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庆林
【摘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急功近利,过分注重形式和外表,存在滥用多媒体课件、频繁开展合作学习两大顽疾,课堂教学看起来活跃,实际上学生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学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本文指出了这些现象,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新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 流于形式 多媒体课件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33-02
一、流于形式顽疾一:滥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老师越来越多。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确为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不少老师却忘记了“辅助”二字,出现了过分依赖课件的现象,甚至认为使用课件教学是体现授课者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是评选一堂优质课的必要条件,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如果一节语文课没有运用多媒体课件就称不上一节好课,特别是公开课,总觉得没有课件就会对不起观众似的。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老师点击鼠标,学生观看大屏幕的情况。课堂教学的板书、提出的问题及标准答案都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学生更不需要多动脑筋,教师很轻松地上完这节课,仿佛是一节很完美的课。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有实效吗?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帮助吗?
语文课堂教学本就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黑板“不着一字”,学生岂能“尽得风流”?眼花缭乱的画面切换,又怎能领会“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妙处?鉴于此,我们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着力在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绝不能成为一种美丽的“包装”,而要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以起到启发、诱导、点拨、开窍的功效,追求点“石”成“金”的境界。
二、流于形式顽疾二:频繁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共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自新课改以来,老师们在教学中大都喜欢采用这种形式,有的甚至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分组讨论刚刚开始,学生还没有得出结果,教师就让学生回答,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有的问题设置不当,要么问题太易无需合作学习就可得出结果,要么问题太大太抽象学生无从讨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只有在课堂上开展了“合作学习”,才算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实际上,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不全部适合合作学习,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引导。如有的知识性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没有讨论价值;还有的问题结论单一具体,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讨论价值。而有些问题,如小说的主题、诗歌的艺术特色、写作素材的积累,通过合作学习能更好地解决,这时就一定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以期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只注意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其必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不能为了给我们的课堂戴上“合作学习”、“体现课改理念”等时髦的标签,而采取没有必要的、频繁的分组讨论、拓展探究等形式。因为课堂教学中这样的“点缀”,华而不实,虽然具有观赏性,却无益于学生的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决不应该只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漂亮的新外衣。新课程是理念、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应抛开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积极吸取先进的课改成果,投身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让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成长,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观念精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字数 1961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