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苏州市第一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5)
“电能的输送”一课是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2“交变电流”一章的最后一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属于对本章前面几节的综合应用,同时也涉及到了恒定电路的一些基本电学知识.本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有2方面,了解从变电站到用户的输电过程,知道远距离输电时应用高电压的道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本节知识在高考考查中算不上主干知识,往往教材并不会以大量篇幅展现,而事实上这样类型的课程与生活联系紧密,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所以值得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和教法.
教科书教学内容展开的流程如图1.
图1 教材教学流程
笔者认为,要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应从我国输电现状出发,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本节教材才会得到更有价值的提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课程的安排和实验都做了改进和处理,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流畅,实验效果更加完美.
原教材开篇就提出了输电基本要求,可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要求,这需要与学生分析我国的现状.我国大型发电站与用电需求大的城市之间距离遥远,这也正是西电东输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若距离远用加长导线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本节课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所以,下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直接远距离输电的弊端.
图2 短导线输电
小设计之1.(1)学生电源(交流)对灯泡A供电,A灯正常发光.如图2所示.
(2)学生电源(交流)对教室后排的相同规格的B灯供电,距离远.后排没有电源.我
们就不得不找来一捆长长的导线来连接电路.
(3)让B灯与A灯并联,闭合开关,如图3所示.
图3 长导线输电
(4)现象:B点发光明显暗于A灯.如图4所示.
图4 实验效果图
引发思考:A、B灯是并联,电压相等,为啥亮暗程度差了那么多?
学生分析:问题应该是出在这“长长的导线”上.
大惊喜:不需教师提醒,学生也能想到:这点距离的导线就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试想遥远的三峡输送电能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影响之大、损耗之多.充分体会到远距离输电无法回避的困难,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进一步思考如何降低线路产生的影响.
建议:为了让“远距离”输电更加形象,回路导线可以尽可能长一些(笔者上课就采用了总长约150m的导线).同时,为了让导线上的电压降更明显,实验效果更加理想,可在导线中串入电阻,增大回路的总阻值.
许多学校都有高低压输电示教板,为了更加贴切展示实际情况,实验时会用两根阻值较大的电阻丝代表远距离的长导线.用低压送电时,实验原理同小设计1.如果仅仅将长导线用电阻丝替换,精简板面的话,那并无很大的意义.是否能让线路上的能量损失,更形象化、具体化?笔者做了很多尝试.本着既要启发性强,又要适于取材,易于操作,性能稳定,安全可靠,笔者将原来的示教板做了微小的改动.
小设计之2.(1)将示教板上的大阻值导线替换成2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最好与用户端的小灯泡规格也相同,如图5(a)改成图5(b)所示.
图5
低压交流送电时,三者串联,学生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用户端灯泡与输电线上灯泡一样亮.可见线路上损失较大,如图6所示.
图6 实验效果图
(2)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实际用户端用户增多时,线路损失的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低压送电多负载的电路图
用户端并联线路增多,示教板上的电路图能很清楚地提示着,线路损失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如图8所示.
图8 实验效果图
大惊喜:输电线有明显的电阻,有能耗,用户端得到的电能跟发电厂送出的相比损失了很多.若用两个小灯泡来替代长长的输电线,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小灯泡的亮暗情况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
物理学科是一门重实践、重体验的学科,许多问题教师光凭讲述,是很难给学生直观感受的.设计2在设计1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线路损失问题,同时又可与高压送电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而言,将看不到的能量损失用看得到的小灯泡的明暗区别来呈现,这种视觉的冲击,对理解高压送电的必要性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建议:线路电阻灯泡与用户端灯泡尽量使用相同规格,这样3盏灯泡的亮暗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同时,用户端3灯泡也尽量使用相同规格.
对于眼前看到的实验事实,学生希望提出解决的方法.根据焦耳定律及控制变量法,学生易从缩短时间、减小电阻、减小电流3方面入手.但生活经验很快就会让学生否定靠缩短时间来减小能耗的方法.而减小输电电阻、减小输电电流,到底哪个更好?笔者认为也最好要有学生体验后抉择.
小设计之3.案例体验1:把功率为2×107W的电能输送到5km以外的地方,输电线上的总电阻为10Ω,用2×104V的电压输电,损失的功率占总功率的百分之几?
案例体验2:把功率为2×107W的电能输送到5km以外的地方,输电线上的横截面积加倍(相对案例1),用2×104V的电压输电,损失的功率占总功率的百分之几?
案例体验3:把功率为2×107W的电能输送到5km以外的地方,输电线上的总电阻为10Ω,用4×104V的电压输电(相对案例1输电电压加倍),损失的功率占总功率的百分之几?
案例体验4:把功率为2×107W的电能输送到5km以外的地方,输电线上的总电阻为10Ω,用2×105V的电压输电(相对案例1输电电压的10倍),损失的功率占总功率的百分之几?
大惊喜:因为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电学知识,通过以上几组计算体验,减小输电电流的优势就一览无遗了.学生计算体验取代了教师讲解.有了学生参与,正确的抉择是必然的结果.
建议:案例选择的数据也许与实际情况仍有出入,但考虑到这段分析所服务的教学目标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还是尽量选择方便计算的数据.
目睹了低压送电的缺陷,也讨论了减小输电线损失的方案,教师的分析让学生也感受到了减小输电线电流,升高输电电压的必要性,引出了升压、降压两组变压器来满足输电要求.
小设计之4.(1)改变电路结构,进行高压送电.如图9(a)所示.
现象:用户端灯泡明显增亮,输电线灯泡几乎不亮,如图9(b)所示.
图9
(2)增加用户量,再次体验有别于低压送电的不同效果,如图10(a)、(b)所示.
图10
大惊喜:低压和高压输电的实验对比是本课的亮点,而以往实验突出了两次用户端灯泡的亮暗对比.本课设计则是让线路灯泡的亮暗将“损失的电能”展示出来,既有用户端灯泡亮暗对比,又有线路灯泡亮暗对比,还有线路与用户端灯泡亮暗的对比,让学生获得了更全面的直观感受.
建议:教师若能将两次示教板实验效果用相机记录,并让两张照片同时展出,那效果更佳.
本节要求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基础知识、了解变压器的原理,并运用所学过的电磁学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都知道,往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所以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才能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本教学设计中,倘若没有线路小灯泡的帮忙,学生看到的是,两次都是低压输入,一次直接供电给用户端,一次通过升压和降压送给用户端,用户获得了不同输出功率.没能“亲眼”证实线路上的损失,反而给高压输电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不利于学生的理解.现在引入了代替输电线电阻的小灯泡,这小灯泡身兼两职,既代表了远距离输电线的电阻,又能将电阻对功率的影响半定量地呈现,改动虽小,但获得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7-89.
2 刘大华.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电能的输送”一课的教学设计[J].物理教师,2007(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