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经验数据的估算

2015-07-28 08:55:44李中秋王朝明
创新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

李中秋 王朝明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经验数据的估算

李中秋王朝明

[摘要]通过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人口年龄结构、养老负担等的影响,并对农民工流动带来的8个指标的变动进行估算,发现农民工流动使得农村的人口更加老化、养老负担更沉重,农村老年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比都因此而增大,变动幅度也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城镇老年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比的变动则刚好相反。最后,建议从发展社区互助式养老等方面缓解农村养老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农民工流动;经验估算

根据联合国老龄化的标准,①联合国对老龄化的标准主要是两个,一是60岁及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是否达到10%,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是否达到7%。我国在1999年10月60岁及以上人口数是1.26亿,占总人口的10%,到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是8821万人,占总人口的7%,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一般要快于农村地区。但我国却出现城乡倒置的逆向情况。2012年农村老龄化水平高出城镇1.24个百分点,预计到2028年,农村将高出城镇11个百分点,[1]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情况更为明显。导致城乡老龄化倒置的原因虽有多种,但人口迁移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几年来,流向城镇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很多学者也研究了人口迁移②在人口学的研究上,流动人口和迁移人口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仅就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而言,很难区分清楚哪些是流动人口,哪些属于迁移人口。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在城市能够找到安定的工作可能会举家搬到城市安居,在此之前更倾向于随工作而流动。本文仅关心农村青壮年流出农村这一问题,故此并不严格区分“流动”和“迁移”两个概念。对城乡老龄化倒置的影响,并估算了这个影响,得到了显著的结果。目前的文献大多研究迁移人口对城乡老龄化的影响问题,明确针对农民工流动带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研究较少。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即农民工流动对城乡老龄化的影响,对于应对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以及制定养老政策都有重要的意义。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主要有: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本文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主要关注异地转移模式。

一、文献综述

所谓养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居住地、资金供养、陪伴护理,再高一些的要求还包括了精神慰藉、老有所为,王述智、张仕平(2001)称之为发展型养老。[2]王泽强(2011)把养老所需资源的来源分为三种:家庭资源、自我资源和制度性资源。[3]黄乾(2005)认为家庭资源就是家庭能够提供的照顾和收入,自我资源是老人自己所拥有的收入和财产,制度资源是政府或社区的制度能够提供的养老照护。[4]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资金来源、陪伴护理,也包括了老人的居住地点。城市老人获得这些资源相比农村老人要容易一些,王义才(2000)指出农村老人基本上是“活到老干到老”,[5]宋健(2001)认为农村老人生活上的照料主要来自于家庭中的已婚女性。[6]刘晶(2004)认为儿子对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提供经济供养,[7]陈卫、杜厦(2002)提出女儿更能够提供生活上的照料。[8]张仕平(1999)认为农村的家庭养老只是现状,之后必定走向新型的家庭养老,再过渡到社会化服务。[9]刘庚长(1999)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农村家庭养老受到冲击。[10]

出现城乡人口老龄化倒置的原因有多种,有些学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人口流动,比如王泽强(2012);[ 11]曾毅(1991);[ 12 ]刘昌平(2008);[13]王金营、原新(2007)[14]等。正如刘爽(1998)所说“任何人口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是双重的”。[15]姚从容、余沪荣(2005)就指出人口迁移带来城乡老龄化倒置的同时提高了农村老人的经济保障水平。[16]杜鹏等(2010)指出,城乡倒置在其他国家也出现过,不过这种现象不会持久,最终会随着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迁移的稳定而发生逆转,城市的老龄化终将高于农村。[17]但曾毅(1991)认为最终的人口结构和城镇化是有关系的,他证明了在有城镇化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将超过城市,如果没有城镇化则是城市老龄化超过农村。[12]王爱华(2012)担心,进城的农民会处于“半城镇化”“回不到农村,融不进城市”,如不解决这种状况,这些人的老年将没有保障。[18]

可见,我国学术界对人口流动与城乡老龄化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贵的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有些问题仍未达成共识。王泽强(2012)指出目前的研究存在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技术研究多制度研究少的问题。[11]迁移人口主要有学生和农民工两大群体,只有部分学者进行了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的区分研究,比如王泽强(2012),[11]邓曲恒、古斯塔夫森(2007),[19]但也没有区分升学和进城务工两种原因的效应。

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利用外出农民工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即农民工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进行估算,根据估算结果梳理背后的机理,并给出一定的政策思考。

