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
摘 要:中国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但结局迥异。中世纪大学成为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源头,而中国书院却历经辉煌最终走向衰落,本文尝试从教育学角度分析,进一步明确大学发展,学术自治是必须的。
关键词:政治经济;自由;学术自治
提起中世纪,几乎成为了“黑暗时代、人性控制”的代名词。然则恰恰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西方文明时代的一朵奇葩——“中世纪大学”,成为现代大学的雏形,而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大地上,宋代书院也蓬勃兴起,最终成为耀眼世界的两颗璀璨明珠。但是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两者结局却有天壤之别,这其中缘由值得探究。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书院起源、教学、发展异同比较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
1.起源
在中世纪形成的过程中,古希腊与古罗马学校教育体系几乎完全被关闭或是摧毁。因此,在中世纪形成之后,学校教育几乎完全需要重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世纪大学的建立,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教育史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它直接成为现代大学的开端。
公元476年,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欧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城市也随之开始兴起。与此同时,社会上开始出现新的经济形式——行会组织,“行会组织是一种与西欧城市化需求相适应的主要活动形式。行会内部有规章,强调成员义务,强调协商讨论事务。行会内部也有等级,如学徒、伙计和师傅,从某一等级向高一等级的提升需要通过考试之途经。”行会组织适应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完善,逐渐成型。教师和学生们通过行会的形式最终缔造了中世纪大学。
西欧城市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对掌握一定专业技术、拥有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人才的需求凸显出来。中世纪大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千呼万唤始出来,并很快成为人们传承文化、学习技艺的平台,成为科学发展的
摇篮。
2.教学
“七艺”是早期的中世纪大学的必修科目,随着知识的发展、图书的增多和流通,中世纪大学形成了适合普通教育的文科和适合社会职业需要的专业教育的课程,逐渐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个学院。文科是其他三科的准备阶段,然后方能分别进入其他三科学习。为了便于人员的合理流动以及大学间的相互交流,通过教皇敕令或大学章程将大学课程固定下来,从此课程体系也开始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是其职业训练的教育目的。”其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技术性和职业性的,都是指向于某种特定职业的。同时中世纪时期学术的发展,使得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体系逐渐具备了一些学术型特征。
3.发展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在诸多方面符合当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反对教会垄断教育的斗争中,逐渐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大学的众多学者也将学术自由作为价值取向。他们主张按照他们业已形成的正确传统和法则,充分自由地探索未知领域和开展学术研究。这种追求自由的高贵品质成为中世纪大学起源、发展的弥足珍贵的基因,它使大学真正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新理论、新技术的孵化器。
中世纪大学脱胎于行会组织,行会自治形式是其遗传密码,这是决定它成为现代大学源头的最根本原因。学术自治却是在商业行会这种形式产生之后,由中世纪大学在借鉴行会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术行会组织制度。
(二)中国的书院制度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介乎官学和私学之间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遍布中华大地,绵延一千多年,在历经曲折之后改为学堂,最终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书院的消失让人感叹,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扮演的地位不可忽视。
1.起源
“书院”之名始于唐朝,是官方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当时规定书院主管人员的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兼作皇帝的侍读,“以质史籍疑义”。
“安史之乱”之后,佛教大为盛行,很多博学鸿儒深受佛学影响,纷纷选择去名胜之地别创院规,并把书院的工作重点放在翻译经典、著书立说等文化活动上。书院传教的方式方法和讲学制度越来越成熟,成为书院特有的办学方式和教学制度。
宋代,是书院得到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北宋初年,统治者将绝大部分财力和精力都放在了国防建设上面,而对教育投入明显不足。虽然重视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但是在建国初期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官学未能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相反,以讲学为主的私立书院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因其教育组织形式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受到政府的认可,政府以赐院额、赐书等方式褒奖诸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名气较大的书院。这些书院实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至此,中国书院的发展逐渐达到高潮。
2.教学
