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工业文脉保护与传承※

2015-07-25 18:31吕正春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脉城市更新遗产

吕正春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4)

党的十八大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高度重视保护文化遗址,鼓励对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我国当前正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深刻影响着中国未来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诸多方面,同时也推动着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路。强化工业文脉保护,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让原有工业风貌更好地融入城市,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路径和现实选择。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市是人类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活动的中心,在其发展建设过程中留下不同时代斑斓的印痕,成为一个民族绵延接续的记忆载体。城市作为人类对自然干扰最大的人工构筑物,人类诸多的想象力均在此萌生并得以表达。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鲜活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的创新力[1]。正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城市如此美好,既得益于社会生产与生活条件的保障,更有赖于其富含文化因子的历史传统的滋养。拓延文化基因的魅力之源,赓续历史演变的枝条脉络,存取城市发展的片羽吉光,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在需求。

溯及人类聚落类型的演化历程,主要包含乡村和城市两种形态,如果说乡村是与传统农业社会为伴,那么城市则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相随。由于形态迥然相异,城市通常被认为是源自于乡村而独立存在的空间聚落。一方面,工业化给城市社会带来了崭新文明,人们的居住方式、工作组织均产生巨大的变化,相应地城市空间也在不断改变。在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下,城市社会空间经历了深刻的震荡与重组,发展成为具有巨大聚集效应的现代经济体系的空间载体。[2]技术进步改变了经济组织方式,不断催生新的产业类型,旋即又改变了城市物质空间的形态。工业革命释放了人类的潜能,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把城市带到了工业时代,促使城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另一方面,城市化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经济发展的空间积聚与分化的过程[4],也就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引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从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自身系统的演进看,城市化透视着科技推动人类文明,表征着产业发展与递进的综合,以及自然发展史成为人的历史的过程。“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5]从某种意义来讲,城市化进程乃是先进社会生产力与文化的集中体现。观察其演进过程可以发现,城市形态就聚居层次与聚落形态特征而言,可以说各有侧重,至少可 分 三 类 ,即 城 镇 (Town)、城 市 (City)和 都 市(Metropolis)。城镇是城市化最早的雏形,相对来说空间较小、人口聚居较少,且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城市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模式,空间规模扩展很大,聚居人口急剧增添,不过这也常常是矛盾集中冲突明显的时段;至于都市则是现代性特征更为明显的后期城市形态,形成地域融合、空间极大扩展、人口呈放射扩散的“城市区域”。由此可见,城市化演进过程有三个跨越阶段:一是早期的乡村城镇化阶段,二是中期的城镇城市化阶段,三是后期的城市都市化阶段。通常情形下,整个城市化过程往往表现为一个次第演进和逐级提升的过程。[6]

城市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的优秀文明成果,因城市发展水平是该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其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标志。工业从萌芽状态到成熟壮大推动了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实际上,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包括二元经济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向先进文化的变革……城市化是社会整体的改造。”[7]城市化的演进有其特殊的规律,从时间维度看,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相对各异的城镇化水平;从空间维度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容易造成城镇规模水平差距。如果说,城市化的本质就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社会的特定历史过程,那么人口的区域聚居与乡城转移只能算是城市化的表象,其背后则关联着深层的经济转型与社会变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作为种种关系协调的主导者的人,必须时时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能动性,从而更为自觉而及时地减少和剔除那些必定要出现的、无法完全避免的种种不利于人类生态系统健康演化的因素,或者促进它们向有利于人类生态系统健康演化的方向转化。”[8]惟有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敢于直面和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直至走向生态文明的通途。

二、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有利于推动城市工业文脉传承

在人类发展史上,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主要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而城市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最初肇始于人们主观意愿的冲突与对抗。实际上,旧城的改造更新主要是针对大量产业类历史文化建筑与地段,由于在城市化各个进展阶段,各方人群主观意愿难以达成一致,形成工业文化遗产损毁或保存的不同状况。传统工业在迁离城市或关停并转的情势下,许多旧厂房和机器设备等产业遗存,成为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因此,人类应该不断的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先进文化,彰显城市文脉的底蕴特色,也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任何城市都不可能脱离它存在的文脉,脱离它所扎根的文明。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时空关联,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实质背景。从总体来看,每个城市均由各种显性和隐性因素混合组成,在城市发展中它们相互作用,由此构成城市文脉的特殊差异性与广泛多样性。城市文脉的显性因素是指被人能感知到的外在特征,直观上表现为城市实体及空间形态。而城市文脉所体现的深层文化即为隐性内涵,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和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实际上,对城市局部或某一区域来讲可能存在相对完整的文脉关系,包括视觉连贯性、空间形态完整性及社会群体意向的统一性。一些城市注重保护和恢复传统商业街市,无论在体型尺度、环境色彩、外观质感等方面,还是商业活动气氛和活动内涵方面都丰富多彩,从延续城市文脉的角度建立起人们对城市的意象形式,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城市文脉的传承,因而保持城市中有价值的显性因素是文脉延续的基础[9]。城市的物质实体与空间形态只有被人认知体验并确立历史关联之后,才能尽可能多地催生人们对城市的某种意象。城市文脉传承中,主要是从景观层次、城市层次到建筑层次的总体把握,因而对隐性文脉的理解与把握显得极为重要,城市韵味也往往是通过对隐性文脉的物化反馈体现出来。美国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曾深刻指出,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在人类文化传播中是仅次于语言的一项最宝贵的集体性发明。芒福德还把“文化储存、文化传播与交流、文化创造与发展”称为“城市的三项最基本功能”。城市文化并非孤立、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托于城市的各项建设,通过空间变化来加以培育和实现。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现代文明均为城市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们借助一定的空间展示自身特色,即在城市空间中蕴含着城市固有的文化信息。

