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传耿
作为高等院校与城市沟通的桥梁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孵化基地,高校园区建设对其所在城市发展的影响效应,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探讨。高校园区是以高校为主体、以高等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城市社区,是高校、研究机构和高技术企业等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的“教育簇群”,具有主体开放、资源共享及服务社会化等特点,国外一般称之为“大学城”,国内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叫“大学城”的,但更普遍地称为“高校园区”。在当前国家战略交相叠加的宏观背景下,盐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要求均大大提高,而位于市域东部和南部的高校园区,正分别处在盐城市“重点向南、推进河东、完善城中”发展战略的东向和南向拓展轴上,它们的建设,势必对盐城进一步转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厘清高校园区建设对盐城转型发展的影响效应,对推进盐城教育资源整合和市域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园区区位类型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高校园区作为知识社会中知识传播与科技转化的前沿阵地,无论是以科学研究,还是以教育教学,或者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功能,其强大的溢出效应都将对其所依托的城市发展产生重要的驱动作用。依据高校园区与其所在城市中心城区之间距离的远近,大体可以将高校园区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远郊型三种类型。
1.城区型模式
这类高校园区是在市区原有的高校集中地区,通过政策支持、功能调整等步骤规划建设形成的,是城区内以高等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区块单元。由于其位于城市内部,相比较其他两种模式而言,该类高校园区与城市互动交流更加便利、频繁。完善的基础设施、浓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企业关联、稳定的消费群体,是城区型高校园区生存、发展的先天优势,但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且价格较高,也决定了其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这类高校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与城市的开放式、全方位互动和交流,以知识的极核化发展提高城市的科技转化能力、以高校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融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高校景观建设增强城市生态功能等方面,它扮演着在城市原有发展格局下进一步推进高校、企业、社会融合的角色。
2.近郊型模式
近郊型模式又可以称为城市边缘区模式,是将高校园区建设在紧邻中心城区周边地区而形成的空间模式。这一模式下的高校园区不仅可以获得廉价的土地,为其自身发展预留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还能够与城市保持较紧密的联系,方便利用城市基础设施,融入城市文化氛围。随着高校园区规模逐渐扩大、功能趋于完善以及中心城区范围不断向外延伸,近郊型高校园区会慢慢在空间上与中心城区相融合,进而转化为城区型模式,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近郊型模式多适用于中等城市,是加快中等城市规模扩张、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位于城市主要发展方向上的近郊型高校园区,无疑将成为城市扩张的重要支撑,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科技企业的引进整合,能够为推动城市规模扩张、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劳动力消化等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开放的高校空间和活跃的文化氛围又能够保证与城市人文精神的合理衔接与延续,最终实现城市、园区的融合发展。
3.远郊型模式
顾名思义,远郊型模式是指高校园区以“飞地”形式建设于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地区,类似于卫星社区的性质,该类高校园区的形成既是城区内部土地功能转换的需要,又是高等教育集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缺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的支撑,远郊型高校园区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街区和休闲场所,因而对资金、土地的要求较高,建设周期也较长。这类高校园区主要建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周边,如南京仙林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和上海松江大学城等均属于这一类型。远郊型高校园区相对于前两种类型而言,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但也正是这种独立性导致其存在着城区辐射较弱、配套设施缺失、人文资源匮乏、建设资金庞大、集聚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中心城区与高校园区之间交通通道、信息通道、功能通道等纽带的建设成为高校园区功能合理发挥的重要保证。科学规划建设、与母城功能一体的高校园区,将成为城市未来新的增长极核,不仅对其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位提升、就业机会创造等产生积极影响,还能够通过与中心城区的遥相呼应,引导城市空间扩张和产业拓展的新方向。
二、盐城高校园区
对盐城进一步转型发展的主要效应
盐城市高校园区主要集中布局在城东和城南两个方向,正好与盐城市重点向南、推进河东的城市拓展方向相吻合。它们的建设与发展,必然会对盐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变城市发展条件。城市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校园区是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人才为主要目的而形成的高校集中发展区,它不仅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的功能,同时也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它的存在是加速知识社会、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园区规模不断扩张、功能不断完善,其内部产生的知识、文化等将通过园区的辐射扩散功能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并通过与周边地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科技功能的作用,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与苏南地区相比,盐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明显偏低,城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盐城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城东高教园区内的盐城师范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在校总人数超过4万人,形成了工、经、管、文、理、农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每年向社会和科研机构输出大量高素质人才;按照规划目标,城南高职园区将能够同时容纳5万名学生在校学习,入园高校开设的课程涵盖了纺织、机电、化工、服装、商贸英语、医药、汽修等40多个专业。高校园区内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将成为未来几年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文化素质将支撑着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复合化方向发展。同时,高校园区将一直处于高校文化与盐城地方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的交汇影响之中,浓厚的文化积淀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塑造城市形象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引导城市发展方向。高校园区强化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高校成为各地社会发展的轴心组织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满足学习、生活、休闲等活动的需要,随着高校园区的建设,相应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大幅度增加,能够为建筑、板材等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以知识创新为生产要素的高科技产业也将逐步成长起来,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高校园区中聚集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购买力,是城市中相对稳定、长期的消费群体,由学生、教师、原住居民等组成的庞大消费市场将为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盐城东部高教园区完全是由高校新建、搬迁形成的,其中盐城师范学院新校区占地面积882亩,总投资达7.82亿元,盐城工学院新校区占地1840多亩,投资10.9亿元;城南高职园区采取的也是校区新建、搬迁的模式,总投入超过30亿元。庞大的资金流入和由学生聚集而出现的高消费需求,促使着城市各类生产要素和生产部门逐渐向城东和城南集中。此外,盐城汽车城及科技园等的规划建设又提供了将高校资源与高科技企业缝合起来的双向通道,加上高校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中的积极作用,盐城高校园区建设将吸引大量的生产、生活、休闲、娱乐活动和城市居民向城东和城南聚集,进而引导城市沿着中心城区与高校园区连线方向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盐城是一个气候宜人、水绿特色显著的沿海城市,但由于受外部动力不足、内部规划缺乏整体性等的影响,盐城中心城市规模一直不大,城市空间拓展后劲不足。