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者工作:问题、成因及其创新路径

2015-07-23 02:35俞天琦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高校

俞天琦

(浙江传媒学院,杭州 310018)



高校志愿者工作:问题、成因及其创新路径

俞天琦

(浙江传媒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平台,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当前我国高校志愿者工作要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分层化原则。基于此,提出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创新路径,即明确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新型定位,将进一步拓展其话语空间;将高校志愿者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完善其顶层设计;加强高校志愿者工作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工作;创新路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平台,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我国高校志愿服务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当前伴随着多元文化的渗透,以及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发育与完善,我国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着新的形势与要求,一些制约高校志愿服务的瓶颈障碍亟需破解。

一、当前我国高校志愿者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思想性亟需进一步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当前在高校志愿者工作中,为“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简单满足于志愿服务外在形式的现象仍时有反弹,对志愿服务在大学生价值观念、政治素养、人格操守培养等方面的作用认识相对不足,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思想性亟需提升。

二是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亟需提升。当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仍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参与社会公益性劳动、举行大众文化娱乐演出、开展捐款捐物等形式,临时性活动、节日节点性活动较多,志愿者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形式相对松散,管理相对粗放,活动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影响力亟需得到拓展。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层次与水平与当前社会的多元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大学生多样化的素质结构不相匹配,与党和政府的期待仍有差距。

三是高校志愿者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亟需提升。高校志愿者与社会志愿者主要区别就是,高校志愿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好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高校志愿者能够提供具有一定专业面向与服务层次的专业化志愿者服务。当前高校志愿者工作仍大多停留在普适性、通识性项目中,与高校的专业及办学特色结合度不够,志愿者服务没有成为大学生专业能力、个人素质的延伸与拓展平台,特色化、专业性、品牌性志愿者服务亟需得到进一步开发。

二、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创新原则

一是特色化原则。高校志愿服务要与高校的专业学科特色、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专业精神与文化内涵。比如传媒艺术类高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在先进文化的传播上做好文章,通过排演文化剧目、送文化下乡等方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践行志愿者服务理念。应用职业技术类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在日常家庭装修设计、金融理财安全防范、汽车保养等实用技术层面对社会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注重把高校独特的办学精神、办学文化传递与渗透到志愿者工作中,让志愿者工作成为高校联系社会、进一步传承与彰显大学精神的重要平台,使高校志愿者工作成为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延伸舞台,形成与高校办学特色相适配的高校志愿者工作理念及发展路径。

二是品牌化原则。要克服高校志愿者工作是“额外工作”、是“加分项”的错误观念,改变传统的高校志愿者组织粗放型管理模式,建立起品牌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机制。要明确不同高校志愿者工作品牌建设的内涵、定位及要求,将高校志愿者工作纳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等视野中统筹考虑,进一步明确高校志愿者工作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志愿者活动中,要坚持品牌管理的理念,优化志愿工作项目的遴选、培育及开发机制,将与学校办学特色有机结合、具有良好的基础、人民群众欢迎作为项目遴选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改变传统的“小、散、乱”项目状况。在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坚持质量管控、资源集约的原则,改变过去粗放型、松散型、自发型的项目组织方式,优化志愿者工作组织环节,提升志愿者工作水平。注重品牌延伸与拓展。采取专业化的手段,加强志愿者工作的品牌塑造与凝练。引入品牌绩效评价概念,通过专业化的品牌建设评价方式,对志愿者工作品牌建设状况进行系统化评估,不断地集聚品牌资源,优化管理程序及模式。

三是分层化原则。要改变一直以来高校志愿者工作“集团化”运行的模式。根据社会受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建立分层化、精细化服务模式。既要关注到受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要充分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既要关注到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传播手段、社会公序良俗等的延续,又要关注到新兴技术手段、文化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的变革趋势,使高校志愿者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转型发展的趋势及社会结构变化的要求。

三、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是明确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新型定位,将进一步拓展其话语空间。要改变传统的高校志愿者工作隶属于大学生校外服务第三课堂的定位。将高校志愿者工作纳入高校第一课堂教学实施、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中,贯穿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中。使志愿者精神成为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与道德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大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的基本模块,让大学生的科学态度、专业精神、知识技能等在志愿者服务平台上得到体现与提升,让志愿者工作所倡导的“奉献、互助、和谐”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核,让志愿者工作成为大学生实践人生理想、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尤其在当前多元文化加速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白热化的情况下,要把志愿者工作作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抓手。通过志愿者精神的弘扬、志愿者先进个人与团队的精神感召,让广大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升华人生理想与信念。

二是将高校志愿者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完善其顶层设计。高校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方案时要充分关注到高校志愿者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专业能力拓展、人格情操完善中的重要作用,合理体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相关要求。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志愿者工作的领导机制及资源配置模式。改变传统的将高校志愿者工作简单纳入团委管理的模式,整合教学管理部门、社会科学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团委等部门资源,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心,打通第一、二、三课堂的界限,将专业能力塑造、校园文化建设、课外社会实践等融为一体。中心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负责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年度要点的编制、主体性活动的设计与遴选、志愿者队伍的选拔与培养、社会合作平台的拓展、志愿者工作资源的统筹分配等各项工作。新时期高校志愿者工作要坚持四个“化”。一是志愿者队伍管理集约化。改变传统的志愿者队伍就是“做做好事,来了更好,不来也无伤大雅”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志愿者工作队伍遴选、培养、考核等科学机制,建立项目制管理与常态化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志愿者工作的具体表现与学生评优评奖和入党等积极挂钩,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综合能力考察的重要平台。二是志愿者工作项目化。通过项目化的方式,管理与运作志愿者工作项目,改变过去的“小、松、散、乱”的状况,明确项目负责人、项目实施目标、过程控制等各项要素,提升志愿者工作成效。三是志愿者工作资源配置统筹化。要改变过去志愿者工作中“谁拉资源谁使用”等粗放型、分散型资源配置的模式,消减资源配置中的人为藩篱,建立起统筹配置资源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资源使用效益。志愿者工作中心根据年度项目实施的状况,经过科学论证,将资源整体分配到各项目组,并对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绩效考核。四是志愿者工作社会服务基地化。改变过去志愿者服务随意性较大、主体内涵不清晰等状况,建立常态化志愿者工作服务基地。进一步明确基地的工作定位、项目内涵等,使基地成为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要依托。

三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志愿者工作保障体系建设。高校要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加强对高校志愿者工作的保障力度。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同志负责高校志愿者工作,同时可以在校内外遴选一批高校志愿者工作导师,参与志愿者工作项目设计及基地建设,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志在职称与职务晋升上予以优先考虑;要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资源配置支持力度。为志愿者工作提供良好的场地、办公设备等硬件支持。高校尤其要利用学校层面的社会合作关系,帮助高校志愿者工作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平台;要加强对高校志愿者工作经费支持力度,足额保障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日常所需,对重大活动要予以一定的倾斜。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校友和社会捐助,进一步扩大高校志愿者经费渠道,扩大志愿者工作影响力。

高校志愿者工作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能力、人格情操培养的重要平台。新时期高校志愿者工作要坚持“顶天立地”,密切关注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立足大学生思想状况、能力结构等开展创新性工作。它的深入开展,不仅将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新的视野,同时也将为新型校企、校地合作的关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新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2]刘俊彦.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责任编辑:陈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182-02

作者简介:俞天琦(1988—),女,浙江上虞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4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5.082 10.3969/j.issn.1001-7836.2015.05.083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高校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