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直觉角度分析《夜莺》和《蝴蝶》的异同

2015-07-25 00:36
戏剧之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伊莎贝拉夜莺蝴蝶

胡 爽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从审美直觉角度分析《夜莺》和《蝴蝶》的异同

胡 爽

(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2014年,由菲利普·弥勒执导的中国电影《夜莺》,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而随着《夜莺》在全国热映,网络上法国电影《蝴蝶》的点击量也直线上升,并由此引发不少讨论。本文以这两部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主题近似的电影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两部作品在故事内容、人物设定等方面均有相同之处,但主题的着重点却又是不同的。本文旨在联系电影直觉和符号学,对比分析两部电影的异与同。

审美直觉;象征;爱

2014年法国导演菲利普·弥勒带来了《夜莺》,该片获得了众多好评,并代表中国内地出征了2015年奥斯卡。在《夜莺》上映期间,导演多年前的另一部作品《蝴蝶》,也重新回到观众视野中。对比这两部电影,我们会发现,二者在带给我们感动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别样的思考。

一、温馨的旅途片

安德烈·巴赞说“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我们也经常听说“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蝴蝶》与《夜莺》两部电影即是如此,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在《蝴蝶》里,观众看到的是孤独的老人于廉和小姑娘埃尔莎;在《夜莺》里,观众看到的是夫妻忙于工作却疏于对孩子和家庭的付出。

通过观看众多影片,我们会发现许多家庭伦理片,都喜欢用旅行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中央车站》、《阳光小美女》,《蝴蝶》和《夜莺》亦是如此,甚至两个故事的选角都很相似,均是老人和孩子,故事的发生地都是在旅途中。在《蝴蝶》中,执着古怪的老头为了早逝的儿子的遗愿,去寻找一种叫“伊莎贝拉”的蝴蝶,可爱好问的小女孩儿偷偷跟随前往,在旅途中发生了一系列事件。《夜莺》则是和蔼可亲的爷爷带着对过世老伴的承诺,与娇生惯养的孙女一起踏上回家乡的旅程。两个故事都很简单,最后的结局也都是毫无悬念的大团圆结局,两部影片之所以都如此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们都表达了亲情的温暖人心,不管是“蝴蝶”还是“夜莺”,背后体现的都是爱,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后,找回亲情,整个旅程就是一个情感治愈的过程。

二、电影对比之异

(一)主题比较

安德烈·巴赞信奉“电影是名符其实的爱的艺术,这一点胜于任何其他艺术品类”。通过电影去表达爱是最合适的,本文提及的两部影片都是对于“爱”这个主题的表达,但是细究后发现,二者所表达的爱,是有所不同的。《蝴蝶》这部影片,强调的是人对于亲情的寄托和珍惜、对爱的表达。老人于廉的房东一直不明白他为何如此痴迷于蝴蝶,执着地要找到“伊莎贝拉”蝴蝶,观众一开始也有点困惑,当老人借宿农家,和房主交谈时,终于说出他之所以如此痴迷于蝴蝶、渴望可以找到“伊莎贝拉”蝴蝶,是为了满足患有抑郁症的儿子的遗愿。于廉的娓娓道来,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感情,他深爱着儿子,却不曾对他说出过“我爱你”,连儿子最后想看到“伊莎贝拉”蝴蝶也没有做到,因此当儿子早逝后,他才会有那么多的感触,愧疚儿子在世时对他的爱表达得不够,他希望完成儿子的遗愿。对于小姑娘埃尔莎来说,她的妈妈爱着她,但是年轻的母亲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对女儿的爱,年轻的母亲甚至因和朋友玩通宵忽略了女儿,小姑娘缺少的是家人的关爱。而通过一次寻找蝴蝶的旅途,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姑娘,甚至于年轻的母亲,都收获了许多。《夜莺》这部影片,强调的是另一种爱,爷爷志根生活在城市,和一只养了十八年的画眉相依为命,因为孙女任幸的一次意外,他和儿子崇义之间产生了很深的隔阂。儿子崇义是设计师,儿媳倩影是白领,工作的忙碌让他们无暇去顾及家庭与孩子,家庭关系几近崩溃。在这种情况下,爷爷为了完成对老伴的承诺,带着孙女回老家广西的旅途开始了。孙女任幸由刚开始的拒绝和爷爷交流,只盯着Ipad,到后来和形成爷爷亲密的关系,为了不让爷爷伤心用自己的Ipad换画眉鸟,祖孙间的亲情慢慢渗出,打动人心。“蝴蝶”寓意的爱,是通过找寻蝴蝶的过程,最终发现爱其实就在身边。老人的经历也感染了身边人,尤其是小女孩儿的母亲,释怀已经过去的,珍惜现在拥有的。“夜莺”寓意的爱,则是呼吁人们要打开自己的内心,走出自己身上无形的“笼子”,更多地去感触身边人、大自然与生命,才能体会到更多的爱。

