型以及因子分析的计算方法,将三个指标数值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后得到一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因子,其解释了71.27%的方差,最大值1.68,最小值-2.89。将SES综合指标值划分为高、中、低,每层样本量占总体1/3,可以把总体样本分为高SES样本群、中SES样本群,低SES样本群。
生活满意感量表(SWLS),该量表由Diener编制,王才康翻译并修订,可直接用于测量个体的生活满意感或幸福感,一共5个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在本研究中,该量表为单因子结构,解释方差62.53%,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7,信效度较好。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及相关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统计
从表2到表5可以看出,生活满意度的得分均值在小学生性别、年级、是否属于独生子女以及户籍所在地之间的差异上,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这些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由表6则同时可以看出,生活满意度在小学生不同成绩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同成绩小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成绩较差的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得分都极其显著低于成绩中等的小学生和成绩较好的小学生;成绩中等的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得分都极其显著低于成绩较好的小学生。
(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这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从表7可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
三、分析与讨论
(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
科学有效测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本研究的研究基础和重点,这对研究成果有重要的影响。过往研究有不少取消了家庭收入这个指标,也有的只是给家庭收入简单地划分等级,并常用简单加算法来合成综合指标。本次研究对父母学历、父母职业、家庭收入进行测量,其中家庭收入通过调查家庭拥有物品和家庭年收入间接获取,然后将指标原始分标准化和因子分析后合成综合指标。从测量结果来看,结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三个分指标的科学测量和综合指标的有效合成能很好地反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可以科学地划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层次。
(二)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特点
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基本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户籍所在地的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差异不大。也就是说,性别、年级、是否独生、不同户籍这些人口学因素对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对于大、中学生而言,小学生心理发展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性别、年级、是否独生这些因素对生活满意度可能还没有形成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次研究对象来自广州地区,广州是一个开放性强和包容度高的城市,家长、教师等基本能够做到较为公正地对待儿童,极少会因为性别、是否独生、是否属于流动儿童(户籍是否在本地)等而对儿童进行区别对待。所以性别、是否独生、不同户籍所在地这些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数据分析结果还显示不同学业成绩的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是有差异的。学习是学生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生活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处事方式,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学业成绩不佳会导致小学生较多地体验到负面情绪如自卑、焦虑等,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自身的评价和对生活的感观,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所以学习成绩越低,小学生生活满意度也越低;学业成绩理想会使小学生更多地体验到积极情绪如自信、满足等,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对自身的评价和对生活的感观,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所以学习成绩越高,小学生生活满意度也越高。这提示我们,对于学业成绩不良的小学生既要加强学习辅导提高成绩,更要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接纳自我、增强自信。
(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与很多研究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拆分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和家庭财产状况来研究不同,考虑到这三个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本次研究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一个整体家庭背景来探究对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越低。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重要指标,属于一个综合性的家庭环境影响,并不仅仅涉及到提供相应水平的家庭物质环境,还会涉及到家庭生活方式、家长教养方式、能够获取的教育机会等,这些方面都会对儿童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厚的教育资本,还会对家长教育理念、教养方式等方面有显著影响作用,父母可能因自身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更倾向于民主和宽容的教养方式从而使子女更容易获取情感上的关注和支持,也更倾向于为子女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这些都会使儿童对自身和外界都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会做出较高的评价,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家庭可能面临的负面事件也比较多,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除了会困扰家长,还会对子女造成一定的影响。物质生活条件不够可能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有时家庭也无力为儿童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比如很少为孩子购置学习用品、学习资料或者让孩子参加各类教育活动等,这些都会使孩子对自己和外界事物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从而对自己的生活状况会做出较低的评价,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低。这提示我们,要多关注和关爱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小学生,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和教育机会。
(四)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只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未涉及,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另外,研究抽取样本范围未够广,样本数量不够大,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改进。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户籍所在地的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学业成绩小学生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成绩越高,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小学生生活满意度越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小学生生活满意度越高。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业成绩对小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儿童学习水平,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还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摒弃单一分数评价,弱化“分数论”对小学生的影响;更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从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对于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高、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生活满意度较高,但值得警惕的是他们在较为顺利的生活环境中容易消磨进取心,抗挫折能力可能较低,心理韧性不强,需要加强对这一类儿童的挫折教育和心理韧性的培养;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生活满意度较低,一方面家长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情绪,尽力改善家庭生活环境的同时关爱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强对这一类儿童的关注和保护,尽力消除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不良影响。在社会分层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的成长问题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为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zxy2012—yb35)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