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动力源的哲学解析

2015-07-25 08:49王迁邓淑华
求实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民族精神中国梦

王迁+邓淑华

[摘 要]中国梦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来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心理积淀和集体意识的强支撑,来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现实需求而赋予的现实性、实践性及价值理性,来源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三位一体”而带来的心理稳定感和精神爆发力。

[关键词]中国梦;民族精神;自觉自信;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5)08-0025-05

[收稿日期]2015-03-03

[作者简介]王迁,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邓淑华,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梦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取得的新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中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梦正以其独特方式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凝聚作用、思想动员作用和实践引导作用。中国梦的凝聚、动员、引导功能和作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现实、实践根源,一是来源于通过历史积淀和群体无意识而形成的心理精神能量;二是来源于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现实及实践支撑力和人民群众对梦的自觉自信;三是来源于中国梦内涵的完整性和理性。中国梦这三个方面独特的优势,必将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凝聚作用、动员作用和引导作用。

一、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形成的心理积淀和集体无意识,使中国梦具有了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正能量的强支撑

“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整个民族和每个人的强烈共鸣和广泛认同,并在精神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着凝聚、动员和引导作用,这首先得益于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社会理想在心理和精神上长期的历史积淀及由此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于一体的“小康梦”和“大同梦”。从“小康梦”和“大同梦”的提出起,这个梦就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精神的“同心结”和“红丝线”,横向将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整体,纵向使中华民族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心理精神支柱。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一直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全面小康社会”,“小康梦”和“大同梦”贯穿始终。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小康梦和大同梦又与复兴梦、强国梦融合在一起,复兴梦、强国梦成为中国梦的近现代的主要表达形式。从历史进程看,“小康梦”和“大同梦”历史积淀了两千余年,而作为近现代表达形式的复兴梦、强国梦也积淀了一两百年,在这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中华民族积累了日益强大的心理精神正能量。这种心理精神正能量随着民族的迁徙、交流和融合,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体的心理意识之中,并最终形成中华民族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却又发挥着巨大心理精神作用的集体无意识和心理原型。正是这种漫长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文明延绵不断、生命力经久不息、文化标示异常鲜明的民族群体。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中国梦,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形成的心理积淀和集体无意识中,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小康梦”“大同梦”和“复兴梦、强国梦”中。中国梦融“小康梦”“大同梦”“复兴梦、强国梦”于一身,不仅使它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完整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它获得了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形成的心理积淀和集体无意识的强大支撑,使得纵向与中华民族漫长历史无缝对接、横向与构成中华民族整体的每一个群体和个体息息相通。中国梦深厚的历史支撑、鲜明的民族归宿、强大的精神动能,使其成为当代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一面伟大而光辉的旗帜,我们必须在前进的道路中始终高高举起,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动员人气、引导人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益自觉自信,赋予了中国梦以鲜明的实践性、现实性和价值理性

“中国梦”尽管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心理积淀和集体无意识,但它绝不是这种心理积淀和集体无意识的自然延伸,更不是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而是一种基于集体无意识基础上的觉醒,一种民族历史心理积淀的升华,一种具有现实需要和实践支撑的“理想”,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情感、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统一的“梦想”。

1.中国梦是因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而激发的梦想,因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尽管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一直为民族梦而奋斗,但始终没有奠定这一梦想的现实基础,赋予这种梦想以现实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民族梦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和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这不仅为中国梦的激发、强化和实现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而且提供了人民群众极为现实而迫切的需求支撑。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支撑和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后的需求支撑,使得中国梦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性,从而区别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小康梦”“大同梦”“复兴梦、强国梦”,因为那是一种没有社会现实基础的梦想,这种梦想不可望,也不可及,其凝聚、动员和引导功能及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根据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奠定的国力基础和人民群众需求层次的升级进化,中国梦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了鲜明而且强烈的现实性,使得梦想具有了可望可及的现实性、亲近性和吸引力,由此也就自然具有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动员和引导功能及作用。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2)理论如此,理想、梦想也是如此,因为能够实现的理论和理想才是科学的理论和理想,而这完全取决于理论、理想与社会现实需要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对社会现实需要的满足程度。中国梦既满足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了当今中国人民群众心理情感的现实需求,它必然是一个能够充分实现并能有效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2.中国梦是因中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实现着的梦想,因而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中国梦的现实性,只说明它具有现实的基础,而具有现实基础的梦想,如果离开实践性,离开主体的“感性活动”,最终就会失去现实性,而成为抽象和虚幻的梦想。中国梦不同,不仅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不仅是指中国梦诞生形成于中国人民伟大的实践中,更为重要的是它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才是中国梦实现的唯一途径。空想社会主义曾经给人们提供了“社会主义梦想”,这个梦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由于离开工人阶级的伟大实践,仅仅着眼于教育、示范和人们良心的发现,从而使社会主义梦想变成了空想。马克思主义给人们提供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梦想,之所以去掉了空想成分,成为科学的理想,就是因为它着眼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认为“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1](P527),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成为一定会实现的社会理想。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理想的实践性,所以才认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2](P87)。马克思也明确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P17)离开无产阶级的物质武器,哲学所倡导的人类理想就不能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视野里,实践是一种能够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力量,是直接改变物质世界的力量,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3](P207),而且人们的主观世界的真正改变最终也要依靠实践这种物质力量,正是实践具有这种主体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重品格和功能,才使得它赢得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梦的实践性首先是指它必须在中国人民伟大实践中孕育诞生,其次是讲它必须在中国人民伟大实践中不断实现,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把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变为中国人民伟大的实践活动,使之变成改变中国社会强大物质力量,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P207)。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才反复强调,只有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每个人的辛勤劳动,才能使中国梦变成现实。民族的实践,人民的实践,每个人的实践,只有与中国梦形成互动,才能形成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合力”,这是一种实践与梦想互动后形成的“合力”,是民族实践、人民实践与个体实践互动后形成的“合力”,是能够真正创造历史的“合力”。

