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制造业出口

2015-07-22 04:01耿晔强
江汉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耿晔强

摘要:自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商品贸易出口规模逐年扩大。201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22094亿美元,是1978年的225.4倍,年均增长为16.7%;同时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3年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9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也逐步上升。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制造业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因此,中国制造业出口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FDI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回归分析发现,贸易开放对东部、中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正向作用,而FDI只对东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关键词:贸易开放;FDI;制造业出口:高技术制成品;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6-0012-07

一、引言

在一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导致制造业出口不断增加的因素是什么?很多学者从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的视角寻求解释:Lall (1985)较早的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愿意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投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市场竞争、人员之间的流动与生产的示范效应,通过跨国公司产业链前后向联系提高本国工业技术水平,加速工业化进程。Caves认为FDI是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转移最有吸引力的途径,它比国际贸易、国际合作以及国际间技术援助与技术转移等方式得到更加重要的技术,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产业升级和出口。Chandrama Goswami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分析FDI和制造业出口,得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即FDI导致制造业出口的增长,并且以制造业出口为主导的国家经济增长会进一步鼓励FDI的流入。Khalid Sekkat (2012)通过对1985-2009年Il个中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出口的实证研究,发现FDI是影响制造业出口的最为显著因素,这反映出FDI促进一国的开放程度,最终使得制造业出口进一步发展。国内研究FDI影响制造业出口的文献也日益增多,谢建国认为FDI是中国制造业出口打破路径依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对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出口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升级。王洪庆等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领域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得出与理论相符合的协整结果,即FDI是中国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Granger原因。

影响制造业出口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贸易开放。Grossman和Helpman分析了贸易开放、技术创新和出口的关系,发现贸易开放加快了技术信息传递,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当国家间相互开放时,每个国家的生产更专业化,使得出口得以增长。Bernard和Jensen对6万个美国制造企业在1989-1993年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促进企业生产率提高,通过资源配置效应使得美国制造部门40%的TFP增长。Harmse和Abuka利用南非制造业数据证实贸易自由化促进竞争和学习效应,从而有利于南非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出口。Bandinger和Breuss对14个OECD国家15个制造行业的实证研究表明对外贸易是提高行业生产率和出口增长的重要途径。李坤望和黄玖立考察了1987-1997年中国对所有主要贸易伙伴的制造业总体贸易开放度,以及中国与各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制造业双边贸易开放度,结果发现实现中国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制成品贸易的快速增长aD。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探究,如ZhiWang和Weil认为人力资本的提高和国家对高科技园区优惠税收政策是中国制造业出口和对外贸易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Antonis Rovolis和Nigel Spe-nee利用希腊数据,应用对偶理论研究了基础设施对希腊制造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希腊制造业有一个显著的正向影响。

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国家、企业和行业层面展开实证研究,但以区域视角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东南部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内地推进,受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和相关政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开放情况、FDI和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在研究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机制时更需要我们进行审慎对待。本文考虑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不同地区间的非均衡性问题,把中国31个省(区、市)划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横截面进行分析,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进行区域差异比较,以期丰富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的研究特色如下:(1)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禀赋、经济发展、开放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以中国各个省(区、市)作为基础,并将其归并入东部、中部和西部形成区域性横截面单元,考察对中国不同地区制造业出口的效应。 (2)本文利用2002-2010年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模型,深入全面分析贸易开放、FDI等因素对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出口的差异性影响,同时进一步研究各因素对高技术制成品出口的影响。

文章的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理论机制:第三部分是模型构造与数据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理论机制、模型构造与数据说明

1.理论机制

对外贸易和FDI对一国或地区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图l是简化的影响机制图,箭头代表作用方向。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开放使得东道国企业利用国际市场获得先进的技术信息,降低了创新成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东道国企业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具体来讲, 和 箭头表示贸易开放不仅为东道国企业扩大市场,引进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东道国企业通过竞争效应和“干中学”效应,将会不断总结并学习、模仿和创新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同时跨国企业为避免复制会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间接地为东道国的企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进而使东道国企业出口增加。

蒙代尔(RobertA Mundell)的相互替代理论和小岛清(Kiyoshi Kojima)的互补理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可从两方面渠道体现,即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直接渠道是指跨国企业以成本价格低廉的东道国国内市场为基础,凭借自身优势将高技术转移到东道国迅速进行规模化生产,并且促进东道国产品出口。具体来讲,L3箭头代表跨国企业通过扩展边际效应和集约边际效应,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出口数量。另一个是间接渠道,指东道国利用跨国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提升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使用跨国企业的销售渠道进入全球市场,以实现出口规模的扩大,包括水平溢出效应和垂直溢出效应。具体来讲,L4箭头代表水平溢出效应,它通过两个方面发生作用:(l)东道国企业模仿和采用跨国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同时,学习、吸收跨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并加以改造、创新,从而提升产品出口; (2)跨国企业的进入会加剧东道国企业在同行业间的竞争程度,为了避免被市场淘汰,东道国企业不得不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选用更高技能的人才,进而有助于提高产品出口质量和数量。Ls箭头表示垂直溢出效应,跨国企业通过产业链条,将先进技术、中间产品等提供给东道国的上下游企业,帮助上下游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扩大出口,随后,L6和L7箭头代表上下游企业又通过产业链前后向联系进一步促进跨国企业和东道国企业产品持续出口。

