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残疾人社会工作》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015-07-25 00:36艾迪拜库尔班
戏剧之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残疾人教学资源环境

艾迪拜·库尔班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心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这与之前党中央下发的文件和意见是一脉相承的。大学生应该关注当下,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从事各项社会资源活动。在实践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中国梦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因此,各大高校逐步将社会实践课程化,编订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并且不断地丰富教学资源,打造一支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师队伍。《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各大高校社会实践课程教材。该教材由一线残障工作人员和民政工作人员共同编写,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籍。如何将这门社会实践课程上好,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教学模式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体手段上,而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就给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媒介。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是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残疾人社会工作》课程教学网络模式的构建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利用高校的网络资源和师资资源,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出发,打造具有主动性、灵活性的网络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师生、生生的教学互动,推动课程的实际应用进程。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依据

《残疾人社会工作》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学习者需求分析

学习和实践的脱离,内容和需求的分离,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课程的反应。为了撰写本课题,研究者对正在学习《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认识,以及他们对现有授课、学习模式的意见。

从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近6成)对于这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和目的认识并不清楚,而是停留在为了修学分而上课的阶段;还有一部分学生(约30%)对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认为给自己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可行性的方向;还有一部分学生(约10%)感谢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因为他们家里就有残障人士,这门课程的开设让他们找到了可靠的依据,便于其与家人(残疾人)的沟通和扶持。

对于现在的授课模式,接受调查的学生绝大多数(近九成)都不算满意。他们觉得这种借助PPT等一些简单教学媒体、“以课程讲授为主,课外辅导为辅”的单一授课方式枯燥无味,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兴趣。学习的结果是,理论似懂非懂,而实践则更是如空中楼阁,没有学以致用,对于实际的社会工作无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二)社会需求分析

我国残疾人口众多,残疾人事业与国家的稳定和谐息息相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协调发展,积极贯彻“六力”方针,壮大残疾人事业的队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必然。

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教学要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联。《残疾人社会工作》这个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补充教学资源,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现用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也不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没有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知识精英于社会没有根本意义。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网络教学模式解析

(一)教学模式基本特征

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

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可操作性、整体性等特征,涉及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过程、基础条件、评价手段等。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理论就是打造开放、自由的教学空间,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合理评估学生成绩的基础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网络模式教学下,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而制定的教学目标,这决定了操作过程的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尺度。

网络环境下的操作过程就是教师对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具体学习活动的安排和布置。

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手段就是教师对大学生各个模块学习的评价方式和参照标准等。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网络教学模式

在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室等硬件设施环境下,充分开发各种数字教学资源——网上教材、音像教材、文字教材,来实施《残疾人社会工作》网络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自学、交互、实践是三个基本要点,这三者循环往复,互为起点,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其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在自学阶段,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模块,教师在线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随时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老师还可以根据大学生自学情况,向他们提供相关的材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在交互环节,大学生可以形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大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就同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还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答疑,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协作能力,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为日后的团体工作打下基础。

在实践环节,大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就某个专题开展实践活动,并随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将实践感受以案例的形式(照片、录像和文字说明)发布到公共平台上以供分享。大家的自身实践案例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通过这一过程,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课本学习和课外学习联系起来,对《残疾人社会工作》课程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网络教学模式构建条件

(一)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立

该教学模式的实现前提就是一支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立。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熟练操作电脑和网络,熟悉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的实施,并能认真执行评价标准,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网络教学环境的打造

网络环境是网络模式实施的保障。各大高校除了借助互联网,还要建立学校网络和学校学习客户端,不断增加该课程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大学生的沟通及时有效。

(三)可选择学习模块的推行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把《残疾人社会工作》化成不同的模块,以供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设置遵循“模块化、可选择”的原则,满足学生的多样性职业发展需求。

(四)探究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网络模式下,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要有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积极参与到课题中,主动发言、提问,按时完成各个模块的作业。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3.

[2]张珑,周玉婷,张永红.小组社会工作在残疾人心理干预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0(3).

[3]尼古拉斯·法内斯,宋志勤.开放远程教育网上资源库开发的质量保证[J].中国远程教育,2003(01).

[4]蔡翮飞.残疾人社会工作模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02).

猜你喜欢
残疾人教学资源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我骄傲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