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慧
中图分类号:G6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104-02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了。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越来越凸显,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互助能力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个人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需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当学生自主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需要观察钟面,如果让学生独立观察,就会顾得了分针顾不了秒针。于是就让学生在小组内明确分工,有的同学观察分针,有的观察秒针,最终学生胜利完成任务,很容易得出了1分=60秒。由此可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意见不统一时需合作
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这样很容易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都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可。便会自发寻找和自己观点相同的同学结为同盟,一起合作,共同探究,一辩真伪。例如:在教学“镜面对称”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设计了学生照镜子环节:学生对着镜子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其中一个同学对着镜子挥舞右手时,我提出了疑问,镜子里的同学挥舞的是哪只手时,学生有说左手的,也有说右手的,争论不绝,于是我就让学生分组模拟照镜子,其中一部分同学照镜子,一部分同学当镜子里的人物。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很快大家就统一了看法,深刻理解了镜面对称的特点。可见,意见不一时,采用合作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学生用事实说理的意识。
三、答案不唯一需合作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数学学习中多角度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当面对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时,学生们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但有限的时间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能让生生之间畅所欲言,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例如:在教学“分类”时,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不同,为了更好地体现分类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多种分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喜悦。
四、重难点攻克需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梯形面积”时,理解梯形面积公式难度较大,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在小组里学生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各种联系,从而理解和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一难点。通过在教学内容的知识的关键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比较,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竞争、比赛需合作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凝聚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的活动、游戏情境,使学生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团结,相互合作的优势,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学习更能体会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团体意识。如每个单元复习时,我都采用学生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进行,比一比哪个小组在过关测试中全胜。这样小组成员个个不敢懈怠,组内同学互帮互助,组长还会针对组员存在的问题找类似的题型强化练习。这样使复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六、展示、交流时需合作
虽然小组合作已在课堂中被广泛地运用。但在课堂中即使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胆大、外向的同学在展示交流中往往处于优势,胆小内向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必须加强在展示和交流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当小组在展示学习成果时,要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展示,每个成员都有展示的内容,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感受自身的价值,在展示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