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善培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李安电影心理分析
——以《卧虎藏龙》为例
陈善培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李安作为唯一一个获得奥斯卡金奖的华裔导演,他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轻松驾驭,使电影在国内外获得不少好评。李安的成功与他的家庭生活以及学习经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李安为中国电影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文化冲突;武侠;意境;民族心理
从1992年第一部影片《推手》开始,到如今为止李安已经导演了13部电影。其中有以家庭伦理为主、被称为“父亲三部曲”的《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有《理智与情感》、《暴风雪》以及《与魔鬼共舞》这样的商业西片,有以江湖武侠为主要元素的《卧虎藏龙》,甚至还有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制作的科幻电影《绿巨人》。李安的电影所涉及的题材不可谓不广,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到李安自己的风格和特有的创作理念。所有的这些影片都被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李安。电影《卧虎藏龙》作为李安的代表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心理定势。
不同的人,因生活道路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社会经验。这些社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创作定势[1]。李安祖籍江西德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父亲是一名教师,而且是家庭长子,背负了很大的家庭责任,父亲的这种责任也传递到了同样身为长子的李安身上。父亲对李安的期望使其在李安童年时期对他非常疼爱的同时也非常地严格。这对李安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对他以后的创作也有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在“父亲三部曲”里都有所体现。李安曾说:“潜意识中,父亲给予我的压力我在片中释放出来,直到《绿巨人》中,以毁灭这样暴力的方式来解决两者的关系。父子关系是男性与男性之间的一种张力,我想没有父亲对我的压力,也没有我影片中能表现出来的张力,它成就了我的电影,相反我母亲对我的溺爱,让我没有兴趣去探索母爱这样的影片素材。”[2]此外,父亲对他更为深刻的影响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上。李安导演的所有电影中,我们都不难找到里面蕴含的中国元素:《推手》里中国式的父子亲情、《喜宴》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喜宴》里中国菜则成为中国家庭的外在形式。电影《卧虎藏龙》正是李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武侠的喜爱共同的作用下催生出来的一部杰作。它更像是一场“梦”,李安的中国武侠梦,无论是人物设计、场景选择还是背景音乐的运用、影片的光色,都无不体现中国精神。从人物形象的设计上来看,李慕白是李安理想中的“大侠”——境界高深、飘逸儒雅,在武功上重境界不重形式。这不正是中国儒道两家思想的体现吗?“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升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明。复明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3]李安正是从道家的著作中找到了李慕白得道时那种深深的悲伤之感,在影片的开头赋予他深邃而悠远的感悟,给观众留下一种空灵的想象空间。如果没有对中华文化如此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如果不是对道家思想有如此的感悟,他就不能创作出如此具有中国传统味道的武侠人物形象。在场景选择、画面构图、光色运用上,李安严格按照人物形象进行设计。首先在色彩的运用上,清风淡雅的色彩基调贯穿于整部影片,并与其他的视听元素相契合。油墨山水画的风格使导演在运用色彩上更倾向于墨绿,没有鲜艳色彩的强烈对比,每种色彩的过渡也是有着丰富的层次感,给观众和谐的感觉,毫不突兀。比如有一场戏是玉娇龙伤了俞秀莲,拿剑向外飞去,李慕白追来。画面中,水基本上失去了清澈,更像是用墨渲染出来的,逐渐地晕开;岸上的房屋呈淡淡的墨绿色,给人以古朴的感觉;远处的天空绿中带有白色。水、房屋、天空从近及远、由浓转淡,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和谐相处,仿佛这已经不是电影中的画面,就是一幅优美的中国传统油墨画。人物身穿白衣从画面右上角飞入,玉娇龙蜻蜓点水般的几个飞落以及李慕白直接的斜落而下,更让画面充满了动势,却又没有因为人物的出现,打破整幅画面的意境。色彩的成功运用为这部武侠梦的影片营造了一个梦境般的外部环境。李安这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油墨画般的视听语言风格跟张艺谋导演在《十面埋伏》里对色彩的理解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可以从一场“竹林戏”感受出来,这两场竹林戏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李安导演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去画面,相对静止的画面跟动态中的人物相结合,使画面看起来更像人物在画中飘来飘去,加上舒缓的音乐节奏,更给人以飘逸的感觉。同样的竹林,到张艺谋导演那里就形成了另外一种风格,张艺谋用焦点透视法去结构画面,有明显的透视感,这种远大近小的画面构成,使竹林看起来深不可测,符合《十面埋伏》的故事情节。竹子鲜艳的绿充满画面,人物在竹林里跑来跑去,节奏紧凑刺激的音乐更能调动观众的紧张感觉,不禁要为片中人物的命运担忧。
如果说是儿童时期的经历让李安具备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的话,那么,他留学美国以及在美国蛰伏的六年时间,使他真正地具备了西方视野,也真地使他有成为国际性导演的可能。