(二)人物比较

《蝴蝶》里可爱的小姑娘埃尔莎,一出场就吸引了众多目光,她很独立,小小年纪可以自己放学回家;很机智,会利用电话亭联系母亲;也很大胆,偷偷跟着于廉一起寻找“伊莎贝拉”。而《夜莺》里的小姑娘任幸,她身上有着零零后的特点。两个小姑娘都很可爱,不过相比较而言,埃尔莎更“大胆”,任幸更“娇惯”:埃尔莎在老人于廉家里不顾老人的警告进入房间看蝴蝶,和老人一起外出;任幸则喜欢窝在家里,对和爷爷出行不屑一顾。连导演弥勒都表示:“中国的孩子太乖了!”此外,从影片很多细节可以看出两个孩子的不同,如对于野外,两人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埃尔莎在野外时刻跟着老人的步调,即使老人生气也依旧紧跟,始终充满活力与热情;任幸一开始拒绝和爷爷回老家,对此不屑一顾,整日和电子产品相伴,后来才开始慢慢转变。在《蝴蝶》中,埃尔莎想要吃有调味汁的饭菜,她没有直说,而是痴痴地盯着老人的饭碗,可爱无辜的眼神让人忍俊不禁,老人最终不忍心并交换饭菜,法国小姑娘的以柔克刚做得相当到位;在《夜莺》里,任幸让观众诧异的是她小小年纪不仅可以熟练使用QQ、平板,而且可以脱口而出热带雨林面积、中国国土面积并精确到个位,并且告诉爷爷“江湖人称无敌小灵通”,自豪的语气传达出小姑娘的童趣。

(三)语言比较

在电影《蝴蝶》里,埃尔莎和老人于廉基本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连片尾曲都是用这样的形式,埃尔莎就像是一部《十万个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种简单的形式,导演对深奥的话题作出了最简单易懂的解释。埃尔莎活泼俏皮,老人略显无奈却又相当耐心。比如,于廉告诉埃尔莎蝴蝶是怎么生出来的,埃尔莎却反问“是什么牌子的”,于廉一头雾水,先是一愣,然后告诉埃尔莎“这个,我不知道”,并解释“这是我的一个通信人寄来的,他通常都会写上名字,但他这次忘了写了”。于廉并没有去责备她,也没有去解释蝴蝶和牌子没有关联,而是用一种埃尔莎可以理解的方式去回答她,显得很有人情味。还有埃尔莎问于廉“那怎么才能变成有钱人呢”,老人没有说很多的大道理,而是告诉她“最好是做你喜欢的事情”,简单的回答,没有金钱的味道,却说出来背后真正的含义。影片结尾埃尔莎告诉于廉她的妈妈也叫“伊莎贝拉”,老人笑着说“是我们两个找到它的”,颇为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一老一少,经历波折,最终找到了蝴蝶,找到了爱。在电影《夜莺》里,任幸前后不同的话语表达,传递出一个小姑娘的转变。比如,任幸一开始看到爷爷的手机,说“怎么那么烂啊”,听爷爷说是两年前买的,不屑地说“都成化石了”,并随手扔到了地上,言语间将一个有公主病的孩子生动展现出来。而后来和爷爷一起居住在村里,她可以做农活儿,能够告诉爷爷“我就像只小鸟,管我的笼子一打开,我一下子就飞了出去”。从最初对旅途嗤之以鼻,到后来对自然乡村的向往,并且出主意化解父母间的矛盾,任幸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三、电影对比之同

(一)引人入胜的景色

无论是《蝴蝶》还是《夜莺》,其中的景色都是令人称道的。《蝴蝶》中,导演用写意的手法把阿尔卑斯山脉的风景展现在观众面前,晴朗的天空、广阔的原野、烂漫的花朵,还有活泼的小姑娘,画面从始至终都干净纯洁。影片开始,埃尔莎推门进入蝴蝶温房那一刻,画面展现出来的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暖黄色的色调、满室的花草、纷飞的蝴蝶,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原野。随后,一个老人、一个孩子,开始了寻找“伊莎贝拉”的旅途。旅途中,随处可见美景,其中有一幕,两人在草丛间前行,前方是连绵的山峰,山脚下是成片的参天大树,近处的草丛里散落着五彩缤纷的花朵,一大一小两个人缓缓行走其中,画面令人陶醉,令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美丽。影片的大部分取景都是在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域,表面上看,一望无际的森林和碧绿的原野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但仔细观看便会发现,摄影师已将它们拟人化,森林和原野中所隐藏的情感在表现朱利安和埃丽莎关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当他们妙语连珠时,观众看到微风中摇曳的花草、树枝以及飞舞的虫蝶,听到悦耳的鸟鸣虫叫;而当他们看到偷猎者猎杀鹿时,枪响的瞬间,原本和谐的一幕被打断,不再有摇曳的花草、树枝以及飞舞的虫蝶甚至是鸟鸣虫叫。森林和原野的画面与主人公的感情变化息息相关,轻柔而不煽情,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观众的眼睛也得到了最高程度的视觉享受。

