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39-01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培养和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引领作用;数学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一种重要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道题目为:请在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二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需解决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弱势的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的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钟时间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及生产”的思想,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间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意思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整理与内化。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