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元
201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最新推出的ABB YuMi双臂机器人引领人机协作新时代
机器人发烧友郭亚楠原本并无打算从300公里外的南京到上海参加2015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尽管过去5年他一次不落地参加了几十场机器人展会,甚至还专门跑去日本寻找轰动一时的人形机器人。
直到听说有厂家要在展会上发布类似“大白”的机器人,他才决定前往一探究竟。不过,除了一个只会弯腰点头的迎宾机器人外,郭亚楠在展会上一无所获,更别说“大白”了。
“国内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根本不行,既无技术积累,也无生产能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和美日相比,中国的服务机器人还在卖概念。
但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尤其是一个月前阿里巴巴和富士康高调入股日本的机器人公司SBRH,更让这一领域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服务机器人行业势必成为下一个各方激烈争夺的市场。”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蓝海市场
2015年2月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电影《超能陆战队》,让主角“大白”一夜爆红。“大白”实际上是一个医疗陪伴型机器人,只要一次简单扫描,就能够检测出生命指数,然后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治疗几乎所有疾病。
尽管“大白”目前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但其背后代表的服务机器人市场正越来越受到追捧。
服务机器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美国人Joseph Engelberger在《服务业中的机器人》一书中对其作了全面介绍,并列出了医疗、家务等至少15个应用领域。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服务机器人的潜在市场得到业内普遍认可,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以下简称“IFR”)专门对其作出了明确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
按照IFR的定义,服务机器人分为家用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前者包括护理机器人、洗尘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后者包括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等。
IF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服务机器人总销量约为301.6万台,总销售额达46.2亿美元。其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销量为300万台、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为16067台。这一数字在2013年分别达到400万台和21000万台,较上年分别增长了28%和4%。
“服务机器人在未来仍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预计2014~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需求量将会达到3100万台。”美国机器人协会会长杰夫·博恩斯坦在2015年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说,美国已经将服务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重点,地位超过工业机器人。
而向来以服务机器人惊艳全球的日本也为此制定了宏伟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制造业领域的机器人市场扩大到2012年的20倍,希望通过对护理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等的开发不断拓展服务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相比之下,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仍侧重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相对弱势。
“这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刘连庆告诉本刊记者,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相对成熟,而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才刚起步,服务机器人自然不可能成为重点。
“能力风暴”教育机器人
但这并不代表国家对于服务机器人不重视。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智能服务机器人列为未来15年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外,2012年出台的《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更是明确将公共安全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医疗康复机器人和模块化核心部件作为“十二五”期间服务机器人发展的重中之重。
浙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已近10亿元,但沿海城市的产品渗透率仅为5%,内地城市仅为0.4%,与美国家庭高达16%的渗透率相差甚远,“这预示着服务机器人将会成为中国机器人领域的蓝海市场。”
研用分离
早在1995年,清华大学就开发出一个7自由度移动式护理机器人,能够为无人看护的高位截瘫人员取药、送水。但这个在当时带有实验性质的护理型机器人并未引发外界关注,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展示短暂存在。
此后,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上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实验性成果,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导游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清扫机器人等。
“问题就在于这些都是理论技术研究,是为了追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没有转化成实际应用或者根本没有能力转化成实际产品。”刘连庆说,这也是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越来越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我们在技术上貌似赶上西方了,但在应用上的差距却越来越大。”
西方国家正好相反,多是通过产品研发来带动技术进步。陆杰说,欧美等国服务机器人面市大多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研发团队用技术创意吸引企业投资进行产品研发,一种是企业将成熟的产品创意交给独立技术团队进行开发,“研发团队负责技术、企业负责资金和市场,两者紧密合作,产品才能接地气。”