同样,《夜莺》的亮点之一也是景色,蜿蜒的山路、苍翠的竹林,到后来精致的青山绿水、壮阔的梯田、错落的村寨、瀑布、老树,种种景致不仅让爷爷和任幸沉醉,也让身在城市的观众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其中有一幕最令人印象深刻,一条弯曲的河流横穿画面,水流缓缓,爷孙两人坐在竹筏上,摆渡人悠闲地撑杆,近处是绿草,远处是梯田,明朗的阳光洒在河流与梯田上,让画面呈现出沁人心脾的纯净安宁。这样的景色,让人不禁想到“岁月静好”。爷爷和任幸在村寨居住时,寨里人的热情好客、孩子们的单纯善良,尤其是说到“长生不老就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然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然后……”,如此童真的语言,让观众忍不住会心一笑。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村中的长宴、夜晚打更等段落展现了民俗与奇观,悠扬的歌声带出了悠久的美好岁月,秀丽壮美的广西风景,幻化为温柔的时光与绿意盎然的心灵的宁静。

(二)发人深思的象征

索绪尔认为,符号本身由两部分组成,即能指(意义载体)和所指(概念或意义)。借助符号学,观众可以体会到在一个普通物件背后隐藏的象征意义,在《蝴蝶》和《夜莺》里,都可以找到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在《蝴蝶》这部影片里,首先,蝴蝶就是一个符号。普遍认为,蝴蝶在视觉上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令人赏心悦目;还可以象征爱情,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最主要的,人们常说破茧成蝶,是说蝴蝶拥有一种转变的特征,由丑陋变得美丽。这种转变运用到电影里,就是影片里人物的转变,通过一段旅程,于廉和埃尔莎的关系由陌生变得亲近,埃尔莎和母亲也变得亲密,于廉自己也打开了心结。以寻找蝴蝶为目标开始旅程,本身就意味着这是一场蜕变之旅。其次,蝴蝶的名字叫“伊莎贝拉”,这个名字也是一种象征。对老人于廉来说,“伊莎贝拉”意味着对儿子的承诺;对埃尔莎来说,“伊莎贝拉”也是妈妈的名字。通过寻找“伊莎贝拉”之旅,小姑娘也找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母爱,两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伊莎贝拉”。

《夜莺》也是如此,片中的画眉鸟首先就是一个符号。对爷爷来说,这只鸟代表的是奶奶,它作为爷爷的一个精神支柱,一直陪伴爷爷在城市中生活,并让爷爷产生带鸟回乡的念头,因为他答应奶奶要让这只鸟唱歌给她听。其次,就整部影片来说,不管是爷爷,还是崇义夫妻、任幸,都是“鸟”,关在城市这座大鸟笼里的鸟,身体和心灵都被束缚,无法挣脱出去。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人们能够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便捷的生活,而同时,又给生活其中的人们带来无形的压力,关系渐渐疏远,隔阂渐渐产生。随后的回乡旅途,虽然波折很多,却让任幸和爷爷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也让任幸慢慢重拾天真烂漫,甚至帮爷爷完成心愿、撮合父母重归于好。画眉鸟在这里,象征的是让人们可以放下心中的种种不快,走出城市的牢笼,回归大自然,回归自己的本性,这才是人生真谛。

四、结语

从菲利普·弥勒的这两部作品中,观众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生活、自然的美丽,还有乐观的态度。无论是《蝴蝶》还是《夜莺》,都走的是小清新路线,都给观众带了极大的愉悦感,而最打动观众内心的,应该是两部电影背后对爱的表达,将人生哲理化为浅显的细节,“于无声处听惊雷”。

[1]沈佳梅.伊莎贝拉的秘密——评法国电影《蝴蝶》[J].安徽文学,2009(06).

[2]张鸿珍.解读电影《蝴蝶》的艺术特色[J].现代视听,2014(01).

[3]姚睿.《夜莺》:归家之旅与爱的催化剂[N].中国电影报,2014-11-26.

[4]张浩,冯晓临.影视作品分析教程(电影分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J905

A

1007-0125(2015)06-0114-03

猜你喜欢
伊莎贝拉夜莺蝴蝶
夜莺
夜莺
捉蝴蝶
精灵谷的伊莎贝拉(节选)
捉蝴蝶
找找看
一万种夜莺
吃出“历史的味道”
我的伊莎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