中国的书院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讲会制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学生的平时自学与教师的适当指导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书院十分重视管理制度建设,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在传承知识、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书院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未能在书院得以传承。既使是书院兴盛时期的宋代,其教学内容也十分单一,仅对儒家经典进行选择性教学。书院注重培养封建人格,让学生践行“存天理、去人欲”理念,而不象官学那样,以培养官吏为直接目的。但在当时环境下,书院最终的教育结果还是在为朝廷输送人才。
3.发展
南宋时期,官府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被继承下来并通过官府任命各州书院山长的形式控制了书院。元代将书院视为官学,但控制更加严格。明代的书院已成为重视考课式的书院。清代抑制书院的发展,绝大部分书院成为科举的预备学校。光绪二十七年,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中世纪大学和中国书院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受益于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城市及市民的大量涌现,也受益于教皇及国王希望发展自己实力的愿望,最终共同促成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而宋代书院则是在特定的农业经济基础、政治宗法伦理上产生的。二者的产生背景、教学内容及发展环境都不同,也就注定了各自的结局。本文尝试从教育学角度对中世纪大学和中国书院进行解读,以期找到对中国大学发展的可借鉴之处。
二、“何谓大学”概念
中国书院历经风雨终究退出历史舞台,而中世纪大学几经挫折,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大学。
大学,英文是university,其中字根univers的意思是无所不包,这说明大学本身的含义是,尽可能的广泛,尽可能的普遍。知识和观念,技术和科学,人才和异才,都应该尽可能的包含其中。经过历史演变发展,人们对于大学的认识从最初的应当是一个教化的机构,逐渐认为其更应该是一个研究的中心,还应该是一个服务的机构。与此同时,大学的职能也在随之扩大,到如今,包含了:培养学生传统的学术和专业领域的正规教育,同时还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发现、整合、评价以及保存各种形式的知识;以及为社会提供服务,即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来满足社会需求这三项职能。在现代世界,大学在尝试将这三个功能完聚一身。可以看出,这三部分功能分别由三部分机构所承担,也对应了大学理念的不同阶段。
其中liberal arts college 译为博雅学院,对应我国的本科教育,即“大学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是要博,知识的基础方面都要有,同时也要有所教化,要雅。graduate schools 即研究生院,主要是对基本学科进行开创性研究的人才,包括教授和研究生。第三部分则是professional schools 专业学院,研究如何在对应领域内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而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教学应为题中之义,因而强调教学与研究并重,并通过不同途径为社会服务,包括直接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及贡献知识。
雅思贝斯的“大学理念”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认为自由是大学之生命的首要原因。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必须要具备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的精神从事学习,因而他们必须具有学习的自由;从教师的角度看,他们的责任是传播科学真理,因此他们必须具有教学和研究的自由。而大学的理念是要由相应的建制保障的,从学校的管理事务,教师的选聘、教学,到学生的选课等各项工作,这其中教师、学生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所需的自由、自主空间是必需的,以利于教育教学工作更有序地开展。
三、启示
毫无疑问,现代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直系后裔。但是它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最直接的大学传统是大学的制度,它代表着有教师和学者组成的进行教育生活的社团。而“大学”的制度没有改变,学习课程的概念也没有改变,即经过一定的时间,学习一定的科目,通过考试进行测验,获得学位。然而有一个课题,同样考验着当代大学校长们。 “为了保证足够的学校经费,为了吸引大批的有才华的教师和学生以保持现有学科的生命力,为了使学校成为本地区关注的中心,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学,以及为了对校外机构保持大学自治而进行的不懈得努力等,是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共同具有的问题”。因此,研究中世纪大学的意义也就无需赘言了;而同时期中国的书院却最终消失了,这其中的缘由更值得一探究竟了。
通过上面对中世纪大学和中国书院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大学”理念的审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变,而自始至终没有改变的是为了保持生命力,为了保持良好的自身发展。而中国书院的发展则从侧面告诉我们,谋求发展的前提是保持有自我的独立,即学术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 丁念金.人性的力量——中西教育文化变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5(1).
[3] 郭媛媛.中世纪大学与中国书院不同历史命运之社会性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 潘后杰,李锐.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7.
[5] 王凤玉. 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不同历史命运及文化潜因[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0.
[6] 王万金,孙平茹.中国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比较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7] 石广盛.试论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