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0-0056-02
作者简介:覃秀梅,编辑。
西藏自治区的电视新闻事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的历程。1985年,西藏电视台成立,开创了西藏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新纪元。到2014年,全区有自治区级电视台1家,地市级广播电视台6家、电视台1家,全区电视台频道14套。不仅如此,1999年西藏自治区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区有线电视从无到有、渐成体系,地市级有线电视相继完成数字化改造。从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西藏的电视新闻事业也和其他各领域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1 地市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现状
地市级电视台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体现在从自治区级到地市级电视台的硬件设施快速改善,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设施设备快速改善的背后,则是新闻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滞后。尽管有全国各个电视台的对口援助,但人才成长、电视新闻理念的形成乃至成熟不可能像设备更新那样一步到位。这种软实力上的差距,造成了西藏从自治区级电视台到地市级电视台,电视新闻成为了一个不断学习、模范内地各个先进电视台的过程。以日喀则广播电视台为例,其汉语综合频道的《日喀则新闻联播》,是该台的主打新闻节目,节目定位为该市权威的新闻、资讯发布平台。同时,由于在民族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西藏卫视《新闻联播》的模式。于是,《日喀则新闻联播》无论从节目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模仿痕迹。央视、东方卫视和西藏卫视的电视新闻都对其节目自身的制作、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民族特色等等,成为制约其新闻节目生产制作的主要因素。
2 转型期的挑战与机遇
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交互性好、传播快捷、受众年轻等特点,使得传统地方电视台在面临新媒体、卫视台、县级电视台、报纸等竞争的同时,又增加了“移动互联网”这样一个强劲的对手。
在这种形势下,国内的电视媒体顺应潮流,纷纷选择转型。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更出台明确文件,鼓励传统媒体向多媒体和全媒体方向进行转型升级。
无论是和内地卫视、地市级或者县级电视台相比,还是和西藏卫视相比,西藏的地市级电视台在这场转型中都更为被动。而笔者认为,正是这种看似的被动,为地市级电视台带来的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地方电视台相比移动互联网,仍然具有自身优势。电视在整合传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仍是优质内容的主要制作者,仍是权威信息的第一发布平台。以日喀则广播电视台为例,它仍然是该市民族新闻的权威制作和发布平台,仍然可以成为当地民生新闻的第一手传播者,仍然是受众了解日喀则的一个良好平台和窗口。
3 借力“互联网+”打造传统媒体的网络版
当下,“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利用网络渠道,实现发展变革的一种新趋势。这一转变,对于传统的媒体行业来说尤为重要。
3.1 传统媒体是优质内容的提供者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新闻发布更为便捷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一个处在网络中的个体都是自由的新闻发布者、传播者。换言之,参与网络活动的每一个主体,都扮演了“记者”的角色。这种现象,一方面,让网络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大幅度提升,甚至可以实现现场实时传播;另一方面,由于监管的困难、新闻把关途径的不健全以及网络参与者个体素质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虚假、错误信息的出现。
相对于自由的个体,传统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格的把关程序,传统媒体的一整套成熟的机制体制,确保了采制新闻的准确、客观和公正,这对于未接受专业新闻从业教育的网民来说,其优势不言而喻。
3.2 传统媒体是新闻事实的深度解读者
再从舆论引导来看。首先,网民成为记者,在作为受众时,很容易夹带个人的喜恶等主观情绪。当接收到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很少有人会第一时间去判断其真假、是否公正。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其转发或者分享给和自己有共同关注点的朋友或亲友。其次,由于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的缺陷,网民对信息的理解,通常局限于信息本身,对于新闻发生的深层次背景、原因、影响等认知相对片面、主观。这种传播,往往造成受众的集体无意识和沉默。而作为传统媒体,在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后,其职责和任务,决定了其对有价值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传统媒体有专业的记者团队,有向政府各职能部门咨询求证的便捷途径,能向权威领域专家进行咨询请教,在经过充分的求证、寻访后,得出的结论更加公正、理性和富有建设性,而这些正能量,正是舆论的需要和主流。
3.3 “互联网+传统媒体”是传播格局互惠共赢的有益尝试
事实上,在当下的传播领域,“互联网+”已经早早起航。很多国内媒体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早已起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央视推出了新闻客户端和门户网站;东方卫视借助看看新闻网,对新闻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南方周末让“在这里读懂中国”的口号在互联网广泛传播;各知名媒体都推出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客户端或者APP。
在西藏,这一趋势出现较晚,但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2015年2月,在西藏卫视的改版推介会上,“最心灵”成为最基本定位,公众微信号“最心灵”也正式上线,成为广大网民从网络了解西藏的一个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在地市级电视台中,日喀则广播电视台在七地市率先开通了公众微信号,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集发布信息、提供生活服务、线上互动交流、拓宽媒体业务的多功能平台。
“互联网+传统媒体”,让地市级电视台的优势和网络的优势“强强联合”,催生了新的舆论和社会效益。日喀则广播电视台也借助公共微信号,成功地扩大了自身影响力,更为将来的产业发展等打开了一扇窗户。
然而,相对于内地各级媒体,西藏的“互联网+传统媒体”步伐走得较为缓慢,这一方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另一方面,也和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服务管理、国防等息息相关。但是,这一趋势,必将为西藏未来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助力。
4 制作具有鲜明西藏特点的新闻
作为地市级电视台,其受众主要是生活、工作在该行政区域的人群。而在西藏,藏民族的文化、习俗等各不相同。这种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决定了新闻节目要具有鲜明的西藏特点。
4.1 西藏特点让新闻更加接地气
新闻的“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节目要更加具有西藏特点。西藏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内地有显著的差异。要准确呈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就要准确地找出各个方面的“西藏特点”。
另一方面,作为民族地区,民族共有的传统、语言、习惯、思维等,也决定了具有西藏特点的新闻节目更容易被接受和认可。试想,当语言等最基本的沟通交流都成为障碍,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如何能够得到提升?
4.2 西藏特点更加符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其规律性。新闻报道的根本,是推动社会改变与发展。只有把握准内在的规律性,采制的新闻才能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实际而确定。具有西藏特点的新闻,就要求在新闻中能准确反映这些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解决,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5 结束语
电视新闻的发展,只有借力“互联网+”,立足民族地区特色和实际,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才能更加牢固地锁定传统媒体自身原有的受众群,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