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教育科技处 方学锋
边境民族地区双语科普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文·图 /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教育科技处 方学锋
示范培训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云南的重大任务。提高劳动者素质,打牢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根基,是示范区建设的具体举措。2013年开始,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主动作为,积极联合省科协在沧源县勐角乡、澜沧县竹塘乡、腾冲县猴桥镇、福贡县匹河乡、贡山县独龙江乡探索边境民族地区双语科普工作的有效模式。2014年6月,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协确定将临沧市沧源县勐角乡、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作为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协的“边境民族地区双语科普试点”单位。通过近2年来的探索,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双语科普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试点工作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广、劳动者素质不高、汉语通晓程度低、缺乏脱贫致富技能等特点,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筹,结合示范区建设“百乡千村万户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重点从强化基层双语科普服务能力、助推示范区建设产业项目实施、提升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探索民族地区科普工作机制等“四个方面”先行先试,拓展边疆民族地区科普工作方式。一是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双语科普工作模式。省民宗委牵头与省科协联合,省、市、县、乡纵向一体,部门间横向联动,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结合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以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民为主体,广泛开展双语科普活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双语科普格局。二是基本形成了注重实效的双语科普培训方式。双语科普培训内容以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需求为出发点,选聘业务精、水平高、责任心强、热爱民族地区双语科普培训的科技人员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种养能人组成专家志愿者队伍,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快捷快速传递给民族地区的群众,做到重点产业普及到人,重点技术深入到户,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基本构建了边疆民族地区双语科普工作机制。试点工作重点探索了边疆民族地区双语科普工作的“四个机制”,即:国家、省、州(市)、县多位一体的民族地区“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科普服务培训机制;发挥各级各类科技培训部门的作用,构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双语科普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双语科普工作评价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稳定的培训投入机制。
现场解惑
理论辅导
试点工作把加强双语科普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民族地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的抓手,强化了民族地区基层双语科普服务能力,有效地解决了科技知识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播难的问题。一是建立了双语科普服务站。各试点单位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体建设了6个双语科普服务站,配置了必备的设施和资料,设置了专门的双语科普宣传栏,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建设了双语科普专家志愿者队伍。5个双语科普试点县均组建了由县乡农、林、畜牧兽医、计生、卫生、民宗、法律服务等站所少数民族干部、技术人员为主的双语科普服务专家队伍,组建了由村兽医员、农科员、计生员、致富带头人、联防队员等为主的双语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目前,共组建了5支61人参加的双语科普专家队伍,有近百名双语科普志愿者。三是加大了双语科普资源的开发力度。为克服试点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汉语通晓程度低的困难,确保项目实施质量,试点单位组织技术力量编译制作了拉祜、傈僳、独龙、怒、佤、傣等双语对照的农业实用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科普知识、移民政策等双语科普培训教材和宣传手册16套16840册,双语双声道光碟8种1600盘,有效解决了科技知识传播难的问题,同时传承保护了民族文化。四是培育了双语科普示范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通过建立培育7个示范村、19个示范基地、200户示范户,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和当地技术人员参与双语科普工作,解决技术瓶颈,让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关键技术,更直观地看到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效益,提高了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了辐射和带动作用。
双语科普试点工作以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围绕高原特色产业,结合示范村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组织实施了13个分项目69期5624人次的双语科普培训。通过开展专家引智、双语科普讲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产业发展技术骨干,培育扶持产业协会和示范户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推了示范区建设产业项目的实施。澜沧县竹塘乡茨竹河村通过双语科普培训,使当地拉祜族群众学会了种植高产玉米和油菜,改变了该村从未种植过高产玉米和油菜的历史,100亩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建设,经测产,实现玉米最高产量714公斤,单产533公斤,比以往种植水稻每亩增加385.1元的收入。沧源县勐角乡382户农户学会了种植竹子、种植面积3820亩,年产值60万元,又在竹林下养殖野猪400多头,野鸡1000多只,竹鼠100余只,年出栏野猪200头,年出栏野鸡500余只,年创收8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年出栏300头生猪的养猪专业合作社,涌现出了如陈秀丽、魏强等养鸡和养猪大户。腾冲县猴桥镇以提升改造6000亩低产草果园的示范区建设项目为重点,以草果种植自然村为单位,对种植户分期分批进行了草果丰产技术培训,为顺利推进草果产业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2014年全面完成低产草果园改造提升6000亩,鲜果平均单产由2013年的144公斤提高到174公斤,每亩增产鲜果30公斤,每亩增加产值270元,当年增收162万元。
国家民委、中国科协专家深入基层指导
双语科普试点工作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种养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科技“二传手”和科技示范户、生产大户,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试点工作中,紧紧围绕农村劳动力重点对象,坚持科普宣传教育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精心策划一系列主题鲜明、实效突出、内容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培训和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增强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把科普活动渗透到基层、深入到群众、深入到广大青少年当中,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少数民族群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在形形色色的愚昧迷信和伪科学面前,保持清醒和理智,用科学战胜迷信,用文明战胜愚昧。沧源县还组建了一支双语科普文艺宣传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排双语科普文艺节目,深入群众中开展演出,使佤族群众更直观地接受科学技术,双语科普的氛围更加活跃。澜沧县民宗局、科协、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办了电视栏目《科普之窗》,每周播出一期,每周四晚《澜沧新闻》后首播,次日重播,内容涉及农业技术、健康生活、医药常识、生活窍门等,以字幕、动画播放科普小常识为一体的科普栏目,其形式喜闻乐见、通俗易懂,观众能在观赏节目的同时,汲取科学知识。
目前,双语科普工作被列入国家民委、云南省民族宗教委2015年工作要点,省民族宗教委将积极与省科协联合继续探索边境民族地区双语科普试点工作,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分析存在问题,规范双语科普工作,完善验收评估标准,拓展试点工作范围和内容,力争使边境民族地区双语科普试点工作成为全国示范。
(责任编辑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