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语文教学价值与策略

2015-07-24 17:51费洁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夫寓言道理

费洁

一、寓言的文体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寓言深得小学生喜欢,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苏教版教材在各个年段都有安排,低年级有《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中年级有《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高年级有《寓言三则》《螳螂捕蝉》。

寓言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

1.故事短小。寓言起源于民间,最早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包括《伊索寓言》,也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寓言故事是虚构的,非常短小,有的甚至短短几句话。故事短小便于在民间流传。

2.叙述简洁。寓言在叙述上非常简单,一般没有起承转合,更没有什么铺垫,常常三言两语就把故事讲完了。当然,简单的叙述中往往有一到两处精妙的地方,为了突出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或者荒谬之处。

3.道理深刻。人们常常用“小故事大道理”来概括寓言的特点。寓言之所以流传久远,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寓言中蕴含的道理值得咀嚼,振聋发聩,启人深思,反映了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

二、寓言的教学价值

文体不同,教学的价值也不同。作为“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来说,教学的价值在哪里?

1.讲述的能力。故事是用来讲的。讲述是把握故事的基本方式,短小简洁的故事更适合用来锻炼学生的讲述能力,即口语表达能力。苏教版教材寓言的课后练习也有这样一个要求。所以,寓言的第一个教学价值在于对学生讲述能力的培养。

2.理解的能力。寓言中的寓意对于成人来说不难理解,但是学生比较感性,他们缺少生活经历,还受到思维水平的局限,往往不容易从具体情节和形象中去准确理解和概括寓意。因此,将人物的形象与其中的道理关联起来,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是寓言的第二个教学价值。

3.运用的能力。学生从寓言中明白道理,并能用三言两语来表达,还能联系生活来谈体会,把懂得的道理与生活产生关联,变成人生的智慧,最终提升运用和表达的能力,这是寓言的第三个教学价值。

三、寓言的语文教学策略

1.抓内容,发展讲述能力

寓言故事本身的内容非常吸引人。从文本内容入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印象,知道故事的内容,这是学习寓言的第一步,符合学习的规律。在知道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讲故事,方式有很多。

(1)名称激励法。薛法根老师在上《揠苗助长》的时候,运用了有趣的名称激励法,从“故事新手”“故事能手”“故事高手”“故事大王”,学生的兴趣一步步被激发,讲故事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老师只是在一边点拨、提醒、鼓励,学生们就乐此不彼,情不自禁地边表演边讲,令人捧腹。

(2)示范引领法。戴建荣老师上《揠苗助长》教学生讲故事时,主要采用示范法,他先绘声绘色讲好课文题目,幽默的动作、夸张的表情深深吸引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讲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体会农夫的性子急,再通过教师适当的示范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讲故事。最后四个学生合作讲全文,讲得有声有色,可谓水到渠成。

(3)重点突破法。要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关键把握寓言故事中的重点句子,把这些句子讲好了,也就成功了。譬如《狼来了》,很明显就是要讲好两处“喊”的不同。第一处是说好几次他大叫,因为根本没有狼,他是开玩笑的,所以虽然声音很响,但是一点都不着急,可能会拖着调子喊:“狼——来——啦!狼——来——啦!”第二次是因为狼真的来了,他很慌张的,是急忙喊,可能还带着哭腔。喊得很急促:“狼……来了……狼来……”

当然,年级不同,讲述故事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可采用图片想象法、关键词提示法、师生竞赛法来提高学生讲的积极性。中高年级可用添油加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想象,加上表情和动作,甚至改变人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课文的结构也自然得到把握,生字新词也顺利地消化吸收。

2.扣焦点,提升理解能力

寓言故事中必然有一个点和正常情况不同,这个点凸显了荒谬之处、反常之处。找准这个点并把这个点突破,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譬如,《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的反“常”之处就在于农夫违背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人为地去把禾苗拔高了一截。如何才能让三年级的学生从事情中明白道理,最后从心底说出寓意?

(1)在角色扮演中顿悟。

可在课堂中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都是一株株小禾苗,老师就是那个农夫。通过扮演,学生能很快顿悟“拔”的荒谬,明白其中的道理。薛法根老师就采用了这个方法的。

师:我现在是农夫,你们想不想长得再高一些,我来帮你们拔拔。谁愿意老师的帮助?

生1:我愿意。

生2:(急切地)来拔我。

(学生们开心地与老师对话,一个一个站起来,表示被拔过了。这时有几个学生似乎醒悟过来了,不愿意老师帮忙拔。)

师:你为什么不愿意我来拔你?这样长得快些。

生1:你不安好心,我们现在长高了,等会儿就死了。

生2:我们的生长规律被破坏了,禾苗的生长要循序渐进,你的方法不对。

师:是啊 ,所以农夫的心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对。这就叫做——事与愿违。恰恰与想的相反,这就叫做——适得其反。

师:这农夫啊就是太着急了,太着急了会——

生:好心办坏事,不仅会伤害别人,自己也会有损失,办出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

(2)在品词析句中体会。

戴建荣老师的《揠苗助长》整节课品出一个“急”字。他抓住农夫“性急”这一特点引领细细品读课文,从焦急、急忙、急迫三个层面体会农夫“急”得离谱,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标点符号,知道表情达意不仅仅靠语言文字,还可以是标点符号。在感悟道理环节,让学生把“欲速则……”说完整、说丰富,体会急的后果,急的坏处。学生张嘴就来,说得非常在理。

3.巧拓展,增强运用能力

(1)对比阅读,走向深刻。

学习了《狐狸和蝉》以后,引导学生和低年级学过的《狐狸和乌鸦》作对比,为什么一样的奉承话,乌鸦受骗,蝉却能没有上当?经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因为蝉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警惕性强,善于观察,善于吸取教训,所以没有上当,免去了一场灾难。弄清蝉没有上当的原因,乌鸦之所以上当受骗也迎刃而解了。

(2)整本阅读,走向丰富。

通过学习整本的《伊索寓言》,学生们发现,狐狸不全是狡猾的,在《狐狸和鳄鱼》《狐狸和豹》这些寓言中狐狸是聪灵的,智慧的。这让学生懂得寓言中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体现了寓言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读写链接,走向生活。

寓言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写读后感。学了《狐狸和蝉》后还开展“写一封信告诉乌鸦”,这样的教学,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启迪学生智慧,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体现了寓言的真正价值。

猜你喜欢
农夫寓言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时装寓言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喜欢你,有道理
寓言的马甲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