2.模型构造与数据说明

基于上文的分析,参考Khalid Sekkat f 2012)的思路,本文把贸易开放、FDI与制造业出口纳入到统一的框架下来进行研究,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i表示不同地区,t表示年份;

表示回归系数; 表示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 的独立同分布随机误差向量; 和 分别为模型(1)和(2)的被解释变量,表示i地区在t年份所有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值和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值。OPEN、FDI为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 为模型的控制变量。我们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选择了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科技发展水平(它们对制造业出口均有显著的影响)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具体变量情况如下:

(1)制造业出口(EXPORT)。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制造业是指第二产业中扣除采掘业、供应业和建筑业之外的30个行业,其产品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或农产品等)按照市场要求进行加工和深加工以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和生活消费用品,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标准来确定制造业产品出口值。

(2)高技术制成品出口(HEXPORT)。经济学上定义一个制造业产品是否为高技术产品,是以这个产品对技术需求的大小来衡量的,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更多技术的产品,它的技术附加值就越高。因此,本文借鉴樊纲(2006)研究中使用的显示技术附加值(RTV)指标作为定义高技术制成品的依据。显示技术附加值只需要根据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显示的比较优势及在该产品上显示了比较优势的国家的总体要素丰裕状况来估计,所以得到以下的显示技术附加值(RTV)公式:

其中, 为i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 为i国的人均GDP,n为国家数目; 为i

国在i产品上的权重,是用i国在i产品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衡量的。RCA的计算公式为:

(4)

其中, 表示为i国在j产品上的出口额;n为国家数目;m为产品数目。

本文根据(3)和(4)得到的RTV指标方法,计算出中国出口产品的显示技术附加值,按照产品技术的分类档次,将制造业产品中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产品;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医药制造业产品都归为高技术制成品,本文依据以上定义来确定各地区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值。

(3)贸易开放(PEN)。新增长理论认为贸易开放度通过加快东道国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出口增长,因此,本文采用贸易开放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在贸易开放度指标的选取上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我们借鉴许和连等(2006)研究结果,采用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作为贸易开放度的代理指标,预期符号为正。

(4)外商直接投资(FDI)。从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东道国技术进步,促进了东道国制造业的出口,特别是在高附加值制成品出口上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本文用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预期符号为正。

(5)人力资本(EDU)。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资本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在后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拥有雄厚人力资本的国家在制造业出口上表现出明显优势。人力资本的度量方式有多种,一般来说,许多学者使用教育年限或教育经费来计算一国的人力资本存量,本文采用一个地区每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来近似代替人力资本存量,预期符号为正。

(6)科技发展水平(TEC)。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制造业发展已由依靠传统的资本、劳动力等基础生产要素投入转向倚重知识、信息、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的方面转变,在未来的制造业国际竞争中,谁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谁就抢占了竞争制高点,因此,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将对制造业出口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采用一个地区每年专利申请数来反映该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预期符号为正。

(7)基础设施(INF)。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发展前提,罗斯托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业发展与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的结构和水平促进了制造业升级和出口,世界银行认为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工程和其他交通部门,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和研究的可行性,本文效仿张光南的研究方法,以2002年投资价格指数为不变价格,选取全社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基础设施存量指标,使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中国各省(区、市)基础设施存量,预期符号为正。

本文使用数据来自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统计年鉴相关各期、中国统计局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凡涉及金额的数据均转化为当年美元计价,由于人力资本(EDU)等变量数据收集困难,为了统一研究时期,选择时间段为2002-2010年。各变量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时,需要对面板模型进行选择,一般有三种模型可供选择,即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模型。本文首先采用似然比检验(LR)来确定应选用混合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模型(1)和(2)在相当强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是合适的:然后再根据Hausman检验来确定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原假设随机效应不成立,所以,本文最终确定采用同定效应模型。

1.影响制造业出口的区域差异分析

(1)贸易开放的影响。从下表2的估计结果可知,贸易开放(OPEN)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见贸易开放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这主要是由于贸易开放促进国内竞争,鼓励国内企业使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生产和出口。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的贸易开放度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开放度系数每增长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就会增加1.030个百分点。这反映出贸易开放对制造业出口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中部地区(东部、中部的贸易开放度系数是0.366、0.325),近年来国家对区域经济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使得西部地区的开放度不断扩大。国内制造业梯度转移的加快,原先在一些沿海的制造业不断地向西部进行梯度转移,不少加工制造型的外贸生产企业将产能逐步转移到内陆省份,客观上促进了西部地区制造业贸易的快速发展。比如重庆,在大型企业进驻之后,重庆的加工制造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当地实现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广西、云南等省份按照进一步扩大内陆沿边开放的国家战略布局,凭借着沿边地区开放政策,充分运用东盟自贸区关税优惠措施,制造业贸易持续扩大。