抛开政府主导的技术研究不说,中国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眼光则超前许多。陆杰所在的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未来”)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最早从事服务机器人研发与生产的企业之一。
2015年2月23日,日本名古屋,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向媒体展示了新研发的护理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柔和地抱起坐着的人
1998年,这家公司就发布了全球第一台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协作能力的开放式教育机器人“能力风暴”。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教育机器人供应全国两万多所学校,远销至包括欧美等国在内的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
专门生产扫地机器人的北京利而浦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而浦”)成立于1998年。该公司于2000年推出全球第一台智能扫地机器人,2003年推出智能吸尘器(保洁机器人),目前其旗下的“福玛特”扫地机器人是该领域的畅销产品,占据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六成份额。
但这一时期投入服务机器人市场的企业并不多,单一生产某类服务机器人产品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因为没人知道市场前景如何。”利而浦产品部经理李楠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陆杰说,包括上海未来和利而浦在内的早期投入服务机器人市场的这批企业最大的问题在于本身并无机器人技术积累,更无产品研发经验,“多是摸着石头过河。”
一位要求匿名的机器人行业专家告诉本刊记者,服务机器人的高端技术掌握在高校研究所手中,但这些机构多半不会将技术交给企业变成产品,“所以企业只能从头做起,导致现在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高技术、低产品的怪象。”
在他看来,中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多缘于这些生产企业,而非那些掌握理论技术的科研机构。
低级产品
2005年后,李楠开始感受到国内服务机器人市场有了起色,他的公司生产的扫地机器人销量不断攀升,远超想象。“这个市场真是一点点培育起来的。”
从2000年推出全球第一台扫地机器人后,利而浦在过去15年间相继推出了6代不断升级的扫地机器人。产品从原本只能扫地的大块头变成如今兼具洗、扫、擦、拖多种功能的智能型机器人,且实现了自主路径导航,能有效规避屋内障碍物。
作为服务机器人领域最早发端的品类,扫地机器人在技术成熟度和性能稳定性上都实现了突破,但其背后的整个服务机器人行业却不那么幸运。
“其他的服务机器人产品都是一塌糊涂。”上述专家说,这些产品在技术和性能上都存在缺陷,并不能称作完全意义上的机器人。
以目前市场热炒的餐饮机器人为例。过去两年间,包括新松在内的多家国内公司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公司生产的餐饮机器人如出一辙,功能几无差别,就是完成从厨房到餐桌的固定距离送菜任务,且送菜路径都是沿着提前测量好的固定轨道进行。
即使是这样功能单一的服务机器人,单机成本也在3万~5万元,市场售价10万元左右,大品牌的同类产品最高售价达到35万元。
“它就是一个端盘子的工具,成本那么高,速度还比不上服务员。”深圳查克拉机器人有限公司CEO曹吓兵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其实,即便只是端菜这个简单的动作就是一个很高的技术门槛。”上述专家说,国内多数生产此类产品的机器人企业都是没有技术积累的中小型公司,短时间内不具备技术突破的能力。不过,他也坦陈,“酒店其实仅仅是需要一个噱头来吸引消费者,并不会让机器人真正代替服务员。”
事实上,包括医疗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在内的多种服务机器人都面临着同样的境况——技术含量低、功能单一。多数生产厂家认为,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客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还没达到那么高水平。
业内专家则持相反意见,“当市场成熟时,是消费者推动产品的更新;当市场不成熟时,应该是企业来推动产品的更新,因为消费者没有选择权。”
“服务机器人企业现在要做的是踏踏实实进行产品研发,而不是一味地制造噱头。”上述专家说。
产业链缺失
“服务机器人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还是产业链不完善。”曹吓兵说,机器人从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商到中游的整机生产商再到下游的终端消费者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恰恰缺失了最核心的上游产业链。”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服务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电机、伺服系统、减速器等,其中后两者的成本几乎占到整机成本的一半,但这两部分核心部件却多被国外企业垄断,仅日本两家企业就垄断了全球减速器75%的市场份额。
陆杰说,他曾对比过国外电机和国内电机的区别,后者除了价格便宜60%外,在性能稳定性上完全比不上前者,“并不是说国内不能生产这种零部件,而是质量太差,而这直接关系到整机性能。”
前述提到的《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将模块化核心部件作为“十二五”期间服务机器人发展的四大重点之一,但这曾在内部引发巨大争议。
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在某行业组织的一次闭门会议上,零部件生产商和整机生产商因此发生激烈争吵,前者认为国家应该大力支持零部件产业发展,后者认为这对整个产业链并无大影响。
“即使国内零部件产业发展起来了,还是主要卖给在华国外企业,国内企业仍然享受不到实惠。”上述内部人士说。
这带来的现实问题是机器人因成本过高,无法被市场接受。国内市场扫地机器人价格多在1000元至5000元,餐饮机器人在5万元以上,用作手术的医疗机器人更是高达上千万元。
“价格仅仅是一个制约因素,安全问题更需要关注。”新松总裁曲道奎说,服务机器人跟人的接触更为密切,安全性必须保证,“不然它会变成一个定时炸弹。”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还是不断涌向这一领域。除了阿里巴巴、富士康,还有以工业机器人起家的新松。
曲道奎说,新松未来会将机器人研发重点延伸至民生领域,如能替代护士的医疗机器人、代替服务员进行点餐、送餐的餐饮机器人。不过,新松最看重的还是养护(陪伴)型机器人,因为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更具远见的机器人企业开始琢磨如何推动产品创新。最早成立的上海未来目前正在筹划建立一个孵化器性质的创新工厂,为有想法的研发团队提供资金、场地乃至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帮助。
“我们希望打造出更有创意的产品。”陆杰说,这才是未来服务机器人市场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