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隆
靠着太武山的西面的琼林村,位于金门的中部,是整个金门的人文荟萃之地;山后位于岛的东北部,王国珍兄弟旅日回乡兴建的十八间大厝,是金门保存最完整的聚落群;北山和南山相邻,位于岛的西北角;欧厝、珠山、水头三村,则位于岛的西南角。
在金门的聚落里,能看到金门丰富的民俗文化,能窥见金门鼎盛的文风,也能瞥见金门人曾经下南洋又重新返乡的痕迹。金门的聚落,既不像台湾在工业高度发达之后,旧的村落与人文传统被破坏,又不似大陆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的建筑形制较少被保存下来。金门的聚落,是金门一千多年历史的投影。
万千气象在琼林
琼林聚落
金门岛虽然只有区区150平方公里,人口基数自古以来也无法与大陆地区相提并论,却有着“人丁不满百,京官三十六”的美誉。虽然这个说法不免有着过誉的成分在,但金门鼎盛的人文风貌却有史可考,作为金门岛上文风最为鼎盛的聚落,琼林聚落便是其中的代表。
琼林位于金门岛中央偏北处,是以蔡氏单姓聚居的村落。琼林原名平林,由美人山双乳峰俯瞰此地,则呈现一片森林,故起名为“平林”。琼林在明、清两代人才辈出,一里之地,出了进士六人、举人七人、贡生十五人,武将六人,文臣武将人才辈出,并以忠孝廉节事迹多著称,澎湖第一位进士蔡廷兰即是祖籍琼林。除此之外,由于明代前后出了三位进士:蔡贵易、蔡献臣、蔡守愚,于是福建巡抚就上奏熹宗,熹宗特地颁发了“御赐里名琼林”的匾额,平林才从此改称“琼林”。
琼林聚落所保留的建筑群,以大量的燕尾马背的传统闽南建筑为主,而其中又以宗祠家庙最具规模。单是在琼林村内,就有大宗宗祠、小宗祠堂共“七座八祠”,这里也是金门宗祠最多的一个村落,也成为了琼林聚落内最大特点。大宗宗祠就是蔡氏家庙,而这里也正是整个聚落的中心。
现在的琼林聚落虽然平日里早已没有了以往的盛况,但因为琼林宗亲血缘的凝聚力而形成强烈的聚落内聚力,让琼林的传统祭祖成为了琼林的头等大事。每年冬至前后,琼林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琼林祭祖分为墓祭和祠祭两种。而因为琼林祭祖的意义与影响力日益扩大,金门县政府也计划将琼林祭祖申报涉及文化遗产。
聚落看什么
蔡氏家庙
蔡氏家庙,也称“蔡氏十世宗祠”是金门维持最完整的宗祠。这里有“乡贤名宦”,蔡贵易、蔡献臣父子,还有蔡守愚这三位蔡家的先贤。蔡守愚以学问著称,进士出身外还做过云南布政使,故有“三藩总宪”匾;因为学问好、道德崇高,所以还有“两世文宗”匾,表示闽南在学问品德都作为社会的模范。
怡穀堂
怡穀堂时琼林村最重要的建筑之一。这里原本是蔡献臣的书房,后来作为平林社学,是琼林子弟的习文场所。这座书房的建筑格局与一般的宗祠、宫庙及民宅都不尽相同。它是以中间围墙区分为正向、倒座二座的合院式院落,正门处在正向院落厢房,入口采取凹进的形式。
归侨返乡起大厝
山后聚落
在金门的所有聚落中,山后聚落算得上最特别的那一个因为只有山后聚落建筑群是由归侨兴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的这段时间内,金门地区大量青壮劳动力渡海至南洋、日本等地,用艰苦的劳动换来应有的回报,除了改善自家生计以外,许多外出的人还集资建学堂、宗祠、修筑道路等等,山后聚落便是其中的典范。当时山后村的王国珍移居日本,通过经商致富。回乡之后的王国珍出巨资请来技术出众的工匠,经过统一的规划和设计,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新的村落。这座村落便是如今的“山后民俗文化村”。
不同于金门其他聚落,山后聚落显得整齐划一,没有洋楼掺杂其间。因为“慢工出细活”,花了二十五年建成的村落,建筑更加整齐精致。包括有十六栋二落大厝,二落宗祠与三落乡塾各一栋。山后聚落依山面海而筑,全部房舍均采闽南传统二进式建筑,金门人习惯称之为“山后十八间大厝”。
富贵岛上古谚云:“有山后富,无山后厝”。意为山后的古厝不是花钱就能盖得起来的。1975年,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为保留建筑文化遗产,斥资加以整修, 並选择其中十七栋没人居住的空屋开辟参观。1979年,经金门县政府整修规划后,始定名为民俗文化村,开放民众参观。金门山后民俗文化村共有十八栋建筑、除“民俗文物馆”、“礼仪馆”、“喜庆馆”、“休闲馆”、“武馆”、“生产馆”、“历史文化馆”外,还有王氏亲族寓居住宅十栋,是一个活生生的民俗文化村。现在的北山民俗文化村,以聚落和旅游观光为主,保存完好的聚落文化十分值得一看。
聚落看什么
海珠堂
现在的海珠堂被改造成为民俗文化村中的“民俗文物馆”。海珠堂原为山后王氏家塾,因其倚山面海,早晨日出,太阳从海上慢慢升起,有如火珠腾空,景观奇美,故命名为海珠堂。 该馆目前暂设四室两馆,前楼左书房为王国珍先生纪念馆,右书房为敬祥先生纪念馆,分别悬挂两位先生传略遗像。
古厝变民宿,聚落的未来
水头聚落
