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联网+”改变的上海小日子

2015-07-28 00:29莫莉
瞭望东方周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菜场买菜公公

莫莉

公公婆婆一家,是上世纪90年代移居美国的上海人。定居美国二三十年间,仍然不时会回国小住,自认还没跟国内太“脱节”。上个月他们又回了趟上海,但这一次,他们惊觉,自己居然严重OUT了。

第一个吃惊,是不会打车了。

婆婆一直说,在上海最不方便的一件事,就是出行。在美国,他们习惯了出门就开车的生活方式,每次回上海,总是痛苦于地铁人太多和出租车不好打。但这一次,出租车不是不好打,是基本打不到了!

某天他们跟朋友吃饭,下班高峰时,站在家门口40分钟,硬是没招到一辆出租车,亮着绿色顶灯的也只是呼啸而过。

结果,那顿饭他们迟到了半小时。朋友家的年轻人介绍说,现在都用滴滴、UBER等打车软件,出租车很多是被软件招走了。朋友一家当场演示了手机软件叫车——令他们目瞪口呆的是,5分钟之后,一辆“路虎”就停在了餐厅门口,再一问,车费居然比出租车还便宜。

即使在UBER的老家美国,这样的便利和便宜程度,也是闻所未闻的。婆婆在电话里兴奋地说:“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在上海打车了!”

第二个吃惊,是不会买菜了。

婆婆在美国最想念的一件乐事,就是在上海的小菜场买菜,边挑新鲜小菜边“噶三胡”(上海方言,聊天),其乐无穷。美国呢,买什么都去巨大的超市,一星期才去一次,“没有人情味”。

但国内令人放心不下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婆婆的“小菜场”想象有点褪色了。“我在小菜场买的西兰花,放在冰箱里不过一两天就变黄了,在美国买的一星期都不会变色,吓得我再也不敢买了。”婆婆说。

也是家里的年轻人告诉她,现在有有机、新鲜果菜配送,产自郊区自营农场,网站上下单,一般次日即可送到。

婆婆亲身尝试了一次以后,赞不绝口——不但是因为菜新鲜了,更重要的是,送货上门对老年人来说太宝贵了。美国虽然应有尽有,但人工特别昂贵,年纪再大的老人,也是自己驾车去超市买菜,送货上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回到美国之后,公公婆婆跟身边的朋友多次聊起这些shock,公公感叹说:“除了还会讲上海话,我发现自己已经不认识上海了。”

有做IT的朋友将此总结为“‘互联网+带来的中国震撼”——打车、超市等日常生活互联网化,加上中国独有的物流高效率配送能力——在规模、热度和效率方面超过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互联网的故乡美国。

昨天,婆婆又打来电话,催促我帮他们开通支付宝账户。他们此行学到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借记卡、信用卡在国内都不如支付宝好用”。

猜你喜欢
菜场买菜公公
菜场
小兔买菜
冬公公
买菜
微妙地共舞
八十八岁公公
微妙地共舞
买菜
太阳公公病了
热闹的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