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盐城市被定性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新兴工业城市和海洋经济服务基地,并将主城区划分为城中、城南、城西、西南、城北、河东六大片区进行统筹规划,制定了“重点向南、推进河东、完善城中、改造城北、逐步向西”的空间拓展战略。就盐城高校园区的空间区位看,城东高教园区和城南高职园区正好临近中心城区并分别处于城市东向和南向拓展轴上,起到了“引西牵东、承北启南、连内接外”的作用,这使得高校园区建设与发展既能够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还可以与盐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相协调,从而加强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同中心城区的联系,对保证城市“重点向南、推进河东、完善城中”战略的顺利实现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盐城东向、南向拓展轴上,不仅有高校园区的布局,还有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安排。随着城东高教园区建设完成和城南高职园区的不断推进,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生态绿化、文化氛围也将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城东高教园区与盐城汽车城、城南高职园区与科技城的互动发展效应也将更加明显。高校园区作为城市重要的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文化输出基地,通过与城市东向、南向拓展轴上其他产业的互动交流,将进一步拓宽盐城产业布局空间,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新思路,其完善的生活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及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将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空间、更舒适的休闲空间和更具吸引力的产业集聚空间。
强化城市发展功能。良好的生态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健康的精神风貌是城市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最终目标,脱离城市生态和文化去谈论经济总量的增加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因此,厘清发展目标、强化生态与文化功能应当作为推进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园区作为以教育城、科技城、文化城、生态城、旅游城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城市功能区,它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城市对知识、文明、科技、文化、生态等方面应有的尊重,对于克服单一的、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策略,转向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城市发展功能体系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盐城高校园区而言,城东高教园区临近市区东部且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相邻,城南高职园区则紧邻城区南部,与中心城区联系较为紧密。城东高教园区和城南高职园区先进的科学知识和高校文化将通过强大的溢出效应分别对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心城区发展施加影响,并在与地方特色文化的交流中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效果。同时,城东高教园区开放的校园环境以及城南高职园区内共享区的规划与建设,不仅能够实现不同高校老师、学生间的思想交流、资源共享,还能够吸引周边地区甚至是中心城区市民来此休闲,感受高校文化与高校精神,实现各种软硬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最大共享。丰富的雕塑、建筑、水景、湿地、植被等景观装饰着园区空间,并注重将盐城地方文化与建筑文化等融入景观设计之中,为城市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了节点性支撑。因高校园区建设而实现的文化提升、生态改善等功能的强化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盐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形象塑造等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
三、盐城高校园区
推进盐城进一步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1.促进高校整合发展
城东高教园区中的盐城师范学院以师范类文科、理科专业为主,盐城工学院则更致力于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二者虽然都是省属本科院校,但与高水平大学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城东高教园区的建成,两所院校中间只有一墙之隔,空间的临近及专业的互补,为两所院校整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城南高职园区内的部分高校也可以尝试在资源整合中实现综合实力的提升,如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和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它们的整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各自综合实力的提升,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也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搭建高校创新载体
任何事物的形成、发展都需要一定空间载体为其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播、高新技术的创造、文化氛围的产生也不例外。对于高等教育集中发展的高校园区而言,能够为科学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及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空间支撑,应当作为搭建高校创新载体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盐城高校园区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重视创新载体的建设,如城南高职园区附近正在规划建设的科技园。但从整体状况来看,盐城高校创新平台尚不完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城东高教园区中的高校创新载体还未形成。综合考虑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专业设置特点和盐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借鉴各地高校创新载体建设经验,可以尝试在城东高教园区周边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或文化产业园等,积极塑造高校创新发展的孵化基地,并通过其与盐城市汽车城等产业基地的相互交流、渗透,最终为城东高教园区发展提供范围更广、功能更全的创新平台。
3.构建教育评价标准
教育归根结底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所服务的对象、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相应的教育评价标准也不应当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价标准仍以考试分数为主,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关注不够,这不仅难以实现对教学效果的合理、客观的评价,甚至会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盐城高校园区建设过程中要认清这一问题,重视教育评价标准的构建。城南高职园区内的学校多是以服务地方的普通职业教育为主,这类教育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术,因此,对于职业教育的评价不应当仅仅以考试分数为标准,而应当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而对于不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教育而言,除了以考试分数检查学习成果之外,还应当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综合评价标准,以求为社会提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4.重视政产学研一体化
高校园区建设是一项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支撑、技术带动的庞大而持久的工程。单纯依靠政府投资,高校园区难以持续发展,仅仅为了传授知识,高校园区建设缺乏实际意义。只有重视将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面力量综合起来,积极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高校园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作用,才能既减轻地方政府负担,又能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理衔接,形成高校园区可持续的长效发展机制。也只有这样,盐城高校园区建设才能在实现城市“南进东拓”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进城市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骆泽敬,陆林.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23).
[2]杨艳.大学城与城市发展探析[J].产业观察,2011(3).
(作者系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