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间舞蹈“跑旱船”

2015-07-25 00:36王文祥
戏剧之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龙船渔夫楚国

王文祥

(杜蒙县歌舞团 黑龙江 杜蒙 166200)

谈民间舞蹈“跑旱船”

王文祥

(杜蒙县歌舞团 黑龙江 杜蒙 166200)

“旱船”一般多在春节、元宵节演出。各地的“旱船”名称虽有所不同,但表现形式大同小异。如《跑旱船》、《荡湖船》、《打渔船》、《采莲船》、《丰收舟》、《采龙船》、《花船灯》、《水船》等。福建地区也叫《陆地行舟》,都是同一形式的“旱船”,只是在表现的内容和船形上有所差异。

民间舞;跑旱船;艺术形式

传统的“跑旱船”一般由两人表演:一人扮渔夫,一人扮渔妇。渔妇坐船,渔夫划桨(湖南地区除渔夫外,还有一背纤的,一撑篙的)。也有两人同乘一船,如广东的旱船,即女坐船梢,男立船头划桨。其内容多表现渔家的生活,但也有表现爱情的。形式是边歌边舞(过去大部分地区将渔夫扮成小丑,画成小花脸,动作也多予丑化)。很多地区的“跑旱船”都有类似的结构——渔夫持桨用翻“斛斗”和“园场步”进入表演区。渔妇乘船入场,再由渔夫划着桨领船在场内跑圆场数圈后停住,船在原地前、后晃动,渔民夫妇悠然自得地边荡舟,边歌唱……忽然起风了,小船上下、左右摇摆着,渔夫紧张地用力划桨,动作开始激烈,霎时巨浪迎面扑来,小船被迫后退,接着卷进了漩涡,船儿在水面上滴溜溜地打转转……这时渔夫紧密配合船的颠簸、旋转等动作,作一些“虎跳”、“蹦子”、“旋子”、“扫堂腿”等技巧动作,以示与风浪搏斗的情景。最后战胜了狂风巨浪,他们又恢复了平稳的荡舟动作,继续唱起了悠扬的渔歌。另外也有不少表现撒网捕鱼、采莲等劳动以及爱情等内容的。舞蹈健康朴实,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歌颂了渔民与大自作做斗争的坚强意志。

北京的旱船除艄翁及坐船的妇女外,随船行的还有骑驴的书生和脚夫。据说北京的旱船有的达七十多斤重。旱船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渔民的劳动。民间传说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传下来的。

屈原是楚国人(公元前340-前278),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极为人民敬仰的政治家,很有抱负,曾做过左徙(楚国官名,仅次于宰相)。他热爱楚国人民,由于楚王听信谗言,将他罢官流放。他在老年时,见楚国即将被秦所灭,自己又不能为楚国出力,心中十分悲愤,投汩罗江自杀了。传说屈原投江后,人民争相划着小船去打捞他的尸体。为了纪念他,每逢五月初五端阳节(据说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人们将小船扎上龙头、龙尾,在江上竞舟,叫作划龙船(有的地区至今还保留这风俗),并将粽子扔进江里,表示祭奠他,后来这种活动发展到陆地上来,叫“彩龙船”,由此产生了旱船这一舞蹈形式。

《明皇杂录》中记载,唐代有山车旱船。宋诗人范成大写道:“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他自注说:“夹道陆行,为竞舟之乐,谓之划旱舟”。《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多记载着今开封、杭州在元宵节期间旱船及旱龙船随同舞队演出的事情。

宋朝的队舞中有“采莲船”。这个舞蹈演出时规模很大,用两只以彩帛扎成的船,船上载女舞蹈者220人。在表演场地上布置了山、水、水兽和莲花。水是用绿色轻罗画上水纹铺在地上,用皮嚢做成的鼓风器接上竹管,放置在水绸下面,然后鼓动皮嚢使风将绸吹动。船用辘轳带动滑行而出,就似行驶在清澈的碧波之中。女舞者表演采莲后下船致辞、唱、舞,然后又上船周游山洞等。据记载这种舞蹈在五代时就有。这种宫廷里的、较庞大的采莲船,很可能就是由民间的跑旱船及采莲船发展而来。

清代北京走会图中的旱船,用细竹竿支架,四周用布围住,有一布顶篷。一女坐船上,一渔夫抹白鼻梁站船前,双手握篙,右腿半蹲,竹篙插地,作撑船状,形象很生动。这和过去各地民间的旱船完全一样。这样看来,我国的旱船,如果从唐朝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民间的旱船扎得非常美丽,有的船上装置了许多灯火,夜晚在场院、街头演出时,闪闪的灯光,配上五色缤纷的彩帛,随着船儿飘荡,虽是严冬,却使人感到春意盎然。旱船的道具,是用竹或秫秸扎成的约五尺至七尺长的船形(甘肃地区有一种大旱船,长一丈,宽五尺),外面用纸、布糊上,饰以彩绸和纸花,有的船上插莲花、莲蓬,有的扎成龙形、鱼形、元宝形等。大多数地区的旱船装有顶篷,船中间留出可容一人站立的空间,表演者居船中,用宽布带将船系在身上,然后再穿上衣裤,装上假腿盘放在腹前,就像盘坐在船上一样。船形下边用浅色蓝绸或布围上,以遮住表演者的腿脚。表演时,双手把住船边,走平稳快速的碎步,看起来似在水中行船。

J722.21

A

1007-0125(2015)06-0147-01

猜你喜欢
龙船渔夫楚国
龙船颂
粤北龙船歌研究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渔夫和小猫
小燕子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渔夫之利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