二、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2013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2年8.31%抽样的65岁及以上老人有10.57万人,其中5.59万人生活在农村,占老年人口数的53%。可以说,要想解决好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因此,研究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家庭养老是家庭成员承担养老的经济供养和日常照护,老人在家居住。但是随着青年子女进城务工、甚至是举家外出,农村的居住习惯在改变,家庭规模核心化,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弱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47.54%的农村家庭是两代人居住模式,29.77%的家庭是一代人独居,三人户和二人户家庭分别为22.34%和22.07%。两代人的三口之家是主要的家庭模式,占总量的20.87%。传统的家族群居方式为居家养老带来了便利,居住模式的改变使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了。

农村老人的养老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的供养。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老人中47.74%要依靠家庭成员的供养,41.18%的老人依靠劳动收入,有离退休养老金的老人只有4.6%,依靠最低生活保证金的老人有4.48%。其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健康的老人仅为40.42%,生活不能自理的有3.32%,老人整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决定了农村需要大量的照顾和护理服务。

农村家庭居住习惯的变化同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背景有关,但进城务工农民逐年增多无疑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农民工人数2008年到2013年间增加了435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6%,外出农民工人数从2008年的14041万人到2013年的16610万人,增加了256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4%。尤其是有报告指出外出农民工中有34.9%为女性,①详见《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载西安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http://www.xianfp.gov.cn/cisite_www. xianfp.gov.cn/def/def/index_1432_7113.jsp?trid=1280679&resid=1466223。使得农村老人得到家庭照料的可能性变得更小了。同时,数据显示2013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为2609元,比2012年增加319元,增长13.9%,相比2008年的不足500元,增幅较大。①详见《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 551585.html。农民工收入的增加无疑为农村家庭提供了更多的养老保障资金。

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究竟会给农村老龄化带来什么变化、变化有多大、结果会怎么样、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三、农民工进城对农村老龄化的影响估算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本文使用的人口数据主要来自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及历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农民工数量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只使用农村外出务工人口的数量,并假设外出人员全部在15周岁及以上、65周岁及以下,从农村流入城镇。农民收入和消费情况来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老年人按照65岁及以上的标准进行计算。城镇人口使用数据资料中的城市人口和镇人口之和,农村人口使用乡村人口数量。

(二)建立指标体系

Edr表示老年抚养比(Elderly dependency ratio),指65岁及以上人口数和15岁到64岁人口数量的比值,是测度社会的养老负担程度的指标;Epr表示老年人口比(Elderly population ratio),指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数量的比值,是测量老龄化程度的指标;青壮年(Youth)即15岁及以上到64岁的人口数;Mw表示农民工(Migrant Workers);Tp表示总人口(Total population),Eld表示65岁及以上人口数;用下标t、c表示城镇和农村,上标bef 和aft表示农民工流动前和流行后。

参考笔者之前提出的公式,[20]并作适当调整之后,建立指标如下:

我们主要关心的是(1)~(4)式的结果,它们主要反映了农民工流动给农村带来的年龄结构和养老负担的变化,(5)~(8)式作为城镇的变化主要用于和农村做对比。

(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计算2008~2012年的上述8个指标的情况,结果见图1。从计算结果来看,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负担加重,而城镇的老龄化程度和养老负担反而变得轻松一些。

流动后城镇的老年人口比:

图1 2008~2012年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农村和城镇老龄化的影响情况

在农村,农民工流动之后老年抚养比Edr数值变大了,加重了社会的养老负担,2008~2012年│Edraft-Edrbef│分别为5.25%、5.55%、6.9%、7.67%、8.64%,2009年比2008年的│Edraft-Edrbef│仅增长0.3个百分点,而2012年和2011年相比扩大到了1个百分点。2008~2012年农村的老年人口比因农民工流出而发生的变动│Epraft-Eprbef│分别为2.76%、3.02%、3.03%、4.16%、4.76%,与老年抚养比相比,老年人口比变化的幅度要小一些,即│Epraft-Eprbef│<│Edraft-Edrbef│,但也存在逐渐扩大的趋势。可见,农民工流出造成了农村养老负担和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幅度也在不断增大。

从图1也可以明显看出,农村的两条老年抚养比线之间以及两条老年人口比线之间的距离在逐步增大,形成喇叭口形的趋势;并且老年抚养比的变化│Edraft-Edrbef│更大一些,也更陡峭一些。相比之下,老年人口比的变动│Epraft-Eprbef│较小,也更平缓一些。

在城镇,农民工的流入使得老年人口比和老年抚养比都下降了,只是下降的幅度没有农村增加的那么多。2008~2012年间城镇老年抚养比的变化量│Edraft-Edrbef│分别为2.84%、2.98%、2.26%、2.33%、2.45%,变化的幅度在逐渐缩小。而老年人口比变化量│Epraft-Eprbef│在同一时间跨度内分别为1.73%、1.81%、1.45%、1.49%、1.54%,变化要小一些,即│Epraft-Eprbef│<│Edraft-Edraft│。在图形上看,城镇的两条老年抚养比线以及两条老年人口比线之间的距离比农村的要小一些,即│Edrtaft-Edrtbef│<│Edrcaft-Edrcbef│和│Eprtaft-Eprtbef│<│Eprcaft-Eprcbef│。①2009~2010年出现波折,这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以致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有关。