水头聚落是我们此次金门之行的第一站,也是我们金门聚落的初体验。水头聚落位于金门岛西南方,邻近水头码头,属于滨海村落。这里最大的特色,在于保留了许多昔日繁华时期所建造的闽南古厝与西式洋楼建筑群,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番仔楼。在这之中,名气最大的是以具中国江南池沼园林风格的“黄氏酉堂别业”,以及水头聚落的地标性建筑,兼可作为瞭望枪楼的西式洋楼“得月楼”,最具代表性。
在金门有句老说话:“有水头富,无水头厝”。意思是,即使有水头村民那般富有,也建不出像水头村那样美丽的房子。元朝末期,水头聚落原本只是福建渔民避难、补给搭屋落脚的暂居之地,但至明清时期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姓氏的聚落,建筑群组依地势地形而建。聚落中,黄氏为大姓,于是在古厝中随处可见“紫云衍派”的姓氏堂号。而“黄氏酉堂别业”及其他大厝建筑,也是黄氏勇于闯荡,敢于创新和努力打拼的最好见证。
在水头,不得不提到聚落中的民宿。水头聚落以保存和修复的古厝数量及质量,在金门的聚落中闻名。2005年,作为金门“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水头聚落中的“水调歌头”民宿便是第一批委外经营的十五栋民宿之一。水调歌头的经营者颜湘芬同样也是金门民宿协会的理事长,在她看来,古厝必须真正地进行活化利用,才能够永续地存在下去。对她来说,经营古厝民宿的态度其实就是种生活模式。“你必须真正跟房子共处,也才能把房子推荐给来住的旅客”。颜湘芬的“水调歌头”取自苏东坡“水调歌头”词意,该厝兴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300年历史,属于双落大厝双护龙格局,古厝屋架构造属于“十一架厝”(俗称展步),“大厝身”屋架有十一支楹木,前后厅由左右榉头相连接。即便放在整个闽南地区来看,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古厝。
十年时间,民宿经营者打造起古厝的标杆,不仅将古厝变成民宿,也直接保存了传统建筑,让静态建筑注入新生命。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古物,也满足了对古厝文化有依恋情感的人心。
聚落看什么
得月楼
得月楼建于民国初年,是金门近代最著名的枪楼,守护着全村人。得月楼由黄辉煌在1931年时建造,高11米,外墙厚40厘米,上有“得月楼”匾额一块,其名取自“近水楼台先得月”。楼高四层,平面为正方形,造型为一竖筒形状,仅上部开小窗,作为瞭望和射击之用地下有坑道可通往临近洋楼。
黄氏酉堂别业、日月池
黄氏酉堂别业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设的黄氏私塾。创建者是当时号称金门首富的“黄百万”黄俊。传说他因义助落难海盗而获赠船只,进而又因为善于经营而成为十八艘货船的船东。酉堂别业除了二落大厝,一落二榉头等建筑形式以外,在建筑前方还有一个椭圆形的池子,池中以弧形小桥相隔,将池水分为圆形与半月形两个部分,因此称为“日月池”。这也是金门唯一有园林意味的建筑群。
从讨海为生,到发展观光
北山、南山聚落
在金门所有的聚落中,古宁头的北山与南山聚落,也是金门聚落群密集之处。北山、南山两个聚落,原本都只是临海的小渔村,远离是非与权力中心,是李姓族人聚居之处。所以,在这里的古厝堂号上,也便能常常看到代表李姓的“陇西衍派”字样。这个地方古称“古龙头”,也称为“古宁头”。1949年10月25日夜,解放军渡海解放金门时,就有成千上万的战士在此牺牲。因而这片区域在中国历史上,也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北山及南山聚落姓氏最多的李氏,是唐代德宗元年时,随陈渊来到浯洲的,后来被称为“金门十二姓”中的一个。北山西南处,隔着双鲤湖,与南山相对,位于金门岛的西北方。在慈堤还未建筑之时,潮汐涨落可以直达聚落脚下。因为紧邻海岸,所以旧日以捕鱼为主要的生存手段。北山海堤的蚵田,至今仍是金门面积最大的蚵田,现在除了本地蚵农前去采蚵以外,也有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在北山经营“洋玩意”民宿的李原弘是祖籍金门的台北人,回乡经营民宿的他,想要将北山的蚵田结合旅游业,再融入北山聚落文化形成旅游观光的新模式。近年来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回乡经营文创事业。尽管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相较以前年轻人都要去台湾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慢慢开始回乡创业,也让北山和南山这两座已经不多人居住的聚落又开始重新焕发活力。
聚落看什么
北山古洋楼
北山古洋楼坐落在北山村,为一西式二层楼古厝。1986年9月,金门县政府在屋外筑墙环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