工业遗产作为现代文明发展的物化历史,见证了城市发展与企业成长的过程。应当说,遗产是一种功能,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保护好这些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存文明成长的历史。保护可被视为减缓改变人类行动步调的制动器,至少在认为必须停止对未来发展加以管制或某种吝惜的视角上,在过去与未来当中达成某种平衡。对城市功能保护的影响容易产生附带的谬误问题,因为保护行为自身就是目标,并且一旦完成后,这个过程在逻辑上随即宣告结束。[10]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人类技术发展都对城市持续不断地产生着关键而深远的影响。技术革新一直在改变着经济运转模式、社会组织形式与人类生活方式,进而提升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最终影响着人类建造自己城市的质量,并以某种形式在地球表面留下其空间投影[11]140。

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延续城市工业文脉的具体行为,主要体现在城市传统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的留存。城市的空间形态可以反映出特定的地域结构形式,勾勒出城市社会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构成中的物化形态和综合表征。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态特殊性、识别性及艺术性的概括,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土地使用、道路网、街区、节点和发展轴等可见物质实体以及其他不可见的非物质因素,存在于人们的集体记忆当中,以此成为城市特色保护与塑造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在应对传统技术衰落中推动产业复兴,一直是世界各工业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加强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和再利用,适度进行改造更新,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给后世存留相对完整的文明发展轨迹。实践表明,城市化过程中,各个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在城市发展、社会和谐与历史遗址保护之间保持平衡。恰恰是寻求这个平衡,成为当前城市历史保护由单片式向整体化推进的最大瓶颈,使得遗产保护正成为城市更新改选中的 “不可承受之重”。工业遗产保护既是公益传承,又是城市空间消费。所有实际问题以复杂的关系形式交错并存,栖居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之中,关涉到诸多怀有各自愿望和目标的群体。各个利益主体既共同合作又相互博弈,在保护与发展中达成平衡,这正是许多国家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共同经历着的现实状况。

三、在城市更新中切实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更新始终都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区域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11]651城市更新既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事项,也是解决城市自身建设问题的关键手段,其目的就在于提高城市活力、推动社会进步。从广义上看,城市更新实际包括城市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我们所指的城市更新,其含义主要是对城市内物质条件、景观设施、周边环境及文化状况等城市软硬件环境较为落后的区域实行改造。1958年在荷兰召开的首次城市更新国际研讨会对城市更新的概念做了如下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活动有各种不满或不同期望,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对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并要求及早施行,包括所有这些内容在内的城市建设活动就是城市更新”。

实际上,城市更新是从综合工程、科学规划的角度研究如何改造旧城区。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再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等三种城市改善行为模式。其中,再开发或重建是将城市土地上的相关建筑予以拆除,对土地实行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合理使用方式;整治改善是对建筑物的部分甚至全部设施加以改造或更新,使其能够继续使用;而保护行为,则是通过修缮、修葺等活动,使得那些仍可继续使用的建筑能够改善或保持现存状态。

城市更新在多方面、多层次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具体建设政策的牵引作用尤为突出。由于采用新技术和转变社会生活方式,某些传统工业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产业衰退和逆工业化问题并陷入困境。现代技术确实像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人们改造自然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对自然和历史的破坏力,也就是说技术所包含的建设力量与破坏力量同步俱增。人们始终无时无处不在展示着现代科技的魅力:将记载着人类生活印记的古老城墙与建筑物在顷刻间推倒,代之以鳞次栉比的厂房和大楼,造成城市中工业遗产被推平、原生态自然环境被破坏。其实,一旦城市丧失记忆,那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历史被割断、特色被抹杀。而当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需要取舍之时,一些城市惯常以牺牲工业遗产为代价,折射出工业遗产保护软环境的恶劣状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一些政府财力不能满足地方工业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更难以对遗产保护提供经费支持,加之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严重依赖财政投入,民间资金投入工业遗产保护尚未形成规模。而经费短缺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大量工业遗产保护缺位,加速了工业遗产生存环境的恶化。[12]随着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城市内部不可避免地面临物质性老化以及结构功能衰退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城市必须更新,唯有更新才不会衰落。然而城市更新不应也不能摒弃历史文化,并非生硬地照搬异地外域不相干的东西,而是在历史文化基础上迎新发展,从旧环境中孳生出新型品类。特别是大城市影响面广,牵涉问题多,代表着国家或地区的形象,更须慎重地加以对待,倘若留下遗憾将无法弥补。

目前我国城市正在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而步入城市时代的中国,社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城市更新多是基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部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转变等社会背景下对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变革和重构。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并非时空意义上的凝固不变,也并非把文化遗产当作遗物和古董,而是将工业遗产真正融入人们生活实践当中,更加具有日常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从主观层面来看,人类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息。联合国人居组织《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这意味着城市化不但要看城市发展的速度,还要看城市发展的质量,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基点展开的。城市更新改造要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如果只是注重形式的物质环境,陶醉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最终得不偿失。城市更新务必坚持推陈出新之法,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综合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守护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从而加快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82.

[2]李春敏.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

[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9.

[4]陈百军.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6]中国“城市化”的认识重构与实践再思[J].中国区域经济,2014,(2).

[7]吴良庸.中国城市发展的科学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4,(1).

[8]曾国屏.产业·时代·哲学[J].晋阳学刊,2005,(6).

[9]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J].现代城市研究,2007,(9).

[10][澳]亚历山大·R·卡斯伯特.设计城市——城市设计的批判性导读[M].韩冬青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74.

[1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2]于长英.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猜你喜欢
文脉城市更新遗产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遗产怎么分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TOD/城市更新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