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红红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广播电视二台
谈新闻角度的选择
魏红红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广播电视二台
新时期下,如何写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新闻,这就要求每个新闻记者都要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便选择更好的新闻角度。新闻角度的最佳选择,是能贴近受众的心理需求,通过揭示事物本质、新鲜独特、以小见大的视角,使受众通过记者的眼睛触摸到新闻事件的灵魂。
新闻角度;新闻事实;受众;选择
新闻角度,是事物表现中的方位特视点,是反映新闻事实的具象表述方法。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乐意接受,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角度的选择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新闻报道的角度立意新颖、特点鲜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了解它的普遍性,更要掌握它的特殊性。特殊性来自普遍性,普遍性包容特殊性。
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就是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其本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如实地反映客面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在新闻实践中,光有突出主题思想和愿望,而缺乏突出主题思想的方法和手段,往往使新闻雷同、平淡,没有新意,自然很难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我们所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就是选择好角度。尽管有时一个主题思想不仅仅存在于一条新闻之中,需要通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多条新闻来表现,但每个具体的新闻事件中仍存在着富有个性的新闻角度。我们通常所说的多角度透视,说到底也是一个把握角度的问题,只有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各具特点的各不相同的新闻事实,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报道,才能把一个重要的主题思想完整地充分地表现出来。
2013年12月3日上午,微博上众多媒体官方微博爆出一条猛料:北京街头,一位中国大妈讹上了一个外国小伙子。一时间,结合最近某省大妈摔倒讹上小朋友事件,舆论群情激奋,网友甚至还讽刺大妈为“民族英雄”。广州日报、环球时报、钱江晚报、半岛都市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官方微博的报道却完全一致。但是,北京法制晚报记者最新调查发现,此新闻失实!事实是外国小伙的确蹭到了中国大妈,与原新闻“突然摔倒”完全不一致,使情况发生突转,其实这是又一起新闻造假的乌龙事件,从而引发我们对此事件的深刻思考。
受众接受到虚假的信息,从而混淆国人对正义与道理的判断与视听,不能正确培养自己的是非观念与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个事实的报道,如果抓不到好的新闻角度,没有鲜明的特点,这样的新闻,不会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必然失去了受众。
在选择、确定新闻角度时应了解社会的宏观表现和事实全貌,以便通过微观的辩证思维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一般来说,应把握以下两点:
1.把握全局,了解整个社会
这个全局和整个社会包括国内外形势和新闻媒体等级所辖范围内的各方面情况及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等。社会大背景也就是社会的大局、全局。全局在胸,才会统筹帷幄,才能对所要报道的事实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从中选出最佳角度,以写出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新闻来。
2.新闻角度立意新,特点鲜明
新闻角度是新闻立意指导下对进程中的事物进行报道的时间表现点。选择好的角度,写出的新闻就会有新意,能够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把握好新闻事实的整体和全貌,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以避免盲目确定角度可能出现的以偏盖全或者把局部当成整体的问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事物的一个角度或者一个侧面、一个局部来反映事物延进变化的实质。
新闻角度的选择和表现应形象具体,做到有个性,有细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角度。
新闻贵在简洁明了,因此要求我们选取最佳角度,一针见血地揭示事物本质,表现主题思想,使受众“一角即感”,受到教益和启迪。
报道角度要尽量“以小见大”。角度选择小一点,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集中笔墨,突出特色,写起来也更能细腻一些,挖掘得深一些。小角度完全可以做出大文章来。
2.选择新鲜引人的角度
新鲜感是新闻吸引观众的关键,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有的看来平淡无奇,缺乏新意,有的则能给人以新鲜感,借以深化主题,从最能让观众有新鲜感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事物总是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始终处在进程之中,我们应该选取、挖掘出独具新意的角度。所谓新意,就是要摆脱俗套,选择新颖的角度进行采写。这样的新闻作品,会改变受众的腻烦心理,特别对一些绕心的老问题,会因角度新鲜使受众产生兴趣而接受。
3.选择指导性强的角度
记者应更多地从他们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新闻事件,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把话语权和画面更多地给他们。广大的民众在电视上看着自己的画面,听着自己声音,说着身边的事情,相信这样的新闻报道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另外还可以从国家政、舆论监督、文化传统等不同的角度来选择新闻角度。只要记者认真观察,通盘考虑都能够发现自己对于新闻事实的与众不同的角度。
总的来讲,新闻角度的选择与记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是分不开的,要在新闻实践中准确把握角度,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辨析能力,掌握多种表达技巧,丰厚语言功力,写出有力度,受欢迎的新闻佳作。
[1]吴缦曹璐:《广播新闻业务》,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P115。
[2]汤世英中外新闻作品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杨保军:《新闻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P14。
[4]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魏红红,汉,女,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广播电视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