1978年,李安决定去美国留学,他选择的学校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在伊大的第一年,刚刚来到异国的李安,第一次接触了陌生的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冲击,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安意识到戏剧冲突的存在,意识到戏剧原理的根源,他开始感觉到自己真正接触到了西方戏剧。正是这个时期的学习,才使李安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戏剧观,对他日后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在李安的电影之中,不难见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对抗。两种迥异思想之间的碰撞,对双方的观众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但是并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够完美把握这种冲突和融合的平衡,李安的留学经历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在“父亲三部曲”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碰撞出的那种震撼人心的火花,让我们通过电影进行了一次精神、思想上的洗礼。在电影《卧虎藏龙》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碰撞,还看到了融合。
不管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的武侠世界里,女性始终都不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而在李安的《卧虎藏龙》中,导演从女性的视点来叙述整个故事,李慕白和罗小虎成了玉娇龙和俞秀莲的陪衬。他曾在采访中说:“我最有兴趣的是这女人戏,当时并没有怎么留意男角,因为小说里根本没有提供这方面素材。”甚至后来有人问他是不是在鼓吹女权主义。“这个题材吸引我是因为女主角的戏重,这在武侠小说里面很少见。通常都是男性的幻想,大侠一般都是道德最好,武功最强,运气也最好,所有的女孩都要追他,最后好几个女孩子跟他在一起。所以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的,我觉得很特别。当然还有其他的文化,比如旧社会一些古典美的东西,人情世故也很丰富,武打也不是很离谱,虽然有轻功,影片还是比较古朴。题材虽然以女性为主,但也适合男性偏年轻一点的观众,我们做这个戏,要求女性观众不能跑,男性观众也不能失望,谈到这个片子的挑战性,它的魅力就在这儿。”[4]如果说李慕白和俞秀莲的爱情受到了中国传统礼节的束缚的话,那么罗小虎和玉娇龙则是敢爱敢恨,敢于为了爱情冲破伦理道德的限制。导演的成功不只是给予了玉娇龙足够的勇气或者说赋予了她西方的爱情观念,更重要的是她符合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清末。
影片最终还是要经受市场和观众的考验,《卧虎藏龙》无论是在票房还是在口碑上都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李安真正地抓住了这种国际化电影的精髓。“根据中国电影节多年积累的经验,满足外国人欣赏要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他们提供‘现代东方奇观’,因为相当多的外国人是带着他们的成见去看中国,他们希望看到的影像要与他们的想象一致。”对外国人来说如此,对中国观众来说也是如此。电影《卧虎藏龙》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猎奇的心态。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影片中对于武术的表现是他们理解中的中国武术:飞檐走壁、招式轻盈,跟西方的动作片完全不同,或许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会被他们接受,但是当进入到了情景之中,他们会相信这就是真的,是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的现实生活。对他们来说,观看影片时,他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节目《看见》中,主持人柴静这样问李安:“相信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电影就是要相信,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怎么让观看的人去相信。”李安相信自己的“武侠梦”,也给国内外的观众呈现了这个在现实永远都不存在的武侠梦。而如何让中国观众接受这样一种“虚假的梦”呢?其实国产电影并不缺少展现“东方奇观”,但是它们在迎合西方观众口味的同时,却伤害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李安的成功在于,他用西方人看东方的视点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而片中罗小虎和玉娇龙的爱情故事则给了中国观众新的情感体验,是遵循伦理道德压抑情感,还是为了爱情敢于抛弃一切?在拍摄影片的那个年代依然困扰着很多年轻的中国人,影片没有给予明确的结果,但从最后的结局不难看出导演“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爱情观。
总之,李安的生活学习经历给了他丰富的创作思想和国际化的视野。影片《卧虎藏龙》既让西方观众欣赏了“东方奇观”,又让中国观众跟随影片缅怀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符合了东西方观众共同的审美愿望。它反映的文化冲突和融合也正是现实生活中,国际化的形势下必然出现的冲突和融合。
[1]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74.
[2]李安:父亲成就我的电影[N].东方早报,2006-9-19.
[3]窦新平.李安的世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135+19.
[4]李安妙谈:卧虎藏龙[N].生活日报,2000-7-20.
[5]胡克等.中国电影美学:1999[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J905
A
1007-0125(2015)06-0103-02
陈善培(1991-),男,河南濮阳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视艺术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