总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一种积累的结果,暂且称之为“人口累积效应”,这其中有政策效果的累积比如计划生育政策,也不可忽视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降低,两者合力造成了人口的整体老化;有经济发展的累积因素,比如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经济发展方式、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乃至观念差异都较大,这是催生农民工进城的重要原因;还有人口流动的累积,自户籍制度放开以来,不断有农民外出务工,先是家庭主劳动力的男性农民工离土离乡进城打工,女性农民工也从农村流入城镇后,农村就只剩下了老、幼两种不适合迁移的人群,家庭不再具有照顾和精神陪伴的功能,农村人口结构变得越来越老化;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年轻人口流入城市,城市人口结构则变得越来越年轻,城乡老龄化的倒置便越来越凸显。

综合上述数据和逻辑的分析,人口流动是导致城乡老龄化倒置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其中农民工的流动效果显著。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越来越老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困境。

四、农民工进城给农村带来的其他变化及养老问题的现实困境

农民工外出务工给农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家庭“空巢化”,村庄“空心化”,年龄结构老化,以及养老负担更沉重,但也增加了家庭收入,使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并且农民工带回新的生活观念也逐渐在改变农村留守居民的生活面貌;不仅如此,青壮年人口外流使得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变得不易获得,老人会逐渐被动或主动地选择适当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但目前农村的养老服务资源数量和质量却远不能满足这种即将涌动的需求,首先解决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的短缺更加值得关注。

(一)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变化

农民工进城所得收入逐渐增加,回报给农村老人的供养也在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悄然发生变化,这一点通过图2可以看出。

图2 2000年~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收入情况

2000~2013年间,农村居民每月人均总收入从2253.4元增加到8895.9元,年均增长率为11.14%;转移性收入从占家庭人均总收入的3.5%增加到8.82%;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份额也有所增多,只有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占比降低了,从63.34%降到了42.64%。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增加,结构不断调整,这种变化和农民工进城务工是紧密相关的。农民外出使得家庭劳动力减少,于是经营性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增加,总收入增加,这为农村老人的养老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家庭结构和收入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最明显的是食物在总消费中的占比即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1%下降到2013年的37.7%,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

图3 2000年~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消费项目占比变化情况

图3显示,农村居民的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等几个项目的占比是一直在上升的,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讯的比重,从2000年的5.57%上升到了2013年的12%。居住占总消费的比重虽然有所起伏,但总体上也是趋于上升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居民观念的转变。

收入的增长无疑是导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农民流动也带回了城市的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也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如居住的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就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与城市居民比较的结果,当然其比重较大还因为房价的上涨;交通和医疗支出的增加说明农村居民逐渐重视人际关系和身体健康,这除了进城农民带回的观念影响之外,也与城镇化有一定的关系。

除上述变化之外,农民工外出务工也使得农村老人“空巢化”,老人的生活照料成为问题,尤其是失偶老人,他们将不得不独自面对各种生活困难以及冷清孤独的生存场景。

(三)农村的社会化养老资源严重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使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落后于城镇,不仅经济发展有差距,而且社会保障、养老事业兴办也落后于城镇,加上倒置的城乡老龄化结构使得农村养老形势更加严峻。有数据显示,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将近5千万,①详见魏铭言《民政部:农村留守老人近5000万》,载新京报网,http://www.bjnews.com.cn/news/2013/09/20/284312.html。②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http://tongji.cnki.net/kns55/Dig/DigResult.aspx?postZones=xj35% 3B&postTar=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单位数%3B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3B&postYear=ra2000&areaSelType=null&postDefTar=。在社会保障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些老人大多缺少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境况堪忧。

农村的社会化养老资源总体不足,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农村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在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193.1万张,增加到2011年的242.1万张,但和农村老人数量相比还差得远。②养老资源总量短缺。现有的养老机构多为乡镇福利院,大多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和医疗能力差,全国老龄委计算的2010年农村有47.5万张床位闲置,利用率只有78%。③详见《我国农村敬老院床位闲置率高将推行农村养老新模式》,载中国广播网,http://china.cnr.cn/news/201212/ t20121206_511493972.shtml。家庭不能养老,养老机构又无力承担这些老人的养老时,他们未来的生活就更加不确定。这是农村养老最大的困境所在。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民生建设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农村的老龄化会一直持续高于城镇,还是会随着城镇化和农民工的流动慢慢低于城镇?这要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体制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数量以及现在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回流农村等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够得出结论。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思考

