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艺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 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 万人,相比2013年增长28 万人,继2013年“最难就业季”之后,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出复杂、严峻的形势;另一方面,招聘单位却反映招聘不到与岗位需求最佳匹配的人才。从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体成才角度来解读“就业难题”,毕业生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和生涯规划能力凸显成为影响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战略管理的内涵及其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践,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旨在增强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战略意识,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战略规划能力,有效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优势。
战略管理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并根据目标的实施方式和实现程度进行谋划,依靠内部能量将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控和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1]。
战略管理理论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的日益复杂化而逐步萌生、发展起来。其中“战略层次论”是指企业根据对未来经营环境的判断,在选择的目标层面上确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行动。一个完整形态的战略包括目标层、方针层、行为层三个层次[2]。“战略内容论”主要有“能力论”和“资源论”两种流派。能力论是把企业拥有的特殊的资源与能力作为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观。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能力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因素[3]。资源论假设企业具有特异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的;企业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3]。“过程论”是指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及评价与战略实施及控制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循环反复、不断完善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观[4]。战略管理应使每一个人取得对战略起支持性作用的业绩,不断地改善、调整战略的内容和执行效果,使组织战略渐入佳境。
战略管理具有未来导向的特征,基于提供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并且识别风险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前瞻性的发展态度和由内及外的管理哲学。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假设企业环境可以被认知、竞争过程可以控制;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社会价值取向的转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随之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将战略层次论、战略内容论、战略过程论等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构建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校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战略判断,及时调整学科设置、教学方式等,确定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从而在大学生的学业、就业、职业发展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基于未来导向设计大学发展路径,提升生涯发展效能。
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成长资源优势,通过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培训,促进大学生运用自身和环境优势,建立科学的自我认知,发展与未来职业匹配的核心能力,使大学生真正能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际,构建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包括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资源优势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效能教育四部分。
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教育通过帮助学生探索自身职业价值取向,树立职业理想与未来愿景,进一步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总目标、实施策略以及行动方式,从而建构科学、合理的个体生涯目标系统。
在职业生涯目标教育过程中,核心是通过职业理想和人生愿景引领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目标探索。通过量表测评、团体辅导、课堂探索游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模式,厘清学生模糊的目标意识,教授学生全面的职业生涯目标探索技术。从人生发展总体职业目标到未来不同阶段的目标策略,再到为实施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式,通过对职场人士的多元调研和综合分析,逐一制定详细的规划,从而避免职业生涯教育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使学生坚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强化内在发展动力。
根据战略管理学科中资源优势理论的观点,认为通过自我探索和经验积累,整合社会支持资源,优化个人职业发展的外环境,提升个人优势内环境,从而明确与自身意愿、兴趣、能力匹配的职业选择,推动职业发展的优质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资源优势教育应当立足于学科发展背景,将学生学业发展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推进“产学研”导向的职业生涯资源优势教育模式。具体而言,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明确专业课程应用范畴,能够对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高校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包括用人单位资源、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资源优势拓宽路径,一方面助推职业发展的优质外环境,另一方面提升个人发展的优势内环境。通过开设专业创新体验坊、综合实践教学平台,推进使学生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构建学校、社会与大学生之间的发展桥梁。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保持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并取得职场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聚焦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通用核心能力和目标序列能力两方面的内容[5]。
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应具备的通用的核心能力、以及不同专业发展目标、不同职业价值定位的序列能力进行调研和胜任力建模,从而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核心能力教育的素质模型,在素质模型的指导下,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强化核心能力导向的职业生涯教育,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与提升。通过专题讲座、参观观摩、创作体验、实践教学、深度辅导等,切实将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情商素质、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与社会发展、职场适应相匹配,从而建立一个独特的职业形象,能够有效地进行职业目标管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获得可持续的动态优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效能感是指大学生对于职业的价值、是否能够有效规划职业生涯、具备职业发展胜任素质的综合判断、自我信念以及总体感受。它既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情感成分,即大学生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职业生涯发展任务的认知判断和情感倾向。高效能感的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和阻力,以高度的自信心、强烈的内在动机,激发奋斗热情,积极完成职业生涯发展任务,有效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质量。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效能教育主要包括战略管理视角下的个体职业效能感教育和社会职业效能感教育。
战略管理视角下的个体职业效能感教育是指基于每个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战略发展,从职业生涯目标的坚定性、职业生涯行动的策略性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方面,对学生主体进行综合评估和科学辅导,从而形成积极的绩效反馈,确保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高效能感[6]。战略管理视角下的社会职业效能感教育是指基于社会大环境的战略发展,每个学生个体对于所选择职业发展的前景、职业所处行业的背景、就业环境对于自身职业发展影响的效能评估和效能反馈。一方面通过就业政策保障和就业奖励机制,可以积极提升职业认知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可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沙龙,交流职业发展心得体会,提升职业生涯发展自信心,可通过加强归因教育,优化对职业生涯绩效的认知,也可通过职业体验工作坊,提升职业发展的效能感。
[1]方银汇.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2]方鸿.橡树园创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战略研究[D].广州:中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3]王昶.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徐飞.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布茂勇,等.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6]周明星.现代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