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斌+白音
摘要:通过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现状实地调查研究,分析该计划在招生录取,就业、择业,促进文化交流传承和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对于民族地区的影响及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骨干;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187-02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约13.4亿人,其中汉族12.2亿,少数民族人口不足1. 19亿,所占总人口比例不足9%。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较低,但其大多居住于我国边疆的9个省份,约占我国边疆人口的60%。因此,党和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政策的意义
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教民[2005]11号),也称“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简称“少干计划”),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要求有关地区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5年为一期,制定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至今已经快完成两期。大部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毕业后都按照要求,回到了定向地区和定向单位,为服务边疆、建设落后地区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确定了“少干计划”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可长期发展性,是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长期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们国家边疆地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推进改革以及国防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录取情况
“少干计划”培养任务主要由国家部(委)直属院校完成,部分地方院校也参与其中。录取实行“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划线”政策,在近十年的招生录取中,“少干计划”考生各专业录取分均低于其他招生计划录取的最低分,这使得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有机会受到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为其以后的就业、学习、研究带来重要的影响。但是有些招生院校报考人数过多或过少,造成了招生计划竞争压力大或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比例失调等问题。
2.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择业情况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信息传播较为闭塞,他们对民族团结的意识不强。所以,如何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就业,服务家乡,服务落后地区,尤其是鼓励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少数民族人才支援边疆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少干计划”的实施,要求毕业生必须回到户籍地或生源单位服务就业,从长远来看,具有缓解边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状况。当前,我国国内就业形势严峻,研究生的就业率也大不如从前,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受政策影响,毕业后必须回定向地区、单位就业,否则需要支付高昂的违约金。因此,如何使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这类人群在思想上愿意扎根边疆,扎根基层,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奉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文化特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各民族间交流的纽带。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多姿多彩,风俗习惯各具特色,节日种类繁多。因此,如何使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在一起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保持其各自的特色得以延续和传承,是个重要的问题。
4.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学习情况
“少干计划”硕士研究生生源从学历情况来看,这类群体中基本都是本科学历,但这类人群在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地处偏远地区,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且部分民族都是通过本民族语言接受的基础教育,汉语水平较差,在民族语言和汉语的交流过程中,发达地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再者,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都是考入相对落后地区的大学,受落后教育条件的制约,这类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且这些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享受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录取政策。这使得这类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论水平不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较弱,在“少干计划”学习中产生了“不会学”“学不会”的巨大压力。
三、加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对策
1.“少干计划”报考、录取信息进一步公开透明
“少干计划”在政策出台的前几年,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每年在报考的过程中,各个生源省份和招生培养院校都无法完成招生计划。随着各有关生源省份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少于计划”有所好转。但是近几年招生方面也随之而来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有些学校报考过于集中,而有些学校报考人数达不到计划数,造成名额浪费。建议有关学校加大宣传力度,细化录取规则,及时公布报考、录取情况。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把关,做好审核录取工作。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青年大学生在没有走向社会前,人生经历不丰富,有些事情思考得过于理想化。因此,这就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较强的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以独特的授课水平、人格魅力、品德修养、社会阅历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遵纪守法。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宗教观,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理论,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增强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精神。
3.丰富校园活动,促进民族交流
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和风格各异的民族习惯。在执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培养过程中,学员除了学习知识,应进一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新形势下新思想政治观。由于年龄、社会阅历的不同导致思想层次差异较大,认知度不统一,彼此间都渴望在人与人的接触过程中被接纳并且需要获得认同。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学员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各个基础培训基地和执行培养计划的教学单位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尊重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适时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尊重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之间与汉族的交流,增进理解,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交流打下基础。
4.加强基础培训基地的培训
“少干计划”中,由于免交学费和低分数线,吸引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每年报考“少干计划”的考生在考入目标学校后需要先在指定的高校进行一年的基础培训。因此,需要负责基础培训基地的院校高度重视,各个基础培训基地每年都有几十个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一方面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另一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培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未来在目标院校能够“会学习”“学习好”。
5.进一步加强国家政策投入力度
通过“少干计划”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学制期满后仍回到原工作岗位及所在地区进行服务都取得不菲的成绩。以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政治上有了进一步觉悟,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先锋带头的作用。“少干计划”正式推广并发展的十年来,虽然有几万名毕业生,但相比我国的人口基数仍显不足,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违约,没有回到定向地区。因此,国家除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外,各地区还应制定中长期规划,重点培养本地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非在职考生提供定向工作岗位,使其安心学习。“少于计划”这项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落后民族地区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有的人口较少民族读研究生的也许只是一两个人,但是他们的背后,却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在支持,是很强大的社会力量。因此国家应该继续加大投入,更好地为地区发展建设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