3.中国梦是建立在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高度自觉自信基础上的梦想,因而具有鲜明的价值理性。一提起梦,人们往往与心理学的梦联系起来,并赋予它许多非理性的色彩。但“中国梦”绝不是如此,“中国梦”更多的是与民族精神和人的理性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常强烈的自觉自信和理性色彩,而且不是个体的自觉自信和理性,而是民族集体的自觉自信和理性。中国共产党人在提出中国梦之前,首先在2010年做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们取得的一切进步,都是因为我们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从文化自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表明中国人民在自信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这种高度自信,绝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基于自觉的自信。自觉,就是对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正确判断,就是对发展规律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就是对民族命运、人民命运和国家命运有机统一的科学理解和完整把握。这种自觉,就是从感性认识基础上飞跃来的理性认识,中国梦就是在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诞生的。中国梦不仅是自觉的梦,理性的梦,是建立在对规律科学把握基础上高度认知了的梦,而且是自信的梦,情与意高度统一的梦,是建立在充满激情、充分准备、坚强意志基础上的高度情意化的梦。梦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完美程度,而在于主体对梦的自觉自信程度,在于梦的知、情、意有机统一的程度,中国梦就是这样的梦。中国梦的自觉自信和知、情、意的有机统一及其由此而产生的巨大凝聚、动员和引导功能作用,绝不是只来源于个体的自觉自信和知、情、意的有机统一,也不是来源于部分群体的自觉自信和知、情、意的有机统一,哪怕是先进组织的自觉自信和知、情、意的有机统一,而是来源于全民族的自觉自信和知、情、意的有机统一。中国梦的这种品格和特点,使得它蕴含着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的正能量,必将成为促进社会和人的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有机统一的科学内涵,使得中国梦具有了“三位一体”带来的心理稳定感和精神爆发力

在讲到中国梦的具体内容时,人们都会不约而同认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但很少有人深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逻辑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继承性和借鉴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性。

1.民族复兴是中国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决定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和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首先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责任。民族的历史性、文化性、群体性,决定了任何国家和个体都必须在民族基础上才能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离开民族而谈国家、人民和个人,都会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错误,任何人、任何政党,任何国家,都不能超越和凌驾于诞生自己的民族之上,否则就会成为民族的“不孝子孙”。强调和强化中国梦中的民族复兴梦,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和整体中,赋予国家、人民以深厚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当年有人尖刻地问毛泽东“你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还是中国人”时,毛泽东机智地回答,“你这个问题好像是问我先有母亲,还是先有儿子,我可以明确的回答,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然后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心中,民族永远具有优先地位。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国家,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民族之中,才能由于历史连续性而取得心理情感上的合情合理合法性,才有民族归属感和安全感,才能基于民族的广泛性、整体性和文化性而获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及动力。

2.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核心,是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之所以强调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核心,并且是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完全是基于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实际及其“国家事实上已经成为民族存在发展的基本载体及形式和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依托及国体保证”这一现实,在当代世界,无论是离开国家而谈论民族发展,还是离开国家谈论人民生存和发展,都是不现实的,也是脱离实际的。在近代以来的历史上,国家一直作为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载体和形式,作为人民和个体存在的基本依托和群体保证,这一现实决定了国家富强在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的核心和保证地位。在当代中国,国家富强首先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富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载体和延续,它的富强程度就决定着民族复兴的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人民的基本依托和国体保障,它的富强程度也就决定着人民幸福的程度。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凡是希望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中国人民幸福的,就应当希望国家富强,就应当以国家富强为己任,并在实践中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全社会必须由此形成共识,国家富强梦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复兴梦和人民幸福梦,为国家富强做贡献就是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做贡献。要坚决防止和杜绝在否定国家或离开国家的基础上谈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倾向及其行为。

3.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灵魂,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每个个体构成的人民群众,是民族存在的最终形式,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所在。没有人民,没有个体,民族就是虚无的,国家就沦为空壳,只有有了人民,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民族和国家才有了生命,才有了生气,才有了活力。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讲,民族存在和发展是为了人民和个体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是为了这个国家内的人民和个体的幸福生活。中华民族“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就很好地反映了民族、国家和人民之间本末关系,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这一优良传统。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宗旨,邓小平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江泽民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要求国家、政府和社会要“保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习近平要求共产党人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执政目标,就很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关系上的科学理解和正确选择,体现和践行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讲到人民幸福时,充分尊重和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幸福追求,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创造出人人出彩的社会环境,并给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中国梦作为人民幸福的梦,既是作为整体的人民幸福梦,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民幸福梦。我们不能用个体否定或质疑人民整体,也不能用作为整体的人民忽视或否定个体,人民幸福与个体幸福是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人民就是整体与个体的有机统一,人民幸福就是整体幸福和个体幸福的有机统一,这也是中国梦具有鲜明特色、显著优势和强大活力的重要根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郑百灵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民族精神中国梦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