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克拉:令人惊艳的“南亚小瑞士”

2015-07-25 13:03杨纪
新青年 2015年7期
关键词:尼泊尔婚礼

杨纪

任何时候抬头都可看见雪峰

博克拉是尼泊尔的第二大城市,确切的说是个乡村小城,被誉为“南亚小瑞士”。位于尼泊尔中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河谷地区,距离首都加德满都200多公里。雪山与湖泊是这里的主旋律。“伊甸园”这种地方好像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到达的。

从海拔1300多米的加德满都出发,走出东边的山口,公路就急转直下,迅速降到海拔七八百米的河谷。之后,只要一直沿着科里索里河蜿蜒前进,就会抵达博克拉。

它的北部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但南部却没有不可逾越的屏障用来抵挡从印度洋席卷而来的雨云,所以这里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雨量格外丰沛,植被郁郁葱葱,城中生长着高大挺拔的榕树,湖边有大片以娑罗双树为主的热带森林。

许多年来,小城一直“隐藏”在终年积雪的安纳布尔纳群山下,离海拔8091米的安纳布尔纳一峰仅几十公里。但是,在如此短的距离中,海拔居然从800多米一直上升到了8000多米,形成了立体的垂直自然带:从郁郁葱葱的阔叶森林、针叶森林,到灌木丛、高山草甸……换句话说,在博克拉几十公里的范围里,人们可以看到平原地区横跨南北几千公里的不同植被类型。

在这些自然带中,动物资源相当丰富,多种珍稀动物都能在这里找到,例如雪豹、麝香鹿、藏绵羊、棕尾虹雉和角雉等。在山区徒步时,如果运气够好,你就能和它们来个“亲密接触”。费瓦湖是尼泊尔鸟类的聚集地之一,共计有26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清晨在湖边漫步,人们还常常能够看到上千只白鹭成群结队外出觅食的壮观景象。

博克拉最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观,就是那些终年白雪皑皑的雪山。因为这座城市没有特别高大的建筑,所以在博克拉市区的每一个角落,只需抬头,都可以看到壮美的雪山,哪怕是在气温高达40℃的盛夏。由于距离和角度的关系,海拔6993米的鱼尾峰在群山之中尤为突出,它的尖角挺拔俏丽,被尼泊尔用来作为旅游的标志。在鱼尾峰两侧的蓝天之下,还矗立着多座海拔7000米和一座超过8000米的高峰。

在历史上,博克拉曾是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一直以来,这里都是尼瓦人和古伦人的居住地,他们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生,现代化的进程极其缓慢。1970年,这里通了公路,吸引来大量的旅行者,博克拉也因此声名大噪,很快出现了上百家宾馆、商铺、酒吧、餐馆。这里秀丽的风景、悠闲的生活节奏和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对每个游客都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秘境之地

费瓦湖,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名字张弛有度地诠释了她的似水柔情。她是博克拉的象征,也是尼泊尔的皇家度假胜地,不但游人喜欢,尼泊尔本国人也同样钟爱。清晨未醒的群山在迷离的蓝色中朦胧着,湖面悬浮着似有若无的迷雾。远近之间,心情随之起伏飘忽。此时来上一杯奶茶,在湖边酒店精心打理的花园中,伴着鸟儿们空灵的和鸣,静待费瓦湖娇羞的醒来,绝对是件浪漫的事情。

柔和的阳光静静地洒在湖中的几艘小船上,我看得心里痒痒,赶忙向费瓦湖租船的地方一路小跑过去。十分钟后,船夫摇起橹子,我微微一斜向后靠着船身,看着远方的鱼尾峰被白雪覆盖着的尖顶,心里舒服极了。这还不够过瘾,我又将手放入清凉透亮的湖水里,看着渐渐远去的一波波涟漪,心里无比平静,只觉得彻底远离了尘嚣,过上了像神仙一样的日子。

过了一会,船夫指着不远处的湖心小岛用不太熟练的英文告诉我,那里有一座全博克拉最著名的印度教寺庙,名为瓦拉西,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个灵验的姻缘庙已经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朝拜者。

离开湖滨区,进入古老的旧城区,你才能真正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当地人生活。老城区的建筑大多有数百年的历史:遍布大量性图案的古老神庙;用花砖、雕窗和屋顶上的鲜花、藤萝装饰的小楼;可以发现不少独特手工艺品的破旧交易市场……即使是一头在街上漫步的牛,都可以引来游人驻足观看。

我本是个生性懒散、随意的人,博克拉慢吞吞的气场与我十分合拍,从安纳普尔纳环线徒步回来,只想什么也不干,就赖在湖边的小馆子里看书、看湖、看雪山。这么闲散地过了三天后,第四天下午在一个小馆子吃饭时,突然注意到隔壁桌的一众男女兴致勃勃地在说着什么,隐隐传来“天堂”、“仙境”、“不可思议”、“帅呆了”之类的词语,我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偷听,发觉他们在讨论着刚从山顶乘滑翔伞下来的经历。一般而言,美国人说话都比较夸张,但听见其中有几个欧洲口音的人也纷纷表示极其难忘时,我终于忍不住上去“套磁”。这一“套”不要紧,我索性结了账,合上书,去找滑翔伞代理去了。

听闻世界上有三大滑翔伞圣地—— 个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另一个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勃朗峰,第三个就是博克拉。刚来时泛舟于费瓦湖内,仰望着鱼尾峰,还觉得它高不可攀,如今再过几十分钟,我就能在空中俯视费瓦湖,“平视”安纳普尔纳山脉,这叫我怎么能不激动。