(2)FDI的影响。由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回归系数均为正(系数为0.338、0.466、0.099),并通过了显著水平检验,这说明了FDI对不同区域的制造业出口具有显著正影响,与本文的理论预期一致。外资企业的进入,迫使中国企业提高技术,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同时,通过引进和学习先进的技术水平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另外,从FDI的系数值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又有一定的差别。在东部、中部地区,FDI对出口的影响较西部明显,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后,东部、中部地区率先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再加上它们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东部、中部吸引了更多的FDI,2012年外资企业对东部、中部地区投资额占其对全国投资总额的91.9%,东部、中部成为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主要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和先天的自然条件限制,西部地区获得的外资企业投资额较少,表现出FDI对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作用不显著。

(3)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各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存在差异。除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方程中控制变量人力资本(EDU)不显著外,其他方程里所有的控制变量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符号均为正,这说明人力资本( EDU)、科技发展水平(TEC)、基础设施(INF)对这些区域的制造业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国内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达到688.82万人,是2002年的2.15倍,年均增长7.95%,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剧增客观上为中国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特殊知识和专业化的人才,但由于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历史原因,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多年来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只占全国的22.55%,所以,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EDU)对制造业出口的作用不明显。科技发展水平(TEC)和基础设施(INF)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的促进效应显著,而科技发展水平( TEC)和基础设施(INF)的回归系数却表现出递减形式,表明它们对东部的影响最大(系数是0.448、0.438),中部次之(系数是0.423、0.266),西部最小(系数是0.361、0.228),这反映出东部地区在科技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中部、西部地区更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出口。

2.影响高技术制成品出口的区域差异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制造业不但面临着国内外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且针对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壁垒和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制造业必须向以依靠高技术产品生产、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为目标的发展方式转变,为进一步探求影响中国高技术制成品出口的各种因素,本文对模型(2)进行回归,具体结果见表3。

(1)主要解释变量的影响。通过检验变量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我们可以发现,贸易开放(OPEN)对东部、中部地区高技术制成品出口起到了明显的促进效应(系数是1.259、1.145、2.689),这说明贸易开放强化了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利于东部、中部地区出口产品向高技术、高端化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影响东部地区高技术制成品出口的主要因素(系数分别为1.027),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一直是FDI的主要流人地区,东部地区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主要集中地,近年来该地区的高新技术行业和领域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增多,使得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发展迅速,2011年东部地区高技术制成品出口5098.8亿美元,同比增长7.5%;而西部地区长期获得的FDI不但数额较小而且基本上都是投资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因此,FDI不仅对西部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无显著影响,且表现出负相关系(系数是-0.172)。

(2)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三个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EDU)对东、中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是0.641、2.036),基础设施(INF)对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值得关注的是基础设施(INF)对中部、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系数是0.508、0.695、0.630),这可能的原因是2008年中国政府实施“四万亿”投资计划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缩小了中部、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改善了中部、西部地区经营环境,为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提升了中部、西部地区高技术制成品出口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科技发展水平(TEC)这一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虽然近年来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专利总量虽迅速增长,但国内大多数专利集中于实用型和外观设计,体现自主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少,这使得中国的科技发展不能有效支撑制造业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2-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从区域视角实证研究了影响制造业产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出口的因素,结果发现:(1)贸易开放、FDI、科技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除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不显著外,其对东、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品出口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 FDI只对东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明显的促进效应,贸易开放、人力资本对东部、中部地区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有正向作用,基础设施对所有研究区域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中部、西部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而科技发展水平对所有研究区域的高技术制成品出口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政策含义: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贸易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制造业通过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加强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90%的商品贸易出口来自于制造业,但目前中国制造业出口仍以中低技术产品为主,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研发、技术等高附加值领域还被美欧企业控制,因此,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中国制造业应在继续充分和有效地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提升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特别是增加高科技制成品的出口份额,使得中国从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业强国。

其次,加大引进外商在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制造业部门吸引超过70%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持续扩张。今后,要注重提高引资质量,提升外资企业产业链前后向关联,着重引导发达国家的外商投资流人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升级;同时,政府应鼓励外资进入中部、西部地区,使之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匹配,促进中部、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升级。

再次,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和科技的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在国际制造业竞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应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能力,注意地区间的不平衡性,合理配置资源,制订和实施向中部、西部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推动中部、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流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实现中国制造业区域均衡发展。

最后,促进基础设施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基础设施作为制造业的先导产业,与很多制造业部门具有关联效应,因此,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适合制造业发展阶段的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不断提高电信和信息化设施建设,推动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与优化。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如何服务于汽车经济发展
山东省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