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发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47-01
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既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地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历史课堂成为过去在今天的延伸。在历史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实现学科整合,提高历史课堂的生命力不可或缺。
一、再现历史,让历史以真实面目示人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的一切。”但正因为他是过去的一切,是不能再现的,对于形象思维正活跃的中学生来说,历史有时成了一门枯燥的难于理解的学问。对于我们身处西北农村视野不够开阔的初中学生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没有亲身观看,近在咫尺的体味,甚至没有视频资料的感性感知。因此教师讲授是虚无飘渺的灌输,学生接受是空中楼阁的被动接受。而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实际的历史纪录片或历史音像资料,使得声、像、图、文并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历史。
二、重温历史,让历史感情丰富饱满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以粉笔、课本、挂图(甚至没有挂图)等为主要工具,教师以讲授为主要手段。但是有些内容却不好讲,讲不好。如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全民族的抗战》之“南京大屠杀”一幕,如何让学生感知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忍,记住国耻,产生感情共鸣,单靠课本提供的寥寥几幅图片及简单的文字描述来教学,使得本课教学十分单薄、呆板。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辅助,通过适当的图片展现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手段,如烧、杀、埋、砍、军犬撕咬等,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日本军队的野蛮暴行与禽兽无异,进而通过一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进一步增强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感。可以说学生饱含着泪水,记住了这没齿难忘的耻辱。进而出示日本近年来的倒行逆施,诸如钓鱼岛、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讨论,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如何实现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这样的教学就会丰满别致,学生感兴趣,老师挺轻松,既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也实现了感情的升华。
三、简化历史,让历史走进学生心田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死记硬背也一定不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地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节时,学生对长征的路线和毛泽东思想在军事中的灵活运用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长征的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不仅清楚了毛泽东思想在长征中的灵活运用,也感知了一代伟人的英明决策,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四、拓展历史,让历史丰富学生的视野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得新知的途径正在多样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应该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有宽广的视觉。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历史《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时,学生对中美建交的事实易于掌握,但仅仅如此课堂显得不够宽泛大气。中美建交的过程中有许多需要补充的内容如中美为什么要建交,为什么能建交等问题。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现。展示美国援蒋反共遏制共产党、朝鲜战争等事实说明中美关系在建国初期是冰冻三尺——隔绝对立。而通过50年代美苏争霸如火如荼,苏联在中国东北陈兵百万,美国需要制衡苏联的力量这样的三角关系来说明这时的中美关系是暖流涌动——利益交汇。到第三阶段缓慢解冻——建交过程,可以彩色显示课本内容使其更形象具体。最后用中美关系良好发展的实例甚至胡锦涛和奥巴马互访握手的图片说明美国需要中国,中国需要美国,中美建交是历史的必然。第四个阶段和解合作,顺水顺风自然呈现。可以说,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使苍白的、单调的、死气沉沉的课本内容富有了生命力、说服力。
(责任编辑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