吉普车载着我们和伞包驶向了海拔1592米的Sarangkot的出发点,我们计划在空中滑翔30分钟,在海拔872米的费瓦湖岸着陆。我挑了一个相貌极佳、名叫Marc的西班牙教练,他说我很幸运,当天的上升气流很明显,风力适中,天气十分适合飞行。Marc仔细地说了一些注意事项,正说着,我看到一个乘滑翔伞的女孩半坐着离开山崖,直直地向斜前方的灌木丛冲了过去,多亏她身后的教练调教方向,才顺利脱险并向上飞去。Marc把伞摆正放在我们身后的地面上,然后又细心地将所有安全带为我系好。“千万别像刚才那妹子一样坐着,一定要往前跑!”随着他一声令下,我们一起冲向了山崖。

这时,你可以尽情的去呼喊,去释放。城市在你脚下,让身边的鸟儿们为你导航,雪山,湖泊,村庄,梯田,甚至是盘旋的老鹰,360度的全景博卡拉尽在眼中。踏足云端的喜悦会冲破那点点的恐惧感,缕缕清风却让人神闲气定,似乎在对你耳语着天上世界的种种静美与脱俗。天边那些忽高忽低滑翔的伞顶,一弯弯靓丽的色彩就像是体验者不同的神奇感受,而相同的却是都只想让这一刻凝固成永恒。空中漫步的感觉真好,能在众神山的注视中飞翔更是幸福的,就如同博克拉幸运的被呵护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怀抱中。恋之风景,本就如此。

当我们沿着湖畔缓缓斜落到地面后,我遗憾地说还没在空中转够,教练哈哈大笑:“你这丫头定是小时候荡得一手好秋千!”

少女的“婚礼”

博克拉是背包客的天堂,它是那样宁静,阳光是那么和煦,老牛懒懒地躺在路边任凭阳光的沐浴,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炊烟和咖喱味,这是尼泊尔人烹饪时必须的添加调料。

从天上俯瞰博克拉时,它像一个隐士,宁静又淡然,而当你走近时,却发现原来它也有自己的精彩与特别。在博克拉,很大一部分民众是尼瓦尔族人,作为尼泊尔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独特的婚嫁习俗。

当我第一次听说这里的女孩必须结婚两次时,觉得无比稀奇。原来,在尼泊尔的传统婚礼仪式中,有一种十分独特的风俗,即“贝尔果婚礼”。尼瓦尔族的女孩在青春期结束前必须举办一次少女婚礼,而其结婚的对象却不是同样岁数的男孩,而是一种当地十分普遍的水果——贝尔果。在当地风俗中,一个女孩只有举办了贝尔果婚礼,将来才能有真正的成人婚礼。别看只是和一粒水果结婚,可婚礼的仪式也十分隆重,丝毫不逊于正式婚礼。待这少女婚礼完毕后,女孩的父母还要将“新郎”贝尔果用一块红布包起收好,小心珍藏。其意在于祝愿女孩可与未来夫君举案齐眉,白头到老。

而后,在女孩的月经初潮时,还要再举行一次“窑居”仪式。顾名思义,届时女孩将被关进一间任何光线都无法照入的黑屋内,并住满11天,所有饮食皆由家中年长的女性传送,期间任何外人不得与她见面,尤其是不能被男子看见。到了第12天,女孩必须在太阳升起以前沐浴,再将身上涂满香膏,蒙上双眼后被带到楼顶的平台上。待太阳初升时,把眼罩解开,她将礼拜太阳,以示自身沽净。尼瓦尔人相信经过11天在黑屋内的净化以后,她就变成了成年女子,已做好迎接正式婚礼的准备了。

显然,我无法见证一个尼泊尔女孩的两次婚礼,但幸运的是之前在老城认识的当地朋友Manish邀请我去参加他未来嫂子的“第二次婚礼”。我兴高采烈地跟着一队人浩浩荡荡地跑到市郊外山地边的一道矮墙旁,里面鼓乐齐鸣,听着很热闹。我对着站在门口的两位老人双手合十问好,他们笑着点点头,跟我行了握手礼后,才指着里面请我进去。

我跟着Manish越过门前吹吹打打的一众乐手向内走去,只见不远处那对新人坐在一起,新郎看着意气风发,新娘头披红色薄纱丽,看上去略显忧郁。不断有人走到新人面前,用红色的糯米涂抹在二人的额头上,祝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意恩爱。这时一位年长的妇人端着一个铜盆向新人走来,我看着老人将新娘画满海娜花的脚丫放进水中,并给她洗脚。嘴巴不听使唤地张大开来,Manish见状笑着给我解释道:这妇人是他的妈妈,给新人洗脚是尼瓦尔族的传统,由双方父母及其他长辈为新人洗手洗脚以示祝福。老人给新娘洗完脚后,又从怀中掏出一对银制的脚环给新娘戴好。之后,其他几位老人同时登场,一双双手同时伸向新娘的脚丫,在给新郎新娘都行完洗脚礼后,众人又将放在一旁的红色糯米洒入火堆中,我猜想大概也是祝福新人吉祥如意吧。

在博克拉,我见识了秘境之美,除此之外,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令我大开眼界。我常常忍不住想,博克拉的伊甸园气质是天生的吧?

猜你喜欢
尼泊尔婚礼
书画影苑.尼泊尔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尼泊尔女人的三段婚姻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尼泊尔系列
尼泊尔的忧伤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多“彩”的婚礼
多趣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