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堂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校2013届临床一班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通过对学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等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意向,并总结了个人的一些经验和建议,为我校今后学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生 就业 特点 观念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年新高,学生的就业问题异常严峻。而在我校领导及学生处的正确指导下,2013届临床一班初步完成了本班学生的就业工作任务,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就业目标。
一、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就业基本情况分析
自2013年5月至2013年12月以来,在2013届临床一班的61位毕业生中,有4人专升本,56人已在相关单位就业或创业,1人待就业,班级就业率达到98.4%。
2.就业情况特点
(1)就业单位地域的选择,主要生源地单位作为首选就业单位。在已就业60人中有33人回到生源地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55%。其次,在生源地外就业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有回生源地就业的意向。
(2)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主要以自己专业相关的公立医院作为首选就业单位。在医疗单位就业的53人中有36位同学选择公立医院,占医疗单位就业人数的70%。
(3)就业单位级别的选择,主要以县级及以上的单位为首选就业单位。在已就业60人中有40位同学选择县级及以上的单位,占总就业人数的67%,其中有3位同学成为县级医院在编人员,其余的均为合同工。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相对比较少,在已就业60人中有12位同学选择乡镇单位为就业单位,占总就业人数的22%。
(4)就业工作性质的选择,乡镇单位主要以在编人员为首选就业单位。在乡镇单位就业的12位同学中有8位在编人员,占乡镇单位就业总人数的66%。县级及以上单位主要以合同工为主,在公立医院就业的36位同学中有25位为合同工,占公立医院单位就业总人数的69%。
二、学生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
很多学生自我认识不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爱好、能力等个人基本素质不能客观准确地定位,往往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不切实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
2.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学生求安全、求稳定。在择业过程中,很多学生优先选择事业单位、市区内的单位,而对私立、边远艰苦、基层单位不愿意选择。
3.学生不关注就业信息
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少,对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很少关注,网络运用能力比较差。
4.部分学生准备不足
部分学生在专业知识、就业上准备不足。由于少数学生专业知识薄弱,不认真复习,导致毕业考试没过,无法获得毕业证,影响就业。部分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往往会为应聘某个工作准备很长时间,没有做好失败准备,最终失去了找工作的最佳时机。
5.学生的家乡观念过强
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生源地工作,对于生源地以外的单位选择比较少,也会影响就业。
三、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经验
1.加强就业培训及就业指导
学生还未毕业以前,就应该跟他们讲解一些就业知识、面试技巧、简历写法、网络的使用(包括主要的招聘网站),讲述经典的面试案例;开展就业的主题班会,开展模拟面试的比赛等等。
2.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首先了解学生的想法、性格、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及就业推荐。最优秀学生、特别困难学生以及就业困难学生进行重点推荐,优先扶助。
3.多与就业办联系
用最快速度、最短的时间得到就业信息,然后及时通知学生,并进行针对性地推荐,从而有利于班级同学的就业。
4.多关注就业信息,积极发布就业信息
班主任除了关注学校的招聘信息以外,还应关注相关的招聘信息网站,如特别考试中心、人事网,如有招聘信息或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信息,应及时通知学生。此外,班主任还应多与朋友、同学联系,了解相关的就业信息。
5.不断更新学生的联系信息
由于部分学生电话、家长联系方式更换频繁,为了防止联系不上学生,要不断更新学生的联系信息,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就业情况,及时推荐工作。
四、建议
1.提倡学生自主选择或联系实习单位,提倡生源地实习
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生源地就业。如果学生回生源地实习,其主要是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缘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就业概率。其次,提倡自主联系实习单位,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可提高就业概率。
2.加强就业教育、指导,改变就业观念
部分学生怕苦,不愿下基层;部分同学期望值过高,频繁地换工作;部分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不愿做合同工。因此,要加强就业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观。
3.开展专升本的培训
学生报考人数比较多(报考率达到46%),但是升学率低(14%)。通过专升本考前培训提高升学率,也可提高就业率。
4.班主任要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性格、特长、爱好、人缘关系,有利于针对性的推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