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之间中国粮食安全的应对之道

2015-07-25 07:24
新产经 2015年3期
关键词:布朗粮食

民以食为天,这是早已有之的古训,但国际上系统地提出粮食安全问题,时间却并不长。粮食安全的概念是1974年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当时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这个定义后来又进行了两次修订。

中国与粮食安全这个概念扯上关系,是由于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介入,他的那本《谁来养活中国》,给当时基本上解决了温饱、正在阔步奔向小康的中国贴上了粮食不安全的标签,在国内外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中国政府当时的表现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淡然应对,不为所动。最近几年,在粮食连年丰收、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却一反常态,接连发出粮食安全预警。前后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对待粮食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先抑后扬,安外警内。

从容自信 淡然应对

布朗的书出版于1994年,巧的是,这一年中国恰好取消了粮票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继续向现代化迈进的时候,布朗不合时宜地发出了警报。他认为,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粮食需求将急剧增长。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进而加剧世界贫困,甚至引起世界性的经济崩溃。

布朗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当时存在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恐慌。有的国家和媒体借题发挥,曲解中国的农业发展政策,歪曲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不顾事实地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大肆炒作。当然,也有许多人认为,布朗的结论缺乏科学和事实依据,缺乏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弗里德里克·科鲁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都对布朗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林毅夫在分析影响中国粮食问题的诸多因素后指出:中国政府一向注重粮食问题,“无粮不稳”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政治智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政府的政策是会随时作出调整的。中国过去有能力,现在有能力,将来也会有能力生产足够多的粮食来养活自己。

为了客观地说明中国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政府于1996年10月24日发表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

《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从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未来中国的粮食消费需求;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科教兴农,转变粮食增长方式;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国土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创造粮食生产、流通的良好政策环境等7个方面进行论述,强调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同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了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并在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维持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

可见,当时中国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采取的是“正面宣传,淡然处之”的策略,努力使人相信中国的粮食安全整体可控,粮食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其用意在于回击当时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安抚一些国家的恐慌情绪,同时给自己的国民以信心和希望。

居安思危 积极预警

布朗的书出版后,中国经济继续高歌猛进,他所预言的可怕现实并没有出现。虽然如此,人们却没有战胜布朗的欣喜,反而多了几分担忧,因为布朗在书中提出的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如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在中国日益凸显。布朗的观点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他的书出版10年之后,2004年他登上了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世界环境名人报告会”的讲坛,标志着他获得了中国官方的认可。2005年,布朗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举动,与其说是中国学术界与这位美国学者11年论战之后的和解,不如说是11年之间,中国社会看待粮食安全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粮食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不断增加的人口、有限的耕地资源、恶劣的外部环境使粮食供需平衡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从2000年到2003年我国粮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减产。农民收入从1996年到2002年,都在低速徘徊。2000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99年猛降9.1%,2003年则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低水平,粮食供需缺口达10%以上。面对这种情况,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粮食生产实施系列政策性补贴,粮食产量随之止跌回升。2004年粮食产量达4.69亿吨,比上年增产9.0%,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也同时开启了一波至今仍在延续的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行情。

进入新世纪之后遭遇的这次粮食减产,政府当时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并没有刻意地提出粮食安全问题、制定粮食安全战略,可以说是做的多,说的少。

到了2008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次更严重的粮食危机。世界粮食库存由2002年度的30%下降到14.7%,为30年来库存量的最低值;世界粮食储备仅为4.05亿吨,只够人类维持53天,而2007年初世界粮食储备可供人类维持169天。

这次粮食危机虽然没有波及中国,但不断出现的粮食减产和粮价上涨肯定给决策者很大触动。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卢肖平在2009年的“中国—东盟农业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上说,由于长期形成粮食危机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实质解决,潜在的粮食危机有可能不久后再发生。目前东亚区域农业合作机制、水平、内涵和贸易等都不足以抵御粮食危机的冲击,切实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础、最优先的产业加以重视和发展,立足增加自身产量,才是解决粮食安全本质问题的关键。

十八大后,新上任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作出新的分析和判断,指出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同时,对粮食安全有了新认识,赋予了新内涵,从而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在这样的框架下,高层对粮食安全由过去的从容自信、淡然处之,一变而为频频预警、大声疾呼。

粮食安全战略的首次表述是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这次会议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战略,被前所未有地加以突出和强调。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核心是: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在于新的、非常清晰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这里包括观念,目标,途径,都提出比较明确的说明。科技支撑是我们未来粮食安全战略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围绕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仍然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也就是粮食的生产能力。我们主要通过科技手段,推广运用良种良法,更少地利用资源,保障生产能力,更有效地促进生产、生态能够协调,这就使得科技支撑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

从2012年起,连续四年粮食安全问题都是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重点。2012年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013年一号文件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2014年则重点强调,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5年一号文件中粮食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并从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等多个层面提出细化要求。

纵观我国粮食安全的应对之道,可以发现,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策略,基本上是先抑后扬,有起有落。早期以对外为主,以反击和安抚为目的;近期以对内为主,目的在警示国民、引起注意。

猜你喜欢
布朗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我的粮食梦
你好,我是布朗熊
你好,我是布朗熊
丹·布朗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