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青
630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内镜分析
伍小青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的病发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结肠息肉的内镜下特点,探讨其中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采用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596例患者中检出结肠息肉的630例患者,对患者的年龄、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内镜资料以及结肠息肉发生部位进行研究探讨。结果 结肠息肉检出率13.71%,其中男360例,女27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5岁,占68.73%。息肉部位分别为直肠32.66%,乙状结肠30.46%,降结肠17.52%,横结肠6.88%,升结肠6.51%,盲肠5.96%。病理类型主要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53.85%。结论 结肠息肉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者较高,以45~65岁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便血以及大便性状改变;主要分布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以及横结肠;应对结肠息肉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其癌变,造成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结肠息肉;内镜检查;临床;病理
结肠息肉是肠道多发病和常见病,人们普遍认为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状态[1]。目前,诊断结肠息肉的重要手段是结肠镜检查,它不仅并发症少,安全性高[2-3],而且对于息肉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总结63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病发部位、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结肠息肉的内镜下特点,探讨其中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南省长沙市第八医院2010年2月~2015年2月采用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596例患者中检出结肠息肉630例,所有病例均取病理活检或息肉完整摘除后送病理检查。男360例,女270例,年龄15~87岁。
1.2 方法 采用CF-Q260AI型肠镜及高频电发生器。检查前,所有患者服用泻剂至排出无渣黄水符合检查标准。镜检过程中,直径≤0.5cm和直径>0.5cm息肉,分别使用活检钳取整个息肉和高频电治疗仪圈完整切除送病理检查。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内镜下无法切除或疑发生癌变者,活检后转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检查结果,记录结肠息肉的镜下特征及病理分型。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正态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检查情况 结肠息肉检出率13.71%(630例),其中男
360例,女27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5岁,占68.73%(433例)。
2.2 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 630例结肠息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219例(34.76%)以及便血136例(21.59%);其次为大便性状改变105例(16.67%)、腹泻64例(10.16%)、便秘49例(7.78%)以及贫血消瘦34例(5.40%),其它症状23例(3.65%)发生率较低。
2.3 大肠息肉分布部位与性质 630例息肉患者共检出息肉1090枚,内镜下息肉主要分布部位分为直肠和乙状结肠,其次为降结肠、横结肠、盲肠以及升结肠,且与其他部位息肉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356枚(32.66%)和乙状结肠332枚(30.46%),降结肠191枚(17.52%),横结肠75枚(6.88%),升结肠71枚(6.51%),盲肠65枚(5.96%);平均癌变率8.26%;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瘤性息肉587例(53.85%)和炎性息肉489例(44.86%),与其它息肉发病性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大肠息肉分布部位与性质(n)
2.4 临床表现与息肉分布特点 患者不同临床表现息肉分布主要以直肠居多,有腹痛腹胀症状息肉分布在直肠占45.6%,便秘患者占27.2%,腹泻患者占31.5%,便血患者占43.4%、消瘦贫血患者占32.8%及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的占35.7%。发生临床症状与未发生患者,息肉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 临床症状与息肉直径大小 临床症状(消瘦贫血、无消瘦、便血、无便血)与息肉直径大小相关,不同息肉直径组间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临床症状与息肉直径大小(%)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面上隆起的赘生物统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5]。结肠息肉与结肠癌有紧密关系[6],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人们普遍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状态。结肠息肉癌变与其病理类型有关,按病理类型可分为:(1)腺瘤样息肉,最常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导致局部黏膜隆起向肠腔内突出生长。其发病率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中;(2)炎性息肉,由肠黏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引起,肠黏膜溃疡在愈合时,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导致正常黏膜逐渐隆起;(3)增生性息肉,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7],表现为黏膜表面呈丘状或半圆形隆起。结肠息肉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不适,其次为便血、便秘,因此有上述症状者均应尽早行肠镜检查。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积极进行肠镜检查, 一旦发现息肉应尽快摘除,减少其癌变[8]。
本研究结果表明,结肠息肉检出率13.71%,其中男360例,女270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5岁,占68.73%;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34.76%)以及便血(21.59%);其次为大便性状改变(16.67%)、腹泻(10.16%)、便秘(7.78%)以及贫血消瘦(5.40%),其它症状(3.65%)发生率较低;共检出息肉1090枚,内镜下息肉主要分布部位分为直肠和乙状结肠,其次为降结肠、横结肠、盲肠以及升结肠,且各分布部位息肉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临床症状与未发生患者,息肉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临床表现与息肉分布部位无关。临床症状(消瘦贫血、无消瘦、便血、无便血)与息肉直径大小表明,临床症状与息肉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结肠息肉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者较高,以45~65岁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便血以及大便性状改变;主要分布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以及横结肠,所以应对结肠息肉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器癌变,造成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1] 李鹃,岳文杰,刘懿.结肠息肉1239例内镜及病理分析[J].上海医学,2010,33(6):585-588.
[2] 涂海峰,潘倩敏.大肠息肉185例内镜下特点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2):224-225.
[3] 李诺,矫树华.大肠息肉258例临床与内镜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160-2161.
[4] 郑恩典,倪双双,翁雪健,等.724例大肠息肉临床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20(2):41-42.
[5] 苏芳,罗雁,李宇琛,等.结肠息肉临床和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119-120.
[6] 黄德旺,黎骋.结肠镜下诊治大肠息肉36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微创医学,2010,5(2):133-134.
[7] 岑光力.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87-88.
[8] 张凯军,吴斌文.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438-4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57
湖南 410100 湖南省长沙市第八医院消化内科(伍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