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0-0078-01
作者简介:张琬婧,所在院校为包头师范学院。
1 信息化图书馆建设的内涵
1.1 文献内容
想要实现图书馆建设的信息化,那么要从文献内容信息化做起。对图书馆藏书内容进行数字化加工制作,对网络文章进行数字化处理。
1.2 文献管理
图书馆对于文献的收集、整理、储存、修复都有一定的章程管理,在信息化如此强大的社会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将各类文献进行加工、储存、传送,特别是对一些多媒体资料的收集和加工,可以使这些文献资料提升价值。
1.3 文献共享
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图书馆中,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在不同的图书馆之间,利用互联网可以互借馆藏书籍,打破图书馆资料缺乏、补给不及的常规现象,使全国乃至世界的图书内容都可以在任何一个图书馆中查阅到。
2 信息化图书馆建设旨趣
2.1 打破思想观念
在传统的图书馆运营模式中,馆内人员手工操作占据着绝大部分工作量。而信息化建设不仅改变了员工繁琐的手工操作,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为主,而且改变了馆内人员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改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看法。在传统的图书馆建设中,读者进入馆内后,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并在一边学习,如果中途需要其他书籍作为参考,那么读者必须起身再次到书柜中进行查找,这不但耽误了没有必要浪费的时间,而且对知识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 [1]。那么当信息化建设融入图书馆后,读者由纸质的书籍转变到从网络上学习,对需要的知识可以马上进行搜索,既节约时间,又可以学到知识。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乏味的图书阅读的观点。
2.2 提升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图书馆建设中,图书的收集、整理、摆放、修复等基本工作都是靠人力来完成,这不仅给馆内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工作量,而且人的大脑在长期工作后会出现短暂的失衡状态,这极易使馆内人员对图书的摆放、收集等工作造成影响,更甚者会损毁图书。而信息化图书馆建设则不同,信息化不仅减少了馆内员工的工作量,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馆内员工的工作效率,信息化图书馆不再需要人为摆放图书,只是需要更新图书馆的信息化数据库便可,读者不用再去书店购买图书就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另外,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可以使馆内人员更好地服务于读者,为读者提供更专业、更便捷的服务 [2]。
2.3 满足读者需求
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其最终最大的益处,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中国最大的图书馆莫过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中国国家图书馆分为总馆南馆、总馆北馆和古籍馆,馆藏书籍3 119万册,其中古籍善本有200余万册。2008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即使是这样的图书馆,也很难保证汇集了世界的所有知识,更何况,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图书馆供人们学习。所以,读者对于图书馆内的图书常常是找不到、找不全。但是,由于信息化的到来,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读者可以利用网络对自己需要
的图书进行全国搜索,甚至进行世界图书馆搜索。这不仅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对提高中国人民整体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信息化图书馆建设途径
1)聘用专业信息化人才。由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者都是依靠人力进行图书管理,馆内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概念浅薄,对信息化知识缺乏,因此,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成为信息化图书馆建设的首要途径。对于信息化专业人才来说,自身的信息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数字、图像等信息的了解都非常重要。另外,管理者还可以对馆内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使人人都可以拥有信息化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服务于图书馆。
2)国家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对图书馆的建设进行信息化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提供专项扶持政策,帮助图书馆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图书馆社会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3)建立读者身份识别信息化。图书馆虽然是提供人们学习的地方,由于人的综合素质不同,所以给图书馆的纪律和图书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图书馆信息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对读者身份进行非触摸、自动识别系统的研发,来识别读者的身份信息,对读者是否有借阅记录、偷盗记录、损毁记录等进行识别,这样只有携带本人身份证件的读者才可以进入馆内进行阅读,对想要浑水摸鱼的人进行清查。从而更好的管理图书馆的阅读纪律,使图书馆更规范化,更加保障了其他读者的学习气氛和阅读安全性,同时对图书馆内的藏书和信息实施了更好的保护措施,确保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当代图书馆建设中融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改变人们对传统图书馆的看法,而且可以带动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可以说信息化图书馆的建设,是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科技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