本文分析了农村当下的人口结构、家庭规模、老人的健康状况、老人的收入来源,以及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和收入情况。根据老年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比的定义建立8个指标,来核算城乡因农民工的流动而发生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计算结果证明:

第一,农民工流动使得农村的人口结构老化加速、养老负担更沉重,与之比较城市人口结构的老化反而稍显迟缓,相应养老负担也较轻。具体讲,农村的老年抚养比的变动幅度要大于老年人口比的变动幅度,速度也更快一些,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指标的变动都有继续增大的趋势;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变化幅度要小于农村的变化幅度,城镇老年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比,因大量青壮年农民工的流入而发生变化的幅度在逐渐缩小。

第二,农民工流动给农村带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还分别作用到了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调整、养老方式逐渐变化等方面上。尤其是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短缺的窘境将难以承受随之而来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这是新农村建设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

在居家养老很难实现的情况下,农村老人相应地就增加了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但目前农村的养老资源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展社区互助式养老,鼓励有条件的老人随子女进城养老,安顿好进城人员的老年生活

在养老问题上邻里之间可以相互帮忙,相互陪伴。尤其是“空巢化”“空心化”的村庄或社区,老人之间的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鼓励条件允许的老人随家人进城养老,既方便子女照顾老人,也减少不必要的探亲费用,农村的养老负担也能因此而得到缓解。重视进城青壮年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金问题,是关系到未来社会是否安定的大问题。

(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养老市场

制定农村养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税收、用地、水电等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流进农村养老市场,增加养老服务的多层次供给,推动农村养老业的发展。多方吸引社会投资,打造农村养老服务产业链。同时,农村养老业的发展也可以留住部分农民工尤其是女性,当地就业,既不用远走他乡工作,又可以照顾老人。

(三)鼓励农民增收、创收,多渠道解决养老资金来源

多渠道筹措养老资金,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的收入不断流回农村,能够有效地补充养老资金。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积极发展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经济,带领农民增收创收,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农村老人养老的基本保证。同时,鼓励社会公益组织、民间慈善机构向农村养老事业捐赠。

(四)推广成功地区的农村养老经验,各地区有差别地吸收借鉴

积极推广国内已经取得成功的农村养老模式,让成功经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各地也应该注意地域性差异,根据当地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农业特色、经济发展阶段等特点,有区别地借鉴成功经验,制定符合本地情况的农村养老规划。

(五)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营造孝敬老人的社会氛围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支撑。在当前的中国农村,孝文化往往被忽视,比如有些有条件居家养老的家庭放弃履行赡养义务。重视孝文化建设,营造孝敬老人的社会氛围,既能保证农村老人安度晚年,也能降低社会养老成本。

[参考文献]

[1]贺丹.民政部副部长:中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EB/OL].[2015-02-01].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shehui/2012-05/17/content_ 15320969.htm.

[2]王述智,张仕平.关于当前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及其研究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1,(1).

[3]王泽强.乡——城人口迁移下的农村养老困境及应对[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1,(4).

[4]黄乾.农村养老资源供给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人口与经济,2005,(6).

[5]王义才.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保险相结合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J].人口研究,2000,(5).

[6]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1,(6).

[7]刘晶.子女数对农村高龄老人养老及生活状况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4,(S1).

[8]陈卫,杜厦.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对子女数量和性别作用的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2,(6).

[9]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J].人口学刊,1999,(5).

[10]刘庚长.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基础与转变的条件[J].人口研究,1999,(3).

[11]王泽强.乡——城人口迁移与农村老龄化研究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6).

[12]曾毅.人口城镇化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J].人口学刊,1991,(2).

[13]刘昌平,邓大松,殷宝明.“乡——城”人口迁移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障的影响分析[J].经济评论,2008,(6).

[14]王金营,原新.分析乡人口预测中乡——城人口转移技术处理及人口转移预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5]刘爽.中国的城镇化与区域人口老龄化[J].西北人口,1998,(3).

[16]姚从容,余沪荣.论人口乡城迁移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影像[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

[17]杜鹏,王武林.论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异的转变[J].人口研究,2010,(2).

[18]王爱华.新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城镇化视角的再审视[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

[19]邓曲恒,古斯塔夫森.中国的永久移民[J].经济研究,2007,(4).

[20]李中秋,王朝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13,(1).

[责任编辑:陈展图]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5)04-0108-06

[收稿日期]2015-02-08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区域扶贫创新体系建设:模式、经验及政策研究》(2013ZR0030)

[作者简介]李中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1130);王朝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74)。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28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智富时代(2019年3期)2019-04-30 11:11:1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数量的动态关系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村落传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9期)2016-05-28 09:44:37
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创新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35期)2016-05-27 01:07:20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35期)2016-05-27 01:05:2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集聚经济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机制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