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萍
(凯里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幼儿节奏感培养研究
吴梦萍
(凯里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幼儿阶段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培养幼儿的感性节奏听觉,通过引导幼儿对现实中的声音的发现,接着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理性节奏听觉,这一阶段需要幼儿掌握一些音乐理论知识。
幼儿;节奏感;培养
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是音乐的骨骼,支撑着整个音乐的框架。节奏能够表现出音乐的情感,同时能表现音乐旋律的时值关系、强弱关系。幼儿时期是人培养音乐能力的重要时刻,历史上很多有名的音乐家都是从小就培养音乐能力。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Jerome Segmour Bruner)指出:“如果以十七岁少年的智力为一百,那么百分之五十是在四岁以前形成的。”[1]幼儿阶段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在幼儿阶段教授音乐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对音乐非常敏感。“1973年,音乐心理学家萨金特(Sergeant)和罗奇(Roche)做了相关实验,研究对象为 3-6 岁的幼儿,实验中,两位心理学家分 6 个时期教幼儿演唱若干乐曲,在最后一个时期,要求这些幼儿把学过的乐曲从头到尾唱一遍,并从音高、音程、调性、旋律轮廓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3-4 岁的幼儿在辨别音高方面表现突出,优于其他年龄的幼儿,而 5-6岁的幼儿则在音程和调性两方面略胜一筹。”[2]可见,幼儿阶段学习音乐相比人生中其他阶段,这一时期是有其优越性的。节奏感是培养音乐不可缺少的部分,节奏感的培养首先是经历感性阶段,接着是理性阶段。它需要幼儿先从感官即听觉上感受各种形式的节奏,这时在脑海中建立初步印象,再从理论上分析各种节奏型的组织结构,使节奏印象富有条理。
感性节奏听觉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从感觉上形成对节拍规律、节奏律动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碰铃、双响梆子、沙锤、三角铁、手鼓、串铃、小镲、木鱼、响板等9 种节奏打击乐器作为教具,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用手、脚等肢体动作以及教具在音乐的伴奏下击拍的形式,同时再教授幼儿口读拍的语言节奏训练,肢体与脑力并用,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各种拍子的节拍节奏律动。
音乐来源于日常生活,节奏也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中只要悉心引导,幼儿就会对节奏多加关注,这样正好促成了感性节奏听觉训练。这一环节十分符合幼儿的成长规律,幼儿正处在对事物好奇的阶段,对音乐的教具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兴趣。但是因为幼儿的自律性较低,对于课堂的认识不够,因此有可能在课堂上将教具当做玩具,可能随意敲打,不按正常方式使用,有时甚至会破坏教具,这样就会使得课堂秩序变得杂乱无章。这时,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耐心讲解,利用表扬、发奖品等方式促进幼儿的学习,将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理性节奏听觉训练,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从理论上熟知常用音符的时值及其相互组合形成的节奏型,并且能够听辨简单的节奏片段。教学中,可以运用分别代表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音符积木”作为教具辅助教学,从视觉上可以很容易让幼儿分辨这些音符的时长以及之间的时值关系。教学中可以先由教师总结一些常见的节奏型,例如四拍子、八拍子节奏,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幼儿的兴趣,制作相关的彩色卡片作为辅助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加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音乐的学习是艺术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太过生硬,应该发挥孩子灵活创造的天性。让孩子先喜爱音乐,再去学习,这样便可以事半功倍。教学形式可以主要是教师在钢琴前弹奏节奏片段,让幼儿主动听辨,然后让他们拼接节奏卡片或者在五线谱本上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这样的课程对幼儿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不容易调动起幼儿的兴趣,但是它们又十分重要,因此,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不单是听觉的课程,更有视觉和触觉作为辅助,同时又需要教师十分耐心,因为这些音乐知识需要幼儿花费相对其它内容而言更加长的时间去学习,教师要引导幼儿多回忆和练习。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比赛等方式把音乐课程融入到快乐的游戏中,让音乐变得轻松自然,在快乐的学习中完成理性节奏训练。
[1]普凯元.音乐心理学基础[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8.183.
[2]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174.
G61
A
1007-0125(2015)06-0219-01
吴梦萍(1969-),女,侗族,籍贯:贵